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芳
語文教學應堅持言語實踐中的“言”“意”互轉(zhuǎn),著力于“言”“意”的轉(zhuǎn)化。所謂“言”就是語言,就是閱讀,就是表達。所謂“意”就是文字背后的文章核心、作者感情、個人見解等。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然而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言”“意”兩者似乎總是“并行”而非“共生”。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迫于考試壓力。許多教學趨向于功利,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與交流,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答題技巧,在課堂上淡化對文本的賞析,因此,學生無從獲得閱讀能力、寫作技巧的提升。
其二是學生的閱讀情況堪憂。更多的網(wǎng)絡、電視、電子游戲等取代了書本閱讀。直觀的視覺沖擊代替了書本的感悟賞析。
其三是學業(yè)的負擔讓家長和學生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大量的教輔材料、輔導培訓上,課外讀物是一種奢侈。
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為讀而讀,為寫而寫,沒有形成“言”和“意”的遷移。他們讀了,卻說不出深度,缺乏自我的真實感受;他們感受了,卻感受不出新意,缺乏對文字的感悟,失去了寶貴的讀書靈性?;谝陨纤伎迹艺J為一堂優(yōu)質(zhì)的語文課,應該讓學生獲得語言和思想的雙重滋養(yǎng)。不僅讓學生了解課文說了什么,更關(guān)注課文是怎么說、怎么寫的,從而演繹出嶄新的教學境界。
一、由“言”到“意”,傾聽、理解,吸納文本內(nèi)容
拿起文本,當務之急應當是對“意”的尋影追蹤,而對“意”的追尋要始于對言語的感知。面對文本里一個個豐富多彩的詞語、一句句精妙絕倫的句子,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以各種方式去觸摸、品味語言文字,構(gòu)架由“言”到“意”的橋梁。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明白道理,在讀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恰當、充分的讀,是教師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觸摸語言文字感覺、品悟語言文字味道、挖掘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過程。只有在與文字的一次次對話中,學生的言語智慧才會得到不斷提升和完整。悟意、會情、入情、動心,那么“言”就會由心而生。
詞語作為語言的組成單位,它有著鮮活的生命力,那就一定要用感情去朗讀,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語文積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一種語文素養(yǎng)。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課的教學,對于本課中的“融洽、規(guī)范、春風拂面”等詞語,不僅要讓學生讀得準確,還要讓學生體會到詞語表達的意境。在讀“春風拂面”時,我讓學生這樣體會:“孩子們,春風的速度是快還是慢?春風吹在臉上,感覺是怎樣的?”用這樣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探究物象之所寓、所示和所指,從而產(chǎn)生共識、共振、共鳴,實現(xiàn)由“意境”到“情境”的跨越,既“得言”又“得意”。
如《橋》一課的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說說初讀課文后的總體感受,再讓學生體會作者對老漢懷有敬意的理由,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談自己的感受,如“像潑”“像倒”“咆哮”“受驚的野馬”“跳舞”“獰笑”“放肆”等,使學生明白這些描寫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讓人們感受到了洪水的無情與可怕。然后追問:“如果你置身于如此環(huán)境,會是什么感受?”這樣做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加強了學生和文本的對話,增強了對文本的感受力。 在追問和揣摩文本語言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意”逐漸明晰和豐滿起來,于是,一個忠于職守、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忠于職守的老共產(chǎn)黨員形象樹立了起來。形象不斷充實,得益于教師引領(lǐng)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熟讀、精思、感悟,得益于對文本語言的想象、感受、揣摩。
教學中,以課文情境喚醒生活情境,以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再以朗讀的方式將課文描寫的情景重現(xiàn),那么學生自己就會有表達的感受,由“言”到“意”,傾聽、理解、吸納文本內(nèi)容。
二、 由“意”到“言”,表達、創(chuàng)生,領(lǐng)悟表達技巧
我們的閱讀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內(nèi)容、精神層面上的簡單走過場 ,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懂得文本的言語運用技巧,通過多種手段,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修辭、謀篇布局等,為之后的習作做準備和積累,這是“言”“意”共生的核心。
