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麗??
摘要:現在的教學理念倡導的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以教師的主導的學習方式。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是這種學習理念的體現。而師生之間的這種互動則通過對話式教學來實現,對話式教學的關鍵則是課堂的提問。因此本文嘗試QU:Est提問策略,以期提高高中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優(yōu)化課堂教學,促進教與學。
關鍵詞:高中英語;問題;QU:Est 提問策略的運用
一、 課堂教學提問存在的問題
1. 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簡單的問題不能很好地調動學優(yōu)生的思維,反而讓學優(yōu)生厭煩,從而遏制了他們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2. 提出的問題不切實際。教師有時設置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大部分學生很難回答問題,這樣長期下去,學生得不到成功的體驗,就會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3. 問題的設計與教學目標脫節(jié)。問題不明確,指向性不強,與教學目標脫節(jié)。
如上問題反映出教師沒有完全改變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還是更多地是把學生當作是教學的對象,忽略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學生把學習當作一個發(fā)揮自身主動性的積極過程,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建構有效的提問,啟發(fā)學生的理解與思考,讓學生把教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我們廣大教師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 有效提問的策略及應用實例
1. Qu:Est 教學策略
美國作者Marylou Dantonio 和Paul C.Beisenherz 在《課堂提問的藝術》中提出了Qu:Est提問策略(Questioning for Understanding:Empowering Student Thinking為理解而教學:讓學生開動腦筋)。Qu:Est教學策略強調學生的思考與學生回答在教學中的重要價值,因此這種策略注重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來提問,關注學生的學情和能力水平,旨在幫助學生將學科知識與自身經驗合二為一,生成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的、有意義的理解,學生要在思考和回答中產生自己的觀點,教師基于這種教學目的,避免了提問的盲目性,增強了提問的指向性。教師利用這種教學策略可以發(fā)現學生在想什么,以及他們是如何生成自己的想法或觀點的,可以監(jiān)控住學生的學習和思考過程,更能最大程度地調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有效地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問常出現的問題,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改革。因此Qu:Est 教學策略是一種有效的提問策略。
2. Qu:Est 教學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例一Qu:Est 教學策略在歸納主旨大意的應用
Qu:Est 教學策略提問要注意提問的兩個功能,其一是集中觀點。其二,是要通過對話來推動思考的進程。為了讓學生完成歸納主旨大意這個教學目標時,教師的問題設置應包括核心問題和引導學生得出主旨大意的過程問題。如在人教版Unit1,Moduel 5 John Snow defeats “king Cholera”中,筆者設計了如下的問題:
a. Whats the problem of that time?
b. Which theory did John Snow believe?
c. How did he prove it?
d. What further supporting evidence did he find?
e. To prevent Cholera from happening again,what did he do?
(a-e為推動學生得出核心問題而設置一些思考過程的問題.)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核心問題)
這種提問模式以過程問題為框架,發(fā)展成一個核心問題,學生通過過程問題的理解與回答,一步一步形成了對核心問題的理解與思考。教師以這種策略設計的問題,指向性明確,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例二Qu:Est 教學策略在復習英語語法中的運用
筆者認為高中英語語法的學習更應注重引導學生去收集,去思考,去比較,去分類,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而要實現這種學習的模式,Qu:Est 提問策略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學習策略。因為Qu:Est 教學策略是一系列以過程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它結合有效提問共同促進教學對話的實現,最終達到在學生參與課程教學對話時,發(fā)展和完善學生認知能力的目的?,F以高三虛擬語氣的語法復習為例。筆者在復習中提出了如下問題:
1. Can you give me some examples about subjunctive mood?
2. Please telll m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3. How many kinds of subjunctive mood have you learned?
問題1的設置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回憶獲取信息,為了完成這個問題,學生得通過各種資源,如個人經驗,同伴的討論,文本材料來驗證自己的回答,形成虛擬語氣的概念。
問題2的設置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整理、組織信息,進一步建立信息間的關系,并創(chuàng)建真正概念上的思想模型:多種形式的虛擬語氣及其不同點。因為虛擬語氣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特定信息的收集和回憶階段,學生還必須消化收集到的信息,才可能建構出有意義的關系。
問題3的設置則是讓學生注重歸納總結,分析新的,未知的知識和例子。通過這三個問題,讓學生主動發(fā)現,主動思考,主動歸納,讓學生全程參與復習的整個過程,從而獲取知識,這種提問的教學策略讓語法復習不枯燥,而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改變了過去語法教學一言堂的局面。
三、 結束語
Qu:Est 教學策略能幫助教師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理解、思考中學習,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把教學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能力,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學生群體,精心設計問題,以問題的形式完成師生的教學對話,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讓教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參考文獻:
[1]金傳寶1998.教師如何提高發(fā)問技巧[J]《外國教育研究》,(2):40-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