文 / 王建穩(wěn) 北京市八一學校
關(guān)于名著閱讀的一點思考
文 / 王建穩(wěn) 北京市八一學校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名著閱讀已列入北京中高考的考查內(nèi)容。在中高考改革的推動下,作為整本書閱讀的名著閱讀,已經(jīng)走進了中學語文課堂,并受到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
北京市中高考均增加了名著閱讀的考察要求。中考名著閱讀書目有《論語》《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朝花夕拾》《駱駝祥子》《紅巖》《魯濱遜漂流記》和《海底兩萬里》。高考考查的12部文學和文化經(jīng)典分別是《論語》《三國演義》《紅樓夢》《吶喊》《邊城》《四世同堂》《紅巖》《平凡的世界》《雷雨》《歐也妮·葛朗臺》《巴黎圣母院》《老人與?!?。
毋庸置疑,讀書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中高考要求的必讀書目都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是中外文學作品中的優(yōu)秀之作。整本書閱讀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反思自己的讀書習慣,建構(gòu)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速度,提升閱讀鑒賞能力。之所以強行用中高考指揮棒來撬動教學,就是要糾正學生想憑借刷題獲取高分的功利的學習觀念,真正讓有積淀、愛閱讀、語文素養(yǎng)高的學生獲得認可,從而引導語文教學真正站在應用和培養(yǎng)能力的角度上。從這個意義上看,將名著閱讀納入高考無疑是非常積極而有效的。但在推進實施中的一些問題也令人思考。
曾經(jīng),在名著閱讀未納入高考范圍之前,我也嘗試著讓學生閱讀整本書。當時書目的選取有兩個渠道,一是教師推薦,一是學生自薦。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份書單:
教師推薦書目有《蘇東坡傳》《論語》《紅樓夢》《三國演義》《堂吉訶德》《世說新語》《吶喊》《邊城》《圍城》《活著》《百年孤獨》《野火集》《文化苦旅》《靈魂只能獨行》《談美》《民主的細節(jié)》《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等。主要依據(jù)教育部高中生閱讀書目推薦。
學生補充推薦書單:《浮士德》《蒙田隨筆》《懺悔錄》《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一九八四》《萬歷十五年》《西西弗斯神話》《曾國藩傳》《東周列國志》《中國文化的命運》《國史大綱》《中國哲學史》《覓渡》《遲子建文集》《孤獨三講》《西廂記》《看見》《三體》等。
從學生推薦的書單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涉獵的書目不僅包括文學,還涉及歷史、美學、社會學、哲學、科幻等領(lǐng)域。高中生涉獵的閱讀面遠比我們預估的要開闊得多,我們遠遠低估了學生的見識或者是個性化的認知需求。
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一下高考要求的書單,不難發(fā)現(xiàn),諸多的名著中除了《論語》屬于先秦哲學著作,其他作品都是文學作品。文學名著的閱讀,對學生豐富情感、提高審美、認識世界、傳承文化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眾所周知,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文學名著未必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萬能營養(yǎng)品。如果過于強調(diào)高考必考書目,教師和學生自然會把閱讀的精力都集中傾注在這幾部作品上,把原本想讀或者該讀的作品放下,是不是會營養(yǎng)單一甚至營養(yǎng)不良呢?是不是可以在文學作品之外,還需涉及歷史、科學、哲學和藝術(shù)等閱讀書目,真正實現(xiàn)閱讀視野的拓展?在規(guī)定套餐之外也可以有些自助餐,讓學生可以走進更為廣闊的天地,縱觀歷史與現(xiàn)實,橫覽不同的生活與領(lǐng)域。過多地限定書目,學生就會失去自主選擇、自由呼吸的時間和空間。
高考要求的名著閱讀都屬于整本書閱讀。高中語文新課標的15個學習任務群中,“整本書閱讀”貫穿必修選修的整個高中語文學習的全過程。整本書閱讀在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拓展閱讀視野,反思自己的讀書習慣,建構(gòu)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速度,提升閱讀鑒賞能力。
目前來看,高考背景下的名著閱讀似乎離課程標準的目標方向越來越遠。當名著遇上高考,便逐漸喪失或部分喪失了它原本承載的價值和功用,閱讀名著的目的不是為了拓展、反思、建構(gòu)和提升,而是鮮明地指向高考。于是名著閱讀也就越來越多地試題化,破碎化,功利化。王棟生老師在《愛與敬重的閱讀》中指出:“如果不懂得敬重知識,不懂得敬重思想,不懂得愛,只圖功利,只是因為要作為一項任務,任何閱讀都是無聊的,毫無作用的!”
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地閱讀名著?基于由關(guān)注“作品內(nèi)容”“主要人物”“作品思想意義和價值取向”,到對作品“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關(guān)注中考對考生閱讀過程的要求,以及高考所要求的“對中外文學經(jīng)典”“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經(jīng)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引領(lǐng)閱讀,推進閱讀。讓學生愛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師應有的立場和堅守。
要應對這一挑戰(zhàn),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借助“好書同讀”的方式,自由結(jié)組互助交流,自由結(jié)組選作品,獨立自主寫感受,小組匯集出報告,全班讀書會作交流。不同小組展示出不同書目的閱讀感受和評價,這種展示本身又是一次推薦閱讀的過程。讀書會不在于介紹某書,而在于分享讀書的收獲;其實質(zhì)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思維的碰撞與交流。當內(nèi)心無法被平淡的生活點燃時,或許某個故事、某本書會一次次點燃我們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聽眾和展示者的視野自然又得到進一步開闊,精神品質(zhì)得到提升。
溫儒敏先生在《我看高考改革這一步》中指出,語文學科屬于基礎(chǔ)學科,對一個人成長的覆蓋性影響是其他任何學科都難于取代的。它的培養(yǎng)目標不只是知識能力,還要延伸到整體素養(yǎng)。要提升整體素養(yǎng),自然需要攝取綜合營養(yǎng)。有兩點希望:一是希望中高考命題不必對名著閱讀的內(nèi)容限制過死,否則會違背當初增加名著內(nèi)容考查的初衷;二則希望我的語文教育同行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整部書時,不要功利地肢解名著,更不要局限于高考限定的12本書。讓高中生多吃點雜糧,廣泛地吸收營養(yǎng),相信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消化的胃口與吸收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地與古今名著對話,與中外哲人交流,與天體科幻碰撞,他們的精神會更豐盈,生命會成長得更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