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本文以太原市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等多種方法對太原市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現(xiàn)狀展開了調查研究。從調查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太原市在校大學生的體育意識總體處于良好水平,但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并不一致?;诖?,在今后的體育教育當中,我們一方面要在大學生體育意識上加強引導,另一方面也要在學校體育場地及設施上進行完善。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意識 體育行為 場地設施
一、前言
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體育態(tài)度、體育健身意識和形成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進一步落實高校體育各項改革措施,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增強學生體質,確定和培養(yǎng)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此本課題對當前大學生的體育態(tài)度和體育行為現(xiàn)狀進行調查和分析,以探索其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為大學生體育生活的宏觀管理與指導提供參考依據(jù)。同時,有助于新形勢下,管理部門對高校體育做出正確的決策,為推動高校體育的全方位改革提供科學的依據(jù)。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以太原市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展開研究。
(一)文獻資料法
為了使本課題順利開展,筆者對國內外有關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研究方面的文獻資料及相關學術著作進行了大量閱讀。
(二)邏輯分析法
在分析文獻、數(shù)據(jù)資料以及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比較和類比,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的邏輯方法。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分析
排在第一位的是健康,體現(xiàn)著大學生希望通過體育鍛煉擁有健康的體魄。排在第二位的是宣泄,體現(xiàn)著大學生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來調節(jié)學習和生活上的不良情緒。列居第三位的是的是審美,體現(xiàn)著大學生對美好體育賽事或技能的憧憬與欣賞。列居第四位的是社會交往,體現(xiàn)著大學生希望通過體育運動來結交更多的朋友。列居第五位的是成就動機,大學期間參加競技比賽的機會較少,學生對成就動機不是特別重視,而對于專業(yè)競技運動員來說頗顯重要。
(二)大學生體育行為的分析
網(wǎng)絡、體育書籍、和電視是人們了解體育信息最重要的三大途徑?;ヂ?lián)網(wǎng)發(fā)展迅速,更加有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體育信息,學校圖書館體育類書籍也相對較多,學生從報紙和廣播這方面獲取關注的體育信息較少。大學生消費最多的還是運動服裝,體育器材居于體育消費的第二位,人們?yōu)榱俗非篌w育水平的提高和身體素質的增強,在體育器材消費方面較多一點;體育刊物相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來說比較費時費錢,學生在這方面消費也不是特別多;體育培訓比較昂貴,學生沒有經(jīng)濟能力去參加培訓;體育彩票離學生的學習生活比較遠,學生接觸較少。
(三)影響體育意識與體育行為因素
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鍛煉行為不統(tǒng)一,源之于大學生的體育意識水平還停留在認知和情感階段,沒有上升到意志層面,因此不具有穩(wěn)定性,不能導致體育行為的必然產生。具體影響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受學校教育的影響。學校教學中重智育輕體育,使學生形成了體育課不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第二是受朋友和體育明星的影響,看到朋友鍛煉,對體育明星的崇拜,自己也會行動起來,主動克服自身惰性。第三是因為自身惰性和不良的生活習慣。體育運動需要學生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堅持不懈,克服自身的懶惰,大學生生活不規(guī)律,經(jīng)常熬夜,導致沒有精力進行體育鍛煉。第四是因為缺少組織管理和指導。體育課自我鍛煉的方法教導不夠,很多學生不知道怎么去鍛煉,缺少鍛煉的自覺性。第五是缺乏體育鍛煉的時間。一部分學生為了考研、考公務員、過專業(yè)課等各種考試,基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構成大學生體育態(tài)度的各個要素中,其綜合排名由高到低依次為:健康、宣泄、審美、社會交往、成就動機。在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動機中,“為了應付考試”位居第二。大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有和學生實際選擇參加的體育項目有很大差異。盡管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總體較好,但學生對“科學健身方法”和“終身體育”的了解程度并不高。
(二)建議
學校注要重素質教育,在注重技術教育的同時要加強理論部分的教學,通過合理的體育活動來使學生不良的情緒得到宣泄,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體育明星的比賽視屏和講一下優(yōu)秀的體育事跡,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的真正含義。學校要根據(jù)招生情況同比例的增加一些體育場地,器材等設施,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體育活動。老師在教學途中要給學生灌輸“終身體育”意識,指導學生科學的健身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鍛煉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 鄭逸敏.大學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研究[J].洛陽農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3):71-74.
[2] 汪青.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的調查研究[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8,21(5):71-75.
[3] 左新榮.大學生體育意識與體育消費結構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報.2001(1):24-27.
[4] 林少娜.高校學生體育、健康意識與行為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36(2):113-114.
[5] 李勇.對大學生體育意識與行為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4):170-171.
[6] 張娜.沈陽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意識的調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26(4):43-46.
[7] 聶東風,王家彬.8所重點大學學生健康的體育意識與行為傾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76-478.
[8] 褚立輝.邢臺高等??茖W校學生體育意識和體育行為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9]張素霞.大學生體育態(tài)度和體育行為的因素關系[J].體育學刊.2003.10(3):51.
[10]劉銀斌,劉靜民.清華大學學生體育、健康意識與行為調查[J].中國學校體育.199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