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巧榮
談數學有效練習的策略
莊巧榮
在數學教學中,練習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教師可通過巧用活動練習,運用題組練習和故設錯誤練習的方法提高學生數學練習的有效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活動練習;題組練習;錯誤練習
練習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既能使學生鞏固已學知識,發(fā)展學習能力,還能為教師和家長評價學生數學學習效果提供依據。而教師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40分鐘,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關鍵在于如何設計有效的練習。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歸納了以下幾種方法,或可為一線教師設計有效練習提供參考。
1.巧用活動練習,導入處設疑。
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學生喜歡的活動或事物設計練習,并將學生目前不能解答的問題,設計在聯系之中,最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之前的現象,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為蘇教版六下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課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筆者利用大頭兒子圖片的放大演示揭示課題。先出示模糊的小圖片,然后問學生:看得清是什么嗎?在學生看不清的情況下,教師分三次操作將圖片放大。得到的圖片如下:前兩次操作,長、寬分別變化,所以,學生看到的圖片是變大了,可是卻變形了,還是看不清。第三次的操作依然是放大圖片,但是圖片沒有變形,學生都興奮地說:原來是我們喜歡的大頭兒子。
在學生的興趣達到高潮時,筆者設計一個問題:為什么第三次放大的大頭兒子,大小變化且圖片沒有變形呢?在學生困惑時,筆者趁勢說:學了今天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你就會知道其中的奧秘了。這是課開始部分的導入,正好與本節(jié)課的課尾設計相呼應:多媒體課件又出示導入中經三次操作的圖片。此時,再請學生解釋導入中的懸念。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說出了其中的奧秘:因為第三次操作是教師按動鼠標拉著圖片右下角移動的,這樣放大后的圖形邊長與原圖對應邊長的比是一定的。
利用放大大頭兒子的圖片巧設懸念,設計問題練習,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以圖達意,節(jié)省了學習時間,豐富了教學意蘊,且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2.運用題組練習,關注學生差異。
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是存在一定差異的,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學情差異,盡可能做到練習有梯度,給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和表現的機會,而題組練習的設計方法可照顧到不同的學生。
題組練習包括基礎性練習、綜合性練習、發(fā)展性練習三個層次,教師可以放大學生的自主權,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題目,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獲取成功的機會。比如:在《找規(guī)律》的教學中,可設計一組珠子問題的練習題。
第一層次:照這樣擺下去,第25顆珠子是什么顏色?
第二層次:照這樣擺下去,第25顆珠子是什么顏色?
第三層次:照這樣擺下去,第25顆珠子是什么顏色?
第四層次:照這樣擺下去,第25顆珠子是什么顏色?
出示四題后,讓學生任選兩題解答。這里第一、第二兩個層次,列式都是25÷5,初看差不多,但隱含著規(guī)律:雖然都是5顆一組,但是組里珠子的排列順序改變了,最后第25顆珠子的顏色也不相同。而第三層次,列式25÷4,結果有余數,激發(fā)學生思考有余數的情況下如何判斷。第四層次難度加強,前面6顆珠子的排列沒有規(guī)律,后面開始出現規(guī)律,這種設計可以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
多層次的練習把學生帶入到不同的思維場,學生在這個場域中游歷,感受思維認知的沖突與差異,并逐步地內化新知、增長智慧、提升能力。
3.故設錯誤練習,啟發(fā)學生思維。
在數學課堂中,每天都有學生出錯,而“錯誤”也可轉變?yōu)閷氋F的教學資源。面對學生解題時出現的各種錯誤,教師應抓住時機,巧妙利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錯誤中理解知識,在錯誤中學會知識,在錯誤中彌補不足,這不僅可以深化學生的思維認知,而且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五年級學生學過分數的意義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幼兒園買來3箱餅干,每箱20千克,平均分給4個班。每個班分得多少箱?
學生審題后,個別學生列出以下錯誤算式:
(1)20×3÷4; (2)20÷4×3; (3)1÷4; (4)4÷3
面對以上錯誤,教師既要有針對性地指出錯誤之處,更要有“容錯”的氣度,以寬容、理解的心態(tài)去引導學生探究錯誤之源。教師可以先巧妙地將學生的錯誤呈現出來,再啟發(fā)他們比較思辨,深入理解錯誤的根源,引發(fā)思維發(fā)展。
在具體實踐中,筆者做了如下的教學處理:根據每個班分得多少箱,請同學們思考數量關系,同桌互相說一說。學生明白:要求每個班分得多少箱,必須用“一共的箱數÷班級數=平均每個班分得的箱數?!闭_的解答是3÷4=( ),引導學生糾錯后,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使這些算式正確,應該怎樣改編此題?應該提出什么問題?這樣巧用錯誤進行練習,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誘導其進行思考,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習的深入。
(1)看算式 20×3÷4,一位學生說:這個算式其實是解決了“平均每個班分得多少千克”的問題。單位是千克而不是箱,所以要認真審題。而算式20÷4×3也是解決同樣的問題。只是兩種方法的解題思路不同。第一個算式是先求餅干一共有多少千克,再求每個班分得多少千克。第二個算式是先求每箱餅干每個班分得多少千克,再求平均每個班分得多少千克。
(2)看算式1÷4問題就變?yōu)椋好總€班分得這些餅干的幾分之幾?班上另一位學生主動走到黑板前邊說邊畫圖:將3箱餅干看作單位“1”平均分給4個班,相當于平均分成4份。1÷4表示每個班分得這些餅干的四分之一。
在積極活躍的氛圍中,學生明白了第4個算式4÷3,表示每箱餅干能分得幾分之幾個班。
在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應幫助學生巧將錯誤變?yōu)榫毩曎Y源,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辨錯中逐步找出錯誤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能發(fā)展其創(chuàng)新思維。
練習不在多,貴在精。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利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精心地設計課堂練習。在備課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因課之不同而設計與之相適應的練習;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應留心觀察學生的行為細節(jié),關注學生思維狀態(tài),把握教學時機,機智地開發(fā)有效的習題;在結果后,教師應及時反省,對練習反饋進行有效分析與總結,提升練習的有效度。
G623.5
A
1005-6009(2017)81-0073-02
莊巧榮,江蘇省鎮(zhèn)江市學府路小學(江蘇鎮(zhèn)江,212014)教師,一級教師,京口區(qū)數學學科帶頭人,鎮(zhèn)江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