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文章大部分的筆墨放在了作者與葉圣陶老先生發(fā)生的兩件事上,突出表現(xiàn)了葉老的人品與文品。但為什么課文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呢?解答此問題需找到文中兩處具體描寫爬山虎的句子。第一處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見證,道出了作者要見葉老先生時心中的歡快與激動。教師應點出這種借助外界的景物來表達心情的寫法叫借景抒情;第二處具體描寫更多的是為了襯托葉老的真誠質(zhì)樸、平易近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這里寫爬山虎就是在寫葉老,這種寫法叫做借物喻人。在學生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加深感受,進而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著”的深刻含義。體會為什么課文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再讀這個題目也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樣寫更凸顯出“我”當時的心境,更具有沖擊力。
又如,在《橋》中,學生能感受到老漢的舍己救人、不徇私情的高尚職業(yè)情操,但僅知道這些是不夠的。文中對環(huán)境的大量描寫,是學生寫作的很好范例。于是我提出問題:“作者是如何描寫環(huán)境的?”引導學生關(guān)注作者的選擇、描寫、組織景物的方法。明確環(huán)境描寫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會使遣詞造句生動。同時對于文中某些句子可以進行對比閱讀以加強感悟。如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把這句中的“沖”“揪”“吼”改成“跑”“拉”“叫”,并把后面那句改成“老漢兇得很”,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老漢的果斷、不容置疑,感受他不徇私情、舍己為人的品質(zhì)。作者煉字、用詞的精準值得我們
學習。
這些提問把學生對內(nèi)容的關(guān)注引導到對形式的探究上,讓學生意識到要表達出這樣的內(nèi)容必須要借助一些合適的技巧來實現(xiàn)。以《橋》為例,課文在寫“木橋轟地一聲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沒了”時,“老漢似乎要喊什么”,請學生發(fā)揮想象,想一想老漢要喊什么,用筆寫下來,并請幾位學生當堂讀給大家聽,再次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endprint
如果教師能在講解精彩語段時有意識地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那么學生從課文中不僅能學習到作者的語言,還能豐富自己的語言,收獲寫作的方法,這將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三、 “言意共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能力的習得絕不是一條直線型的路徑,而是要在“言”和“意”之間走上幾個來回,在不斷的體會、揣摩、領(lǐng)悟中慢慢實現(xiàn)的?!把浴焙汀耙狻钡慕Y(jié)合,讓學生從文本中吸收文章的精髓,練就鑒賞文學作品的慧眼,再從經(jīng)典的作品中獲得思想的洗滌和滋養(yǎng),從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教學中,恰當、充分的讀是教師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觸摸語言文字、品悟語言文字的過程,在與文本的一次次對話中,學生的言語智慧和精神人格得到不斷的提升和完整?!拔蛞狻⑷肭?、動心”,這就是“讀議語文”的精髓。我覺得,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閱讀與寫作的相互影響中逐步提升的。在閱讀中吸納,在寫作中傾吐;在閱讀中理解“言”、領(lǐng)悟“意”,在寫作中生成“言”、提升“意”。將閱讀和寫作糅合在一起,關(guān)注閱讀與寫作的聯(lián)系,其實也是實現(xiàn)“言意共生”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常常留有空白。這些空白,有的一波三折,有的故弄玄虛,還有的欲言又止,讓人意猶未盡,引人深思,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空間。那么,我們在閱讀文本時,就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生言”的情境。針對不同文本、不同文體,還有作者不同的筆調(diào),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或發(fā)揮想象,寫一段文字;或為小說續(xù)寫一段文字;或描寫一個令人心動的細節(jié);或從色彩、畫面和情感等方面談談兩種文章的異同;或讓學生學習作者的論證思路和語言的嚴密性,寫一段評論性的文字。我個人認為,寫作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將閱讀時自己學習到的“言”、積累到的“意”,內(nèi)化成為自己的“言”和“意”的過程。此時,學生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言意共生”,而是“言意新生”了。
當然,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上也仍存在問題,如,在課堂上關(guān)注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實現(xiàn)“言”與“意”的結(jié)合、共生,但是對學生“共生”的程度卻沒有關(guān)注到。也就是說,如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想和表達能力都能得到相應的提升,如何在實現(xiàn)“言意共生”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關(guān)注到學生個體的“言意新生”,這是在今后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沉浸于文,感悟于心”,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53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