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藝術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媒體時代的到來給藝術融入生活多了一種可能性
喬麗丹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650000)
“讓藝術引領時尚,讓藝術創(chuàng)造價值?!边@是《芭莎藝術》的創(chuàng)刊理念,這也是中國第一本國際化藝術雜志,更是一種藝術的載體。當今,藝術的大紅大紫也多虧了媒體的力量,是媒體的傳播讓藝術走的更遠,也是媒體的渲染讓藝術增添了幾分神秘與尊貴。
藝術融入;可能性;新媒體時代
當今,眾所周知的關于藝術的網絡有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藝術國際等等。雅昌藝術網作為藝術界較為推崇的互聯網品牌,號稱擁有逾100 萬專業(yè)會員、800 萬人次日均瀏覽量。里面有很多國內當代藝術家的博客,也有很多和藝術品相關的信息,信息量很大。但據我們在南寧所作的調查了解,在所走訪的人群中,只有一小部分高薪、高學歷分子或從事藝術行業(yè)的工作者了解、關注像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等我國這些知名藝術網站,大部分群眾并不了解甚至從沒聽說過這類網站。這是多么悲哀的??!
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媒體對藝術的報道和評價,是藝術圈外的群眾了解藝術的重要信息來源,當代群眾大多數是按照公共媒體所顯示的口徑和角度來看待藝術。當我們與藝術圈外的人們談及藝術時,可以十分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據我們在廣西南寧分發(fā)的調查問卷顯示,許多人對藝術,特別是當代藝術的了解,都是通過報刊、書籍、電視、網絡等這些媒體??梢灶A料,公眾對于藝術作品、藝術家的態(tài)度將越來越取決于媒體的引導和暗示。網絡,作為一種發(fā)展迅猛的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的時效性、傳播范圍的開放性、傳播內容的海量性、傳播環(huán)境的虛擬性及傳授關系的交互性等有別于報刊書籍、廣播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的新特點。在對藝術的轉播與宣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網絡的發(fā)展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縮短了普通老百姓與藝術之間的距離。就好比如說雅昌藝術網,用戶只要一搜索登陸,就可以看到藝術品的拍賣市場信息、各地的大小展覽、畫家的作品和觀點……我們無需親臨現場,也能了解藝術圈最近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資訊。此外,網絡還打破了報刊、雜志等傳統(tǒng)媒介的單向性中心結構。
另一方面,網絡飛速發(fā)展恰恰為資本操縱藝術、批評、市場帶來了極大便利。就拿藝術批評這一塊來說,網絡的藝術批評通常為兩種性質:一類是普通老百姓的業(yè)余之作,像在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等這些藝術網站,普通人只要注冊一個賬號,就能隨意發(fā)表文章、評論作品,既無稿酬也難當正式學術成果;第二類是像尹天石老師所說的頌揚,相當于“托”,現在很多所謂的專業(yè)人士只要你給我錢、在這個圈子你跟我關系好,我就為你寫文章,使藝術批評成為被動的藝術品推銷廣告。
藝術消費屬于精神消費的范疇,它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和學術性。這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藝術不可能完全受大眾的關注和喜歡。同時,美術又不像音樂那樣容易入門,普通人聽幾遍自己喜歡的歌就能瑯瑯上口,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繪畫造型基礎,你看幾百遍自己喜歡的畫也很難畫得出來。美術類的節(jié)目也不像新聞類、生活服務類的節(jié)目那樣貼近老百姓的生活。媒體需要人氣磁場來換取商業(yè)利潤,這使它必須迎合大眾化趣味。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地方電視臺對美術方面的節(jié)目和報道會比較少,即使像收藏類的節(jié)目,也只是在小眾群體即是熱愛古玩或者抱有古董有商業(yè)價值的心態(tài)去關注。都市化的社會中,生活在中低層的群眾多是在為生存去奔波,稍有精力和足夠的財力去關注和了解藝術品收藏;沒有收視率收聽率,電視臺、廣播臺怎么會推出有關藝術類的節(jié)目;藝術類節(jié)目缺失,自然就影響了藝術在老百姓中的普及。如此下去,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當中。
同理,我們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在我們對群眾所做的調查中,為什么大部分群眾并不了解甚至從沒聽說過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等我國這些知名的藝術類網站。網絡時代,是一個大眾狂歡的時代,是一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往往那些娛樂八卦、膚淺口水、熱門時事更能吸引普通老百姓的眼球。要想擴大藝術網站在老百姓中的影響力,藝術網站可以通過與地方的博物館展覽館等藝術機構聯合舉辦展覽、講堂,舉行線下形式的網友藏友交流會等等方式來擴大認知和影響。同時,在內容上,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的報道來告訴普通百姓什么是藝術、什么的好藝術、一件藝術品好在哪里,作者與作品要向社會公眾發(fā)出什么樣的聲音,加強藝術的普及。
正如在媒體工作人員反映的那樣:“用戶本來就是具有選擇和針對性的,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來關注藝術,不是人人都是文藝青年,這與國民的素質和美育程度息息相關?!钡鼮殛P鍵的一點在于市場。因為藝術品的消費也是屬于奢侈品的范疇,這個特點就限制了藝術類的內容不可能完全是大眾化的受眾。
藝術還是未能真正走入大眾的生活,藝術品市場是一個小眾市場,前些年受房地產限購、股市低迷的影響,很多有錢人就將目光投向了藝術品市場,藝術品投資成為升值賺錢和轉移風險的工具,但這些投資者中有很多是不懂藝術品,也不為收藏。投資者的心態(tài)和收藏者的不一樣,收藏是對文化和藝術的喜愛,投資考慮的則是賺錢不賺錢。中國當下的藝術市場還是個別收藏家、投資者、藝術家的市場,普通老百姓是很少去長期關注藝術的。因為藝術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屬于一種精神消費,并不像是柴米油鹽,是生活必需品。
其實,對于加強藝術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普及,中國當代藝術教父栗憲庭的主張——“三級市場制”。一般人都認為藝術市場是兩級市場:畫廊和拍賣行。在栗憲庭看來,在兩級市場之外應該有個第三級市場——平價市場,就是讓老百姓參與評價藝術,參與當代藝術收藏。平價市場就是主張在各地逐漸建立一種平價市場的系統(tǒng),就像賣菜一樣,大眾有空閑或者哪怕出于裝修房子的目的,去買便宜的同時是原創(chuàng)的藝術品。同時,藝術家也不要把自己當作偉大的藝術家,藝術家首先是個手藝人,要把自己的身份降下來。
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藝術更好的走入尋常百姓家來說又是一種促進和推動,對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社會來講難度又降低了一級,但如何讓藝術真正走進大眾生活還將面臨諸多問題。
[1] [英]E.H.貢布里希:《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
[2] 漢斯·烏爾里?!W布里斯特:《策展簡史》,任西娜、尹晟譯,金城出版社,2012年
[3] 阿瑟·丹托:《尋常物的嬗變——一種關于藝術的哲學》,陳岸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