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000)
泰戈爾教育思想中的印度傳統(tǒng)
牛孟玉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300000)
面對本土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沖突,泰戈爾反復贊揚古代印度的教育模式,批判殖民政府扶植的英式教育,他利用印度傳統(tǒng)教育的優(yōu)點作為反對外國殖民者和印度當局教育政策的武器,以教育為救亡的工具,運用印度式教育為改造人民的先聲,時至今日這些主張仍是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的范式。
教育;殖民;印度;本土
近代印度,政府妥協(xié)于英國殖民統(tǒng)治,社會上流行著拜金主義,抬高西方,貶低自身的潮流。在比哈爾大學的奠基儀式上,省督強烈反對“學校建筑華麗是有意消耗教育資源的行為”的觀點,他認為厚實的墻壁比大教授更重要。物質條件取代精神價值在英殖民統(tǒng)治下的印度教育體制,完全向西方教育方式靠攏,無視捉襟見肘的印度困窘和教育的真正意義。
印度文明誕生地在自然而不是城鎮(zhèn),古代印度的文明始于森林,廣袤的森林滿足印度祖先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祖先們在這里繁衍生息、修行悟道,與大自然保持最密切的交流。吠陀經(jīng)典世襲傳承,在森林幽僻之處秘密傳導。教師和學生生活在森林里,最古老的婆羅門教也孕育在大自然中。在自然中,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和超越,而不是強調優(yōu)越的教室環(huán)境,在古代,桌椅本就不是學習的必要工具,過度的物質要求反而讓人忘卻了教育目的本身。體現(xiàn)出印度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觀念傳統(tǒng)。
1901年,泰戈爾在孟加拉圣蒂尼克坦開辦了一所靜修學校,資金短缺、條件簡陋,泰戈爾認為這正好是學生接觸自然的好機會。不需要桌椅,那是英國教育模式的配置,甚至不需要穿鞋(婆羅門教對弟子規(guī)定不用穿鞋)?!叭祟惸軌蚶米匀坏牧α縼磉_到自己的目的,也只因為他的力量同宇宙的力量是和諧的?!雹賹W生們在森林學校自給自足,享受大自然給予的自由。
英國殖民教育體制下的小學“采用填鴨式的授課方式和死板的考試模式,是教學的工廠,是高墻環(huán)圍的‘監(jiān)獄’。學生死記硬背老師機械地傳授的知識,筆記本‘寫滿從機器里流出來的話’,到考試時,把囫圇吞下的話吐出來,寫在試卷上,有個及格的分數(shù),就心滿意足了。學生不愛動腦筋,只會重復書本內容,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社會問題鮮有獨立見解,人云亦云,是只會重復主人的話的‘鸚鵡’。”②這種教育使考試成為衡量學生價值標準,耽誤了兒童的成長。
泰戈爾十分重視人的天性發(fā)展,他接受印度婆羅門教“梵我同一”的觀點,十分重視人的價值,尤其是對人天性的重視?!拌蟆笔鞘澜绲闹髟祝嗽诂F(xiàn)世生活中經(jīng)歷的一切都是幻,幻是暫時的,“梵”才是永恒的,人是“梵”的表現(xiàn)形式,作為個體靈魂的“我”本質就是“梵”,人生就是不斷在有限的生命個體中追求無限的價值。
面對西方過度的物質主義流行所帶來的人的價值的貶值、道德的凋零,泰戈爾強調尊重個性,不能埋沒人的天性,重視心靈教育,尤其是兒童時期的教育,人的想象力必須在兒童時期培養(yǎng),因為兒童的心靈稚嫩,好奇心旺盛,感覺能力強,這時候應當讓兒童走出與生活脫離的課堂,生活在“大地母親的慈懷”中,在云彩和陽光的游樂場,在寥廓的天空下做游戲,感受自然的千姿百態(tài)和變換無窮。兒童時期是人的天性最完整展露的時期,兒童的心思就像一張白紙,純潔無暇,容易引導,成年人在經(jīng)過社會大熔爐的改造后,天性的表現(xiàn)所剩無幾,不如兒童明顯。兒童是教育的關鍵,是國家的未來,把握兒童教育最為有效也最為迫切。如果在人生教育的最佳階段錯失良機,會對人生發(fā)展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一味的模仿而不考慮現(xiàn)實,不僅學不到皮毛還會對自己的發(fā)展起極大的反作用?!翱傆幸恍W生不善于學習語言,也很少有學生從一開始就能跟著優(yōu)秀的教師。”③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知識的力量日趨削弱,知識的架子卻越來越大”,④外來語言不僅沒有對智力和未來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成了無法跨越的絆腳石。英語作為印度王室用語,學習成本高,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有機會享受好的教育資源?!懊霞永幸慌鷮W不好英語的優(yōu)秀學生,他們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在起步階段就受到遏制,這難道不是全國智商的極大浪費?”⑤
