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姍姍??
摘要:信息網絡和數(shù)字技術裂變式的發(fā)展,是后現(xiàn)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以此為動力,新媒體深刻地改變著大學生的交往模式、思維邏輯和生存方式。而無序化、多元化和虛擬化的網絡信息環(huán)境卻給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體性帶來了潛在危機,降低主體自主性,禁錮主體能動性,消弭主體超越性。
關鍵詞: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是信息傳播介質。作為物的對象化的存在,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產勞動成果,本身并沒有具備主體性的可能。然而,信息網絡和數(shù)字技術裂變式的發(fā)展,更快速地推動著后現(xiàn)代性的進程。在新媒體語境內,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程度加深,崇尚信息至上主義,易受到信息權力壟斷,其主體性的發(fā)揮趨于不足和過度兩種對立的極端化傾向,并在一定程度上異化為新媒體介質的役卒。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體性被解構,并重塑。具體表現(xiàn)為大學生主體自主性降低、主體能動性禁錮、主體超越性消弭。
一、 無序化新媒體信息降低大學生主體自主性
信息時代,新媒體革新并重塑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模式。知識的控制權進一步分散,知識被商品化、世俗化、大眾化,內容上包羅萬象,質量上參差不齊,直接造成了新媒體信息的無序化狀態(tài)。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及參與新媒體建設的過程中,陷入信息的甄選、接受及不自覺被動接受的境況之中。海量無序化的信息,作為外在的對象化的存在,非但不受大學生的意志的控制,反而裹挾著大學生的認知意識無規(guī)律前進、碰撞,客觀上將主體的自主意識異化為與之相對立的存在。
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趨于穩(wěn)定和成熟卻并未固化的階段,無序化的新媒體信息對主流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去中心化及權威瓦解作用影響深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阻礙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科學理論的接受能力、接納程度,消減大學生發(fā)揮主體自主性的原動力,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無序化的新媒體信息還是一切不良信息滋生和肆虐的天然屏障,這為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侵占主流意識形態(tài)陣地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虛假信息、煽動性言論的發(fā)布和傳播提供了空間?;燠E于無序化的新媒體信息之中的這些有害信息壓倒性地侵襲大學生的思想,沖擊大學生的價值觀。
這種大學生主體自主性的降低,直接表現(xiàn)為思維惰性較強,過度依賴新媒體信息,思考能力及主動性下降,慣性大量援引并樂于復制、盲從新媒體信息等。在生活中,完成無意識的新媒體信息傳播,在學習上,完成無序信息復制。
二、 多元化新媒體信息禁錮大學生主體能動性
新媒體空間內,信息網絡和數(shù)字技術對任何思想觀念和數(shù)據信息都是平等的。新媒體信息呈現(xiàn)出來源、形式、內容和傳播的多元化特征,并通過繁復交錯的信息來源、信息表現(xiàn)形式、信息內容和信息傳播構建為多元化的文化價值生態(tài)系統(tǒng)。表面看來,新媒體空間中每個個體都具有平等的主體參與意識和能力,皆可以根據自身的意志和價值選擇自由地收發(fā)信息,直接掌握新媒體信息的話語權、控制權和主動權。但實際上,這種泛化的理解和認知卻有失偏頗,美化了新媒體空間的后現(xiàn)代性特性。新媒體空間是人類生產生活進步的必然產物,但卻并非按照人類預想的線性進程發(fā)展。多元化的新媒體信息,源自多元化的信息發(fā)布出口,掌握這些信息發(fā)布出口的主體卻并不是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根源于信息資源掌控的差異、信息發(fā)布宗旨的差異和信息運作預期的差異。在與新媒體信息相輔相成,并列運行的社會生產關系中,絕大部分新媒體信息都有著深刻的社會性。而大學生,仍走在半社會化的道路上,大學生的社會生產能力、社會利益訴求,都遠遠低于新媒體中部分特殊參與主體。而大學生具有較高的且不斷進步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這使得大學生的主體性又高于一般參與主體。受中國教育體制影響,大學生在成為成熟的社會人的過程中,社會參與意識、社會價值選擇、社會行為表達等,都處于跟風狀態(tài),新媒體信息的多元化雖然在表面上為大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提供了可能,但卻直接給大學生帶來更多困惑和迷惘,實際上嚴重禁錮著大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fā)揮。
三、 虛擬化新媒體信息消弭大學生主體超越性
新媒體空間的虛擬性首先取決于網絡信息的隱蔽性。社會關系中的所有真實信息都被符號化,解構并重塑為新媒體空間中的新的社會關系。這種虛擬化的新的社會關系是對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完全異化甚至幻化,除具備自身的美化功能外,還進一步激發(fā)人的想象,使虛擬化的信息逐漸形成為“想成為的模樣”。絕大部分虛擬化的新媒體信息強烈地滿足著人類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產和社會關系中渴望卻難以達到,甚至完全不可能實現(xiàn)的欲望。同時規(guī)避現(xiàn)實社會生產和社會關系中可能出現(xiàn)的成本、安全、法律道德等問題。但虛擬化的新媒體信息同樣是真實的客觀存在,只是在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方面的貢獻遠低于解放人的思想意識和內心欲望方面的貢獻。我國大學教育現(xiàn)狀致使大學生社會實踐、生產勞動的參與度極低,自由支配的時間充沛,有大量的多余精力。虛擬化的新媒體信息極大地滿足并填充了大學生的思想空白區(qū)。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進行毫無約束的虛擬實踐。因而,大量存在并不斷裂變更新的虛擬化新媒體信息以客體性的無序、多元的復雜文化價值生態(tài)形式直接作用于主體性的大學生,并通過技術的進步,逐漸加深對大學生的役使,使之由全面發(fā)展走向單向進化,從和諧進步走向價值失衡,完成客體主體化。
虛擬化的新媒體信息模糊并改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這是信息技術開啟的全新時代的客觀屬性,亦即,在信息時代,虛擬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共同成為新媒體時代人類的生存空間,虛擬空間的存在與發(fā)展亦即社會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參與的一個必然領域。然而,虛擬化的新媒體信息卻容易使尚未參與社會實踐和社會分工的大學生沉浸在虛無的狀態(tài)里無法自拔,甚至長期沉溺其中,喪失對現(xiàn)實社會的興趣和信心,淪為懶惰、抱怨、暴戾的奴役,進而在虛擬空間內消弭大學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曹紅霞.大學生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機遇與挑戰(zhàn)[J].青年文學家,2014,(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