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福
〔摘要〕借鑒薩提亞個人內(nèi)在冰山的概念,分析和解釋案主人際關系敏感的表現(xiàn)和形成過程。運用認知重建、空椅子等技術,促使案主改變“討好型”的溝通方式。
〔關鍵詞〕薩提亞;冰山隱喻理論;人際關系敏感;討好型;被拋棄感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33-0052-03
一、基本情況
小宇,高一男生,16歲,戴著眼鏡,面目清秀,精神狀況很好。進入高中,第一次期中考成績?nèi)壎闻琶?名。小宇現(xiàn)與奶奶、爸爸、媽媽和妹妹居住在一起。爸爸是一名醫(yī)生,媽媽原先是一名公司職員,因為生了腫瘤,辭職在家。小宇讀小學前是和奶奶、爺爺一起住。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爺爺去世了,妹妹出生。
小宇任性,不愿意去讀幼兒園,爺爺和奶奶又非常溺愛他,所以他沒有讀過幼兒園。小學一年級,小宇不愿意去上學,父親狠狠地教訓了他,他才不情愿地去上學。但是,由于擔心小宇不能適應校園生活,爺爺會一整天坐在小學校園的涼亭下,只要一下課,小宇就跑到爺爺那,尋求安慰。這種情況持續(xù)了較長時間。
小宇認為,奶奶在生活上對自己百依百順,但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定要求。媽媽很體貼,能理解自己的需求,并希望自己身體健康。爸爸脾氣暴躁,有時很沖動、易怒,有時又很理智。小時候,作業(yè)不會做,爸爸會兇他。但對妹妹卻很溫和。妹妹今年5歲,脾氣很暴躁,只怕自己,因為家里只有自己會罵她、打她。
媽媽跟奶奶,姑姑的關系都不好。初中時,爸爸有外遇,媽媽和爸爸就一直在爭吵,但在小宇面前假裝非常和睦。媽媽一直在小宇面前說自己在家里就像一個外人。
二、問題與評估
(一)問題描述
1.考試。小宇進入高中,面對第1次期中考,希望自己能夠考入年段40名內(nèi),但結果是年段第7名,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期。感覺不到高興,反而有些擔心,擔心自己下次會考差。
2.好友。剛進高一,小宇與某男生是好友,自認為很用心對待他,但他沒有認真對待自己。于是,兩人越走越遠,最后形同路人?,F(xiàn)在,與同桌之間又發(fā)生了類似的事情,感到不開心。
3.同性。自認為對女生沒有性方面的沖動,希望有個男生能理解自己,體貼、關愛自己,不開心時可以謙讓并寵愛自己。
4.情緒。好友一說到某些事時,小宇想得很多,而且總是往壞的方向想。當好友開玩笑,說出一些詞,如“滾、出去、走開”,他就會很不開心,會發(fā)火。不喜歡獨處,會感到很難受,希望有人來陪伴、安慰自己。
(二)評估分析
小宇的表面行為信息:與男生交往時存在著一種模式,主動交往—發(fā)生沖突—情緒爆發(fā)—逐步離開—又與別人交往。小宇的應對姿態(tài):小宇不喜歡一個人待著,獨處時會很難受。于是,以討好的姿態(tài)與他人交往。
小宇行為背后的核心信念:自己比較敏感,所以會突然發(fā)脾氣,為此,對交往的同學有些愧疚,希望通過主動道歉,對方能原諒自己,也向自己道歉。自己主動道歉后,對方?jīng)]有什么反應,自己就不再跟他交往了。
據(jù)以上信息推測: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使小宇從小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敏感、易激惹”的個性特征;害怕獨處驅(qū)使小宇與不同的男生交往,并對自身性別傾向產(chǎn)生懷疑;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掩蓋了上述心理問題的存在,導致小宇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得不到改善。
三、目標與方案
(一)輔導目標
