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懿
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基本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重任。開展語文教學必須立足于課本?!罢Z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葉圣陶先生半個多世紀教育教學生涯得出的結論,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語文教育思想,揭示了教材的性質,闡明了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教材選擇的是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并針對所選文章設計了教學方案和各類練習,因此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必須以語文課為基礎。目的是以課文為范例,教給學生閱讀分析的基本能力和技能。通過針對性的反復練習,學生就能掌握對各類文體文章的分析、理解方法,教師就能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文本,還要讓學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啟迪、審美樂趣、文化積淀、語言發(fā)展的同時,在不同的信息、文本立意、視角的溝通和轉換中讀出新意,讀出有創(chuàng)意的感悟。
一、文體視角
《窮人》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作為經(jīng)典文本,在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這一個”文本有別于其他文本的獨一無二之處是什么。
我近兩年反復執(zhí)教這篇經(jīng)典之作時,每教每得,每得每思,每思每改。布魯納發(fā)現(xiàn)學習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為學生能獨立探究創(chuàng)造好的情境和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自己探究未知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素質的極佳途徑。實踐證明,這種注重體驗創(chuàng)新的教學,有助于增加學生的人生閱歷,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窮人》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和細致入微的描寫,成功塑造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百姓——桑娜夫婦光彩照人的形象,展現(xiàn)了他們淳樸善良、克己待人的美好心靈。這部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僅因為它的作者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還在于文章用有限的篇幅描寫了真實善良的人性,展現(xiàn)了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營造了雖然充滿悲苦但又溫馨的環(huán)境。小說所包含的三要素——環(huán)境、情節(jié)與人物,《窮人》這篇小說堪稱典范。因此,用確立文體意識來把脈整篇教學,學生的學習才更顯意義。
語文教學是要產(chǎn)生“一石激起千層浪”效果的,除了感受經(jīng)典的細膩筆觸外,還要關注同期同題的其他藝術作品。于是,我介入上個世紀70年代由《窮人》同名小說改編的繪畫作品,圖文對照,意在讓學生感知繪畫作品和文學作品的關聯(lián)及表現(xiàn)手法的相同與不同,從而震撼學生的心靈。在走近作家教學時,也將同期同題的作品《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和《窮人》做寫法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比較,使“窮人”的形象更為豐滿和深刻。讓學生將小說讀厚,走進那個時代,感受作家創(chuàng)作的意圖?!斗鼱柤雍由系睦w夫》是列賓的油畫,從畫中人物的不同衣著、外貌、動作以及神態(tài),我們可以深刻領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同樣是反映勞動人民的文章,油畫作者描述時抓住了人物的衣著、外貌、神態(tài)的特點,并展開了適當?shù)南胂螅讶宋锏耐饷蔡攸c和他們的身份、地位、個性結合起來,使每個人物都有了鮮明的個性,這與托爾斯泰的視角和表達方式有著很多的不同。這種多視角不是為了干擾學生的學習,而是為了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悟。課后師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根據(j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背景、環(huán)境的不同,不論是畫家還是作家,都會選擇恰當、適合、準確的筆觸刻畫主人公的形象,不同的是表現(xiàn)手法——這也是藝術家們的個性和風格所在。
學生在自學、互學、展學中進行著言語的交流、思維的碰撞,習得了學習小說的奧秘。
二、人文視角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一篇小古文,講述了孔子在東游路上見到兩個小孩子辯論什么時候的太陽離人類近的問題時表示不知道,并被小孩取笑的故事??鬃硬荒芘袛嗾l是誰非,說明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他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孔子確實不愧為“圣人”,敢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圣人”的風采的確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佩服。課文雖是小古文,但內容和意義都不難理解,但我們是否能借此展開對人物的理解呢?于是,教學中我把課內“讀內容”延伸到課外“讀人物”,將人、文、史結合起來,從“孰為汝多知乎”中的通假字入手,展開對教材的再思考和對孔子的認識——“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敝钦叩倪x擇就是判斷自己懂什么,不懂什么,并采取相應的行動來解決這些不懂的部分。首問“你對孔子這個人物了解多少”是為了讓學生知道,要想了解一個人,得先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huán)境,也就是先了解一個人的身世,再討論一個人的成就。
