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恒
摘 要:互動是“教”和“學”過程中雙方的交流、發(fā)展和思維的碰撞。文章從情境導入促成互動、以問題促進師生的互動、以討論探究活動促進生生的互動等幾個方面,簡單論述初中語文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構建的幾個可行途徑,以期共享。
關鍵詞:初中語文;語文教學;互動模式;情境;問題;活動
互動課堂的創(chuàng)建成為目前的課改探討的主題。互動教學法由Seewo首先提出。新課改倡導多元互動,倡導課堂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的平等交流、相互促進。
筆者認為,初中語文互動課堂的創(chuàng)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提高“導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導入可以起到先聲奪人之效。而教師們恰恰缺乏導入的研究,常常以“今天我們學習第××課,題目是×××”這樣的導課方式,顯然是信手拈來的“老生常談”,對興趣的激發(fā)、積極性的調(diào)動毫無作用。教師應巧妙設計“導語”,做到語言生動、方式獨特、形式新穎,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充滿興趣。
如教學《背影》時,筆者沒有按教材的方式教學,導入也不是以朱自清爸爸的“背影”等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而是情真意切地講述了自己在考上大學后,爸爸送自己到車站,當時車站人特別多、天特別熱,爸爸讓“我”在原地等候,然后消失在人群里,不知過了多久,爸爸汗流浹背地捧著一個西瓜給“我”吃,自己卻舍不得吃,然后千叮嚀萬囑咐,目送“我”上了火車,才含淚惜別……因為是真人真事,所以有點“忘情”,學生們十分用心地聽著,深受感動。事情雖然不大,但是深沉的父愛,深深感染著學生。筆者再讓學生講一講發(fā)生在自己和爸爸、媽媽之間的故事,這樣,聽故事、講故事,師生被純真的母子(母女)情、深厚的父子(父女)情所感染、熏陶著,是對學生的一次良好的德育教育,也為學生深入閱讀《背影》,理解這篇文章的主題打下基礎,為閱讀教學起事半功倍之效。
而如果老師以“請大家把書翻到××頁,我們學習朱自清的《背影》,首先自讀課文,畫出生字詞……”方式導入,顯然枯燥和乏味,學生也沒有興趣,教師也少了激情。《背影》的閱讀,不再是欣賞,而是局限于讀懂、讀通的層面,充滿愛的優(yōu)美散文,也會失去光澤。
二、 以提問促進師生的互動
互動課堂,既要教師動起來,也要學生動起來,而架起師生樞紐的是“問題”,教師問、學生答,學生問、教師釋疑等,都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和諧互動。因此,構建互動課堂,教師應善于設計問題,善于引導學生質疑。
如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以談話法導入:我們?nèi)伺c人之間交流的工具是什么?學生回答“語言”,教師進一步提出問題:那么,大自然有沒有語言呢?大自然的語言與人們溝通的工具——語言,是不是一樣呢?竺可楨寫了一篇說明文,題目就是《大自然的語言》,那么,你認為竺可楨會從哪些方面說明大自然的語言?文章為什么會用《大自然的語言》作文題呢?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引發(fā)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初步感知文章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引起學生閱讀的欲望,想知道到底文章中的大自然的語言是什么問題,為有效閱讀打下基礎。
再如對于《大自然的語言》的第二段的閱讀,教師可以設計問題:這一段中,作者舉了幾個例子?是為了說明什么道理?問題提出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第二段,思考問題,然后歸納和交流:這一段寫了三個例子,分別是杏花、桃花和布谷鳥等,是想說明草長鶯飛、鳥語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問題”是學生邊讀邊思的基礎,是讀中思的載體,是促使學生投入到閱讀中且讀且思、且思且讀的有效方法。
問題教學,除了教師提出問題,增加師生互動之外,學生質疑更不可忽視。“回答100個問題,不如提出一個問題更有意義”。因此,鼓勵、啟發(fā)學生善問,更能加強師生互動。
三、 以討論促進生生的互動
討論是提升效率、提高課堂質量的銳器。而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一言堂”,抑制學生的興趣、剝奪發(fā)言的主動權。討論性的問題,或者辯論性的活動,增強生生互動。
如在《大自然的語言》的寫作方法的教學時,教師設計一個“合作探究”的活動:決定物候現(xiàn)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能否調(diào)整?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教師也可以布置學生查閱資料或者借助于網(wǎng)絡而查詢關于“大自然語言”的古今農(nóng)諺,如“魚跳水,有雨來”“泥鰍靜,天氣晴”“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等,學生們各自搜集的農(nóng)諺,在課堂再交流,也同樣可以起到互動的效果。這種方法,還可以運用到對作者的生平的了解、作品的介紹、文章的背景知識的把握等,課前的自主的探索,為課堂交流埋下伏筆。
再如閱讀《蘆花蕩》時,教師可以設計談論性、合作探究性的問題,如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全文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點?再組織談感想:讀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文章中的老頭子是個特定的人物形象還是一個群體形象的代表,這樣的一個形象有什么意義?閱讀了《蘆花蕩》讓學生相互講一講自己熟悉的抗日英雄的故事,如永遠的豐碑——楊靖宇,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活動的開展,毋庸置疑,激活了氛圍,促成了互動,課堂充滿生機。
四、 巧妙點撥,激活思維
不論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討論,還是學生質疑,相互探討,難免學生不面露難色。此時,教師走進教室,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應善引妙導,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并且注重指導的力度,不能“越俎代皰”,只需要輕輕點撥,引導學生沿正確的思考方向思維就可以了,教師不是“保姆”,而是學生學習、思考、探究的指路人,學生學習、體驗的合作者。
如以最基礎的字詞的理解為例,學生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新字詞,對于新字詞,教師不要“即問即答”,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jù)文章上下文的意思而進行推斷,如果直接告之,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提高。
多元互動優(yōu)化了語文課堂結構。教師應以情境、問題教學、討論探究等多措并舉,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使語文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參考文獻:
[1]陳尚梅.對初中語文互動課堂建設的幾點思考[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4,12.
[2]劉春華.對互動教學中師生對話有效性的探討[J].新課程·中旬,2014,11.
[3]劉蕓.初中語文互動課堂教學探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