經(jīng)過第一次攝入性談話后,我與小宇確定了輔導目標:(1)合理看待學習成績,嘗試學會合理歸因;(2)辯駁和替代不合理觀念“我怎么對待你,你也要怎樣對待我”;(3)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個性,嘗試改變自身個性方面的缺陷;(4)探討對待兩性的刻板印象,加強對自身的性別認同。
但在實際輔導過程中,我們共同完成的輔導目標是:(1)重新認識人際交往中的困惑和訴求;(2)明確獨處時產(chǎn)生“拋棄感”的原因;(3)改變“討好型”溝通模式。
(二)輔導方案
(1)先以尊重、熱情、真誠的態(tài)度,運用傾聽、共情等技術給予小宇積極關注,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
(2)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收集相關資料,幫助小宇初步宣泄情緒的同時,確立輔導方向和輔導技術;
(3)運用薩提亞冰山理論,解釋小宇心理問題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
(4)借鑒認知重建技術,幫助小宇解決人際交往過程中過于敏感的心理問題;
(5)運用空椅子技術,改變小宇面對壓力時的討好型姿態(tài)。
四、輔導過程
(一)重新認識人際交往中的困惑及訴求
1.對重復性交往模式的困惑
小宇一開始輔導就迫不及待地講述自己與男生交往的現(xiàn)狀。
生:剛進高一,我與某男生,是好朋友。我很用心對他,但是他沒有認真對我。我就想,既然你不理我,我干嗎要理你。于是,逐漸跟他疏離,越走越遠,最后形同路人?,F(xiàn)在,我與同桌之間又發(fā)生了類似的事情,很不開心。
并強調(diào),自己在初中時與男生交往也是類似的情況。
師:你好像一直在重復這一模式,主動交往—發(fā)生沖突—情緒爆發(fā)—逐步離開—又與別人交往,在這種行為模式背后,你有什么想法或期待?
生:剛開始希望他們能理解我,我比較敏感,希望他們能體諒我。由于自己比較敏感,所以會突然發(fā)脾氣,為此,對交往的同學有些愧疚,希望通過主動道歉,對方能原諒自己,也向自己道歉。自己主動道歉后,對方?jīng)]有什么反應,自己就不再跟他交往了。
師:期待別人以你的方式對待你。
生:是的。
2.對自己同性戀傾向的困惑
師:除此以外,在與男生交往過程中,你還有什么困惑?
生:我認為自己喜歡男生。
然后,他講了一些理由。如:對女生沒有那種沖動,不喜歡籃球、足球等體育活動,不喜歡男生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喜歡做女工,與女生聊天等。希望有個男生能理解自己,體貼、關愛自己,不開心時可以謙讓并寵愛自己。endprint
3.重復性交往背后的訴求
聽了小宇的陳述,我沒有圍繞“是不是同性戀”展開探索,而是把輔導方向定在弄清“他需要尋找一段積極關系”的心理訴求上。
師:與你交往的這些男生中,什么樣的個性吸引你?
生:知道你的需求,很大氣,可以掌控一切等。
然后,我詢問了小宇的爺爺、奶奶、媽媽和妹妹在他眼中是怎樣的人,最后問道:“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生:爸爸脾氣暴躁,很沖動易怒。小時候,我作業(yè)不會做,他會兇我。
師:與你父親之間有沒有發(fā)生過令你難以忘懷的事情?
小宇想了一點時間,說“有”。
生:讀小學時,父親在開車,自己坐在后面,不知道什么原因,與父親發(fā)生了爭吵。父親就停下車,讓我出去。我就下了車,坐公交車回家,在公交車上還摔了一跤。
師:爸爸趕你下車那一刻,你有什么期待?
生:我希望爸爸能原諒我,把我叫回去,但是沒有。
師:內(nèi)心感受是什么?
生:委屈、生氣、被拋棄。
師:與你交往的男生中,在外貌或性格方面,是否與父親有些相似?
生:是的,都有些外向,喜歡開玩笑,但我都是把玩笑當真的。當我一聽到“滾、出去、走開”,我就不開心,會發(fā)火。
師:你有沒有覺得,你與不同的男生交往,其實是在尋找你心目中的父親,能理解、體諒你,但是你還沒有找到,于是你就一直在尋找。
生:好像是這樣的(沉思)。
(二)探尋獨處時產(chǎn)生“被拋棄”感的原因
師:獨處對你意味著什么?
生:被拋棄,我很害怕這種感覺。
師:你曾經(jīng)有過被拋棄的經(jīng)歷嗎?