在古代印度,學校是生命自我的所在之處。學生們的成長在生活氣息中,他們放牧牛羊,撿拾火柴,采集果實,培育對萬物的親切感。古代的學術性知識,在社會的血管中活潑而強勁地流淌著。無論是農(nóng)村不識字的農(nóng)夫,還是足不出戶的女人,都受到知識的浸潤。這種知識盡管不完美,但在本民族中間的是合理的?!坝仓^皮學英語,到頭來英語學不好,游戲也得放棄,進入自然王國的良機喪失殆盡,進入文學的想象的大門也是關閉的?!雹?/p>
泰戈爾認為促進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是最迫切的任務。學生學到的源自英國的知識,完全脫離現(xiàn)實,在學校背的課文與現(xiàn)實生活與周圍的人毫不相關,書本知識成為生活的負擔,“印度學生只背教學內容中那些枯燥的部分,渾身筋疲力盡。”⑦西方教育中的精華大部分裝在筆記本里,沒有與孩子們的生命和血肉水乳交融。盲目接受英國知識和英國模式的學校,只會使人忘卻印度的民族和歷史,最終成為爭取自由的枷鎖。
學校是生產(chǎn)證書的機器,學生是工廠流水線下的產(chǎn)品,老師是工廠的工人,他們領取工資,把教書作為一種謀生手段,管理學生依靠嚴厲的管教和懲罰,對童心規(guī)律既不認知也不遵循,“沒有情誼的紐帶,只有交易的關系”。教師和課本是絕對權威,學生學習不求甚解,只需通過考試,獲得走向體面未來的通行證。
在古代印度,師生關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古代經(jīng)典《奧義書》本意是坐在某人近旁,秘密傳授教義,《森林書》指的是遠離城鎮(zhèn)在鄉(xiāng)村的森林里秘密傳授知識給弟子。古印度稱教師為古儒,吠陀教育以口授的方式,“任何知識不是閱讀到的,而是意識到的,”⑧學生住在古儒家中,像古儒的兒子,整個學校如同一個家庭,過著質樸和睦的生活。古儒密切地關注著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對學生負全部責任,傾其所有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與學處在自由互動的狀態(tài),“教師把自己所擁有和信奉的知識、價值及理由傳遞給學生。學生經(jīng)過反復思考向教師提問,教師深思熟慮之后做出具有針對性的回答,教與學雙方均把握教學的主動權,雙方思維活躍,處于積極回應狀態(tài),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fā)揮。”⑨
泰戈爾所倡導的就是印度古代的古儒式的教學方法,學校是遠離城市嘈雜聲的碧樹成蔭的廣闊天地,教師在和睦而靜謐的環(huán)境種備課和授課,學生勞逸結合,情操與技能兼有。他們不僅可以同大自然結合起來,而且還可以學會謀生的本事。老師把生命力傾注到學生身上,以自己的本領點燃學生的知識之燈,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榮,必然會受到尊重。
泰戈爾并不是要返回古代原始教育內容和方法上去,他立足于印度古代教育的永恒價值上,對印度教育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付諸實踐。泰戈爾數(shù)次拿印度古代的教育方法否定英國模式,是為了喚起印度人民的民族主義情感,重振印度人對本民族文化的信心。教育是思想的載體,泰戈爾將自己的愛國思想傾注于教育之中,用實際行動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他建立的圣地尼克坦學校成為印度綜合性國立大學,他的教育實踐成為處理世界文化與本土文化關系的里程碑。
注解:
① (印)泰戈爾(Tagore,Rabindranath)著;宮靜譯.人生的親證[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第5頁.
② (印)泰戈爾著;(中)白開元編譯.泰戈爾筆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第2頁.
③ (印)泰戈爾著;(中)白開元編譯.泰戈爾筆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第64頁.
④ (印)泰戈爾著;(中)白開元編譯.泰戈爾筆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第555頁.
⑤ (印)泰戈爾著;(中)白開元編譯.泰戈爾筆下的教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第65頁.
⑥ 同上,第112頁.
⑦ 同上,第122頁.
⑧ 郁龍余等著.印度文化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第225頁.
⑨ 郁龍余等著.印度文化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第2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