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張路民
給“猜想”一個名分
——基于一類多元求最值問題的探討
江蘇 張路民
果然比較實用,但如何讓學生信服,或者這其中到底有怎樣的關聯呢?是不是適用于所有問題?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首先,筆者對原題的解法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從中發(fā)現問題所在.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一“猜想”其實是偶然中的“必然”(當然也可能會出現例外,沒有理論依據).基于這樣的特征和普遍性,筆者覺得有必要向學生作一個推廣,在遇到類似問題且又找不到方法的情況下可以嘗試.當然,畢竟是猜想肯定會有一定的風險和偶然性.為了方便記憶,筆者給具備這種類型的表達式起了個名字叫“輪換對稱式”.顧名思義,這類問題的特征是變量可以互換且結構上是對稱的(即交換后不影響結果).解決策略是:假設兩個變量相等,代入后得到值即可能為所求最值.
有一些問題可能從題面上看不具備“輪換對稱式”的特征,需要作適當的變形處理方能滿足,比如:
上述兩個例子進一步驗證了這種“猜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有些問題需要進行適當的變形處理.
為了進一步推廣這種猜想,筆者又嘗試著解決了兩道高考試題看看是否具有普遍推廣性.
【例4】(2016·江蘇卷·14)在銳角三角形ABC中,若sinA=2sinBsinC,則tanAtanBtanC的最小值是________.
由此可見,猜想畢竟只是猜想,不一定適用于所有的題目,還不能作為真命題存在.但是我們也看到它終究是適用于大多數此類題型的,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解決填空題的策略.
江蘇省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