小宇在陳述中梳理自己的思路。由于父母的婚姻危機,母親與家庭其他成員關系不合,母親一直表達“自己在家里就像一個外人”的真實感受,小宇感知到這些信息,并在頭腦中進行認知演練;小宇在與家庭成員相處過程中,覺得全家人都圍著他轉;小宇在初一時,曾因為與一女生發(fā)生矛盾,被學習小組其他同學孤立,時間長達半個學期;這些可能都是小宇獨處時產(chǎn)生“被拋棄”感覺的重要原因。小宇是如何應對獨處的呢?
生:初中時,如果沒有人理我,我會向老師請假回家。現(xiàn)在,身邊有很多同學會來安慰我,陪伴我。
師:你一直掩藏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以討好的姿態(tài)與人交往,就是為了有人陪。但是,當他們不能以你期待的方式對待你時,你會尋找下一個交往對象。
結束此次輔導前,給小宇布置了家庭作業(yè),運用下面的表格(表1),記錄自己與同學間的實際交往情況。
3.運用空椅子技術改變“討好型”溝通方式
運用“他人對話式”空椅子技術,促使小宇與“同桌”進行開誠布公的對話,從而使小宇可以站在同桌的角度考慮問題,然后去理解同桌。具體操作:在沙發(fā)上放兩個抱枕,小宇坐到沙發(fā)上拿著一個抱枕時,就扮演自己;坐到沙發(fā)上拿著另一個抱枕,就扮演同桌,兩者展開對話。
師:上周布置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與同學之間的溝通,值得一說的有很多。
師:具體發(fā)生了什么呢?
生:上周五晚自修結束,我、同桌、他(同桌的好友)三人一起走回寢室。我沒吃晚飯,想去吃點東西。就往前走了幾步,他問道:“你要去吃夜宵嗎?”我說:“是的?!彼f:“我不想去?!辈栁彝溃骸澳阋惨コ砸瓜鼏??”同桌說:“你不去,那我也不去了?!贝丝蹋彝O聛?,說:“既然你們都不去,那好,我也不去了?!焙髞恚赖綄W校超市買了些吃的,他叫了外賣,只有我一個人沒有吃東西。
師:好,下面我們就來做一下角色扮演吧!我拿了兩個抱枕,其中一個是同桌,還有一個是他(同桌的好友)。對于這件事,你有什么對你同桌說的?(面對著代表同桌的抱枕1。)
生:你為什么要這么對待我?我認為我對你要比他對你好得多了。你為什么跟他這么親密,而對我不像對他那樣呢?
讓小宇站到抱枕1的后面,成為同桌,對自己說。(面對代表自己的抱枕3。)
生:你是不是喜歡我?我不喜歡被別人議論我們的關系不正常,你還是離我遠些。
師:還有沒有其他要說的。
生:你不要老是粘著我好嗎?我們沒有必要每時每刻都在一起。
師:聽了上述這段話,你有什么想法?(讓小宇回到自己的立場。)
生:可能我跟同桌之間只適合做一般的朋友,我應該去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更親密的朋友。
五、效果和反思
(一)輔導效果
小宇與不同的男生進行交往,是希望能找到一個男生能理解自己,體貼、關愛自己,不開心時可以謙讓并寵愛自己。而這些需求,是因為在父親身上得不到導致的一種補償心理,明白這點之后,小宇改變了自己是“同性戀”這一想法,對自身的性別取向進行了更深入、廣泛的探索。
獨處時會產(chǎn)生“被拋棄”的感覺,為此,小宇采取“討好型”的溝通方式,希望身邊有更多的朋友能陪伴自己,但事與愿違,引發(fā)了更多的矛盾。小宇意識到與人交往時,要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真誠、適宜地表達自己。
(二)輔導反思
薩提亞提出內(nèi)在冰山的概念,它是一個心理分析模型。個人內(nèi)在冰山共分成七個層次,依次是:行為、溝通方式、感受、認知(想法)、期待、渴望、自我(本性)。逐步深入時,我們看待一個人的行為,就不再僅僅停留在表面,而同時看到導演這一切的心理需求。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玉環(huán)縣楚門中學,臺州,3176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