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單
摘要:主要回顧了近年來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相關研究,對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大學生學校適應的指標及測量工具等研究內容進行了歸納總結,從而對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研究展開論述。
關鍵詞:大學生;學校適應;展望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5.062
學校適應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集中在中小學,90年代后,關于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研究逐漸增多,并取得了部分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從研究內容上看,主要集中于學校適應某一維度的研究,例如“學校適應的定義及構成”、“適應的影響因素”、“測量指標”等;從研究對象上看,則主要研究特定的大學生群體的學校適應,如農村大學生、大學新生等等。
1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內涵研究
1.1學校適應的不同界定
學校適應本身具有開放、多維的特征,目前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學者們并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對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呈現(xiàn)“過程”、“結果”、“狀況”、“能力”這四類特征?!斑^程特征”主要關注學生與學校文化互動的整個過程,強調動態(tài)、變化的適應;“結果特征”認為“學校適應”是個體與學校環(huán)境互動所呈現(xiàn)的結果或狀態(tài),行為方式和心理認知是考察的重點;“過程與結果并存”特征認為學校適應既是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過程,又是互動后的結果;“能力特征”側重個體與學校環(huán)境互動的方式方法。
1.2學校適應的維度劃分
研究角度和目的不同,劃分維度也不盡相同。西方研究者對于學校適應的研究多集中在一些具體領域,如認知適應性、角色適應性、人際技能與職業(yè)適應性。Ladd (1997)從學業(yè)行為、學校喜好、學?;乇堋嗉墔⑴c、自我指導等方面對個體的學校適應性進行研究。
為研究大學階段的適應維度,鄧穎輯、顧海根等(2007)將臺灣學者賴玉芬等編寫的學校生活適應量表LASS (Life Adaptation Scale in School)中小學版進行了修訂,劃分為師生關系、集體生活、同學關系和學業(yè)這四個適應維度。
2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研究內容
2.1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研究
國外的研究比我國要早,涉及面廣,主要是檢查大學生適應的影響因素,所以這方面的研究較多。主要包括三方面:個體因素,包含人格特征、氣質類型、內在行為模式、人口學因素等;環(huán)境因素,包括社會支持、家庭和學校環(huán)境等。其次是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影響方式,如心理彈性、應對方式等。而國內多是將這三者分開來研究的,且側重于探討某一種特定的因素與大學生學校適應的關系。
2.1.1人格與學校適應
個體方面,影響學校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人格特質。國外研究主要是分析學生的內部人格特質與外部影響因素綜合作用于大學生的學校適應的狀況。這些因素除了直接作用于個體的學校適應,學生本人的情緒狀況和情緒特點對學校適應還會產(chǎn)生間接的影響,最終也會使學生的學校適應產(chǎn)生不良反應。
國內的許多研究也表明,人格對個體的學校適應行為有重要影響。李彩娜等(2009)采用本土化的《青少年五因素人格問卷》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人格各維度與大學生學校適應7個維度均存在顯著相關,不同人格類型大學生的學校適應差異顯著,外向性與人際關系適應、謹慎性與學習適應的相關性很高。
2.1.2家庭環(huán)境與學校適應
目前為止,關于家庭環(huán)境與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的人口學特征、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家庭的整體功能”這三方面。Serdeva等(1996)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環(huán)境是影響個體學校適應能力的首要因素。
李慧(2007)發(fā)現(xiàn)原家庭動力不僅影響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結果,還決定著他們學校適應的過程。曾曉強等(2009)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依戀對學校間接作用的影響主要有4種方式:一是以自尊為中介,通過自主性來產(chǎn)生正效應;二是以自主性為中介,直接產(chǎn)生正效應;三是以信任他人為中介,再通過自主性產(chǎn)生負效應;四是以信任他人為中介,直接產(chǎn)生正效應。
2.1.3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呈現(xiàn)正向相關性。其次,對于學校適應特定方面的正效應,主要是由社會支持中的特定資源來實現(xiàn),如學校教職人員提供的支持對于學習適應具有最大的影響,而來自家庭和同伴的社會支持則對社交和個人情感適應具有最大的影響。
對于不同來源社會支持和學校適應的關系研究,陶沙(2003)對大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進行了階段性的動態(tài)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階段,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的特點也不同,并且大學生對社會支持水平變化的感受與其消極情緒的變化表現(xiàn)出顯著的相關性。
2.1.4綜合因素研究
伴隨研究的深入,研究視角開始轉向內、外兩方面的雙重影響,研究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綜合影響因素,且對于介質的影響也越來越關注。黃雨晴等(2011)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心理控制源通過自尊的中介作用影響學校適應。曾曉強(2009)在關于大學生父母依戀對學校適應的影響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父母依戀對學校適應的影響是通過自尊這一中介實現(xiàn)的。