自古以來,文史不分家,我們要到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找這位“至圣先師”。于是,用歷史來開道,用孔子不平凡的身世來鋪敘。從春秋戰(zhàn)國講到諸子百家,從孔子的成長史“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講到孔子的角色“亂世的國民導師、民辦教育家、語言藝術家”,再講到《論語》中孔子善于用類比和比喻、對比等方法,將復雜深奧的道理表達得淺顯易懂??鬃釉唬骸爸钦卟换?,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笨鬃雍苄蕾p這三類人,由此講到孔門弟子顏回、仲由、子貢。整個課堂充滿未知和求知,從課內辯日之德延伸到課外孔子之尊。在多元多視角中解讀人物的同時,對小古文的順讀,對《論語》的人生感悟都上升了一個臺階,為學生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了基礎。
多視角課堂教學,重要的不是教師講得有多豐富多彩,突顯教師的涵養(yǎng),因為課堂不是百家講壇。難得的是學生從此面對歷史人物、文學典故、經(jīng)典文化、民風民俗時的接受方式和學習途徑獲得了一個建議、一個方式、一種思考。學習的端口是多元的,在這種大閱讀的觀念下,教師所考慮的不應只是普通意義上的“大”即“多”,而應是篇目上的“廣泛”。孔子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不是一句一篇所能涵蓋的,我們可以嘗試由一個字讀開去,可以選擇到語言文字中去“考古”,可以站在孔廟神圣且清幽的院落中去瞻仰,甚至模仿兩小兒與圣人展開對話,要不就聽聽旁人說什么……從人文視角出發(fā),激活課堂,或許在學生心里會留下一個空間,而這個空間是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填充的。endprint
由此可見,在念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可以再講講“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由“不為五斗米折腰”道道陶潛的清高和骨氣。中國文學如此,小學課本中出現(xiàn)的名家馬克·吐溫、笛福、安徒生、契訶夫……也是可以試足的。
三、以篇帶篇視角
課堂其實是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的一個起始點,它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不是終點。課外閱讀拓展則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只有抓好課內和課外這兩個同等重要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我們的教學才是完整的,學生獲取的知識才是系統(tǒng)的。
繪本《乘著光束飛馳》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講述了愛因斯坦成長的故事。關于愛因斯坦成長的繪本有好幾種版本,每個版本講述的幾乎都是他小時候的不尋常。不同的是,各版本作者寫作的輕重緩急、布局謀篇、語言形式、筆觸筆鋒各有差異。于是我選取珍妮弗·伯恩著的《乘著光束飛馳》為教材藍本,插入閱讀另一個繪本《怪男孩: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七年級課文《少年愛因斯坦》。學生讀了這三個版本的故事后,對主人公的了解就豐滿了。在對故事人物的解讀中,我們還進行了語用的關注和訓練,如反復這一寫作手法對表情達意的作用及對人物神情的細致刻畫,側面人物對主要人物的烘托,等等。這樣以一篇帶出多篇,可潛移默化地指引學生通
過閱讀的方式,多視角地認識
人物。
以白話文帶出小古文,也是一種多視角的嘗試。比如,我們熟知的課文《女媧補天》,在體會天地之變,人類遭難,“可怕極了”之時,引出《淮南子·覽冥訓》中的原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用互文學習的方法,學生對生僻的字詞理解不僅不會感到困難,反而在看字解字中加深了對“可怕”的體驗。
葉圣陶在《談語文教本》一文中說:“語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從青年現(xiàn)在和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所以語文教本不是個終點。從語文教本入手,目的卻在閱讀種種的書?!毙抡n標中對小學階段學生的閱讀量進行了明確的規(guī)定,拓展了閱讀范圍。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對文學作品理解、感悟、鑒定與評價的過程中完成學習內容。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其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積累語文知識,訓練閱讀理解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文本特點,明確多視角大閱讀的教學態(tài)度,在課堂上有策略地進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對話,從而讓學生進行有痕跡的閱讀。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12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