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愛
摘 要:童話故事與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童話故事對幼兒的教育功能歷來被人們重視。近幾年,以童話故事為基礎的童話故事表演在幼兒園教育中的地位逐漸上升。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在S市A、B兩所幼兒園中班進行為期一年的童話故事表演教育現(xiàn)場實驗,并研究了童話故事表演與幼兒語言能力的關系。
關鍵詞:童話故事;表演;中班幼兒;語言能力;影響
一、 相關研究綜述
(一) 童話故事表演
費敏華等人認為,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及適宜性開展童話劇表演,能夠有助于幼兒情緒的疏通和自我的展示。且在童話劇改編、表演過程中,增加了幼兒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幼兒在表演過程中,同伴之間進行交流、對話,促進了幼兒間的同伴交往,幼兒在這個過程中,也學會了交往的技能。
張雯雯提出,童話故事表演是將童話故事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幻想,恰當?shù)馗木幊蛇m合幼兒進行表演的劇本,能夠很大限度地引起幼兒的興趣的表演活動。童話故事表演的開展能夠營造一種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良好氛圍,是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所需要的一種快樂自主的實踐活動。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童話故事表演不僅是一種幼兒喜歡的、能夠感受到表演快樂的游戲,也是一種能讓幼兒在玩耍中學到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的活動。改編或者創(chuàng)編童話故事,不僅可以引發(fā)幼兒極大的興趣,讓幼兒在表演過程中充分表現(xiàn)自己,還能夠讓幼兒在童話的世界里,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并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充分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 童話故事表演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
開展童話故事表演可以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的提升,對此,國內(nèi)外研究者都有相關的闡述。
美國Todd Wanerman 舉了一位名叫Lella的小女孩的例子:小女孩Lella之前從不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跟同伴交往,后來在故事表演中逐漸變得開始說話,成為同伴中有吸引力的人,能夠主動跟同伴說話、交往。Todd Wanerman以此來說明故事戲劇對幼兒語言的提升作用。
孔騰飛(2016)指出,童話故事的語言優(yōu)美、情節(jié)生動有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表演前對于角色、動作的討論以及表演中人物之間的對話等,都可以使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教師應在日常的故事表演活動中,多給幼兒鍛煉的機會,培養(yǎng)幼兒想說、敢說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不斷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由此可以得出,童話故事作為幼兒喜歡的一種兒童文學,對幼兒的發(fā)展有著很大影響。幼兒園可以根據(jù)幼兒的喜好程度選擇適合各個年齡段的童話故事,開展童話故事表演,讓幼兒在童話故事表演的過程中,感受文學語言的美好,讓幼兒的情感、語言、同伴交往等各個方面得到發(fā)展。同時,幼兒家長也要配合幼兒園童話故事表演的開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多給幼兒講一些童話故事,多陪幼兒練習一些童話故事里的人物對話,加深幼兒對童話故事的理解,共同達到提升幼兒語言能力的目的。
二、 研究過程設計
(一) 實驗被試的選擇
本研究選取未進行童話故事表演的A幼兒園和B幼兒園為實驗園,分別選取兩個平行的中班,作為兩個實驗班和兩個對照班,人數(shù)總計116人,實驗班和對照班分別為58人,且各班教師在教學水平上大致相同。
(二) 童話故事的選取及方案實施
研究者對20位幼兒園中班教師用開放式問卷進行訪談,通過統(tǒng)計得出排名前20的童話故事,并依據(jù)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故事的新穎性、對故事的喜愛程度,以及故事表演的時間長短、可操作性,選取排名前八位的童話故事改編成童話故事表演劇本。主要的童話故事有《小壁虎借尾巴》《小紅帽》《小蝌蚪找媽媽》等。幼兒通過童話故事表演中的人物對話、表情、動作等,達到提升語言能力的目的。
依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語言領域的要求,可將幼兒語言能力概括為幼兒的傾聽與表達和閱讀與講述兩個方面。研究者以此為依據(jù),設計八個童話故事表演活動方案并在實驗班進行教育實驗,時間為一學年,每周進行兩次。童話故事表演在實施時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由于幼兒語言能力無法割裂開分別進行研究,在進行童話故事表演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力求涵蓋對中班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三) 測驗材料和數(shù)據(jù)處理