2.2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研究
2.2.1對學業(yè)狀況的影響
關于學校適應對大學生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外。最先的學校適應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習適應”,聚焦于學習適應單一要素對于學習成績的影響。漸漸地,對學校適應的研究,主要是以多維結構取代“學習適應”這一單一結構,且不同的學校適應類型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
2.2.2對大學鞏固率的影響
大學生的學校適應狀況對大學鞏固率主要有直接和間接兩種影響形式。大學生的適應水平低——考試成績差——喪失堅持在學校學習的自信——最終學生退學,這是間接影響。比恩(Bean,J.,1980)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非學習因素,如較差的社會適應、個人情感適應和對學校的不認可等會增加了學生退學的可能性,這時的學校適應直接影響大學鞏固率。但是,國外仍有研究發(fā)現(xiàn)學校適應對學業(yè)狀況和大學鞏固率幾乎沒有影響。endprint
3大學生學校適應的指標及測量工具
3.1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研究方法
3.1.1定量研究
目前的研究開始擴展到大學生學校適應相關的維度,研究者開始關注影響因素和機制,多是建立能夠量化的影響結構模型,且主要使用自陳量表進行測量,較少采用非自陳量表。朱麗芬(2006)在對云南省大學生學校適應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選用了定量研究方法,她采用基本信息調查問卷、大學生學校適應性量表、系統(tǒng)家庭動力學自評量表、應對方式修訂量表、社會支持問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對云南省13所高校3249名大學生被試進行施測。
3.1.2質的研究
質性研究方法,指的是采用半結構訪談的研究方法,深入了解大學生的學校適應狀態(tài),挖掘量化研究無法獲取的信息。但目前較少單獨采用質的研究方法進行大學生學校適應研究,可供查閱的相關文獻很少。為了解學生如何適應大學的校園生活,Terenzini,P.T.等人(1994)以剛從工作崗位或者大學新生為研究對象,將學生按所在大學的類型分成若干組,主要采取訪談的方式,訪談學校適應五個方面的內容。
劉欣怡(2011)對南京大學2010級全日制碩士生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主要描述他們入學后的適應過程,試圖通過對適應過程的追蹤來探討身份認同問題。
3.1.3整合研究
整合研究方式,即在一個整體設計中,將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方法各自完整地結合起來,主要有三種設計方案:順序設計、平行設計、交叉設計,但目前一般采用順序的整合研究方式,其他兩種方式采用的較少。
貝克(Baker,R.W.,1986)在對大學新生的學校適應研究中采用了順序型的設計方案,他先讓參加測驗的216名學生填寫問卷,為了驗證新問卷的效度,挑選了得分高和得分低的150名學生中的部分人,進行了訪談,其余被試則不釆取任何措施。平行設計和交叉設計的整合方式中,量的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互相補充,對于可以量化的影響因素就采用量表進行測量,而對于無法量化的影響因素則用質化方法來分析。
3.2大學生學校適應的測量工具
大學生適應量表是大學生適應主要測量工具。研究者視角不同,測量工具也各異。若單從評價大學生適應來看,國外的評價工具和量表已經(jīng)較為成型了。其中以Baker理論應用最為廣泛,以此理論為基礎編制的大學生適應問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SACQ)(2002)也應用得比較廣泛,該量表用于適應不良者的篩查,包括學習適應、社會適應、個人——情感適應、學校認同四個分量表。
目前,我國編制的學校適應量表,大多是關于中小學生的。關于大學生學校適應的評價標準尚未達至統(tǒng)一觀點,也沒有一套統(tǒng)一的量表,大多從研究目的出發(fā)利用自編問卷進行研究。
4研究現(xiàn)狀評述
研究維度方面,并未系統(tǒng)地研究大學整個階段的適應情況。橫向維度上,多是研究大學生學校適應的不同方面,縱向維度上,則主要集中于大學生入學適應,很少發(fā)現(xiàn)以時間為線索,對個體適應的軌跡進行研究的。此外,對適應發(fā)展軌跡的影響因素研究也比較少,這方面資料的缺乏也說明,對于大學生學校適應的理論研究還是存在空白的。
從影響因素來看,對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考察的研究也比較缺乏。目前,關于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的影響因素大多從單一層次考察或是對某兩個因素進行相關性研究,從綜合角度進行考察的研究比較缺乏。
從研究方法上看,缺乏一套推廣應用的標準化量表。目前大多是通過量表或調查問卷等定量研究來探討大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因素,較少發(fā)現(xiàn)關于適應過程動態(tài)性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彩娜,周偉.大學生社會適應與五因素人格間關系的研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1):7880.
[2]Robbins,S.B.,Lese,K.P.,& Herrick,S. M.Interactions between goal instability and social support on college freshman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3,(71):343348.
[3]朱麗芬.云南省大學生學校適應性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的模型建構[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
[4]Baker,R.W., & Siryk, B. Exploratory intervention with a scale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6,33(1):3138.
[5]Schultheiss, D.E.P.,& Blustein,D. L.Role of adolescent -parent relationships in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4,41:248255.
[6]陶沙.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入學適應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