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對中班幼兒的語言能力進行前測和后測,為了保持前測與后測的同質(zhì)性,前測和后測采用相同的測查工具,即《4-5歲幼兒語言能力測試題》,該測驗工具是借鑒天津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編寫的《學前兒童語言能力測試》改編而成,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者在幼兒園中隨機抽取60名幼兒進行預測驗,通過SPSS16.0進行信效度檢驗?!?-5歲幼兒語言能力測試題”信度分析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數(shù)(Cronbachs alpha)作為檢驗項目內(nèi)部一致性的指標,得出該測試題的Alpha 系數(shù)為0.742,信度值較好,在可接受范圍內(nèi)。本研究測試全程由研究者和另外一名S市幼兒教師同時計分,計算斯皮爾曼(Spearman)相關系數(shù),得出評分者信度為0.868,表明評分者一致性很高。由此可以看出,“4-5歲幼兒語言能力測試題”在總體上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和穩(wěn)定性。
在實驗結(jié)束后,研究者利用SPSS16.0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求出實驗班和對照班幼兒各維度的M、SD和t值。研究者依據(jù)檢驗結(jié)果作定量分析,從而探索促進幼兒語言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三、 研究結(jié)果及教育建議
(一) 研究結(jié)果
1. 中班童話故事表演活動設計方案具有較好的適宜性。
2. 中班童話故事表演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升。
3. 在幼兒園開展童話故事表演能夠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二) 教育建議endprint
1. 選取適合幼兒年齡的童話故事應成為幼兒園教師的一項基本能力
每個年齡段的幼兒都有適合自己年齡的童話故事,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除了要具備彈、唱、跳、說、演、畫、與幼兒交流溝通等基本能力外,更要具備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發(fā)展特點選取適合幼兒的童話故事的基本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童話故事表演在幼兒園各個班級的開展,才更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提升,才能促進幼兒更好地成長。
2. 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童話故事表演中,幼兒教師不用要求幼兒的語言多么準確、優(yōu)美,而是要讓每一個幼兒都要大膽地說,哪怕是幼兒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僅僅說了一句話,只要幼兒開口說,這就達到了培養(yǎng)幼兒語言能力的目的。當許多幼兒爭著要說的時候,幼兒教師可以用分組或者是三三兩兩自由討論的形式給每個幼兒提供說的機會,使幼兒想說的愿望得到滿足。幼兒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如果說的不對、不準確,教師都應該給予包容和鼓勵。教師要相信幼兒在不斷的表達、交流過程中,會說的越來越準確,越來越能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幼兒教師要努力為幼兒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說的氛圍。
3. 不要為了“表演”而表演
組織幼兒進行童話故事表演的目的在于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進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若只是為了演出給別人看,就違背了開展童話故事表演的目的,也會大大降低幼兒參與表演的興趣,如一潭死水般的童話故事表演只會徒增幼兒的負擔,就沒有開展的必要了。因此,幼兒教師要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調(diào)動起幼兒參與童話故事表演的積極性,讓幼兒自發(fā)地參與到童話故事表演中來,讓幼兒在無形中提升自己各個方面的能力。
4. 童話故事表演可以成為幼兒園園本課程
童話故事表演能夠促進幼兒想象力、記憶力的發(fā)展,促進幼兒間的同伴交往,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促進幼兒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由此可以看出,幼兒園開展童話故事表演可以滿足幼兒的發(fā)展,將成為一種時代潮流。幼兒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各個年齡段的特點,將童話故事表演構(gòu)建成幼兒園的園本課程,這樣更有利于幼兒園開展童話故事表演。
參考文獻:
[1]費敏華.展童話劇之魅力,促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J].新課程(小學),2012,09:104.
[2]張雯雯.聽畫看演——在經(jīng)典童話故事教學中滲透良好的情感教育[J].考試周刊,2015,73:188.
[3]宣靜.開展童話劇表演活動,促進幼兒多元化發(fā)展[J].江西教育,2016,24:93.
[4]孔騰飛.在圍裙劇場表演中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J].考試周刊,2016,59:175.
[5]王紅霞.淺析班級童話劇的開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36).
[6]郭瞻予.論童話在幼兒心理發(fā)展中的作用[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