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穎,孫長霞
(1.南京市第三醫(yī)院門診部,江蘇 南京 210003;2.南京市第三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 南京 210003)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其肢體功能的影響
劉鳳穎1,孫長霞2
(1.南京市第三醫(yī)院門診部,江蘇 南京 210003;2.南京市第三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 南京 210003)
目的:探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其肢體功能的影響。方法:選取近期南京市第三醫(yī)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為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為康復組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然后觀察兩組患者訓練前后FugL-Meyer簡式運動功能測評量表(FMA)的評分及肢體功能恢復的情況。結果:經訓練,康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及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地改善其肢體功能。
早期;康復訓練;腦卒中;肢體功能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該病的發(fā)病率及致殘率較高。據統計,每年約有70%~80%的腦卒中患者發(fā)生殘疾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該病給患者的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促進其肢體功能的恢復,是降低其殘疾率的重要方法[2]。為探討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對其肢體功能的影響,南京市第三醫(yī)院對近期收治的部分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間南京市第三醫(yī)院收治的80例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fā)病,其發(fā)病至入院的時間<3周。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頭顱CT及MRI檢查被確診為腦卒中。這些患者經藥物治療后意識清醒,各項生命指標平穩(wěn)。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其平均年齡為(67.4±6.9)歲。使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康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穩(wěn)定2~3天后,對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具體的訓練方法是:1)為患者介紹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和必要性,使其積極地配合進行訓練。2)在患者臥床期間讓其采取良肢位。定時為患者翻身,減少其患側肢體受壓的時間。在患者采取患側臥位時保持其肩部前伸、肘關節(jié)及指關節(jié)伸展、患膝微曲。在患者采取健側臥位及仰臥位時,按摩其患側肢體,每次按摩5~10 min。3)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將肩關節(jié)前伸,從近端向遠端逐步為其活動關節(jié)。協助患者做以下的運動:肩關節(jié)前屈、外展及外旋運動;肘關節(jié)伸展、前臂旋后運動;腕關節(jié)腕背伸、橈側偏及尺側偏運動;手指屈伸運動;橋式運動;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踝關節(jié)屈伸運動。根據患者肌肉的張力逐漸讓其增加進行關節(jié)活動的范圍(動作應輕柔緩慢,并應集中注意力),每次運動25~30 min,每天運動一次。進行被動運動的強度以患者不感覺疼痛為宜。4)根據患者康復的情況,通過抬高床頭或增加靠墊的方法逐漸增加其上身斜臥的角度直至其可以取坐位休息。5)讓患者逐步進行主動運動。指導患者自主活動關節(jié),進行簡單的日常生活操作,并進行站立、負重訓練。告知患者的家屬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使其能夠陪同、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并保護患者,避免患者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摔傷或滑倒。進行運動的強度以患者不感覺疲勞為宜。6)在患者可以進行主動運動后,讓其在護理人員及患者家屬的協助下取站立位,并向前、后、左、右四個方向轉移身體的重心。讓患者雙手平舉,交叉向前伸,自主旋轉軀干。協助患者進行坐位和站位的轉換訓練。鼓勵患者獨立進行吃飯、洗漱、更衣及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活動。在對照組患者的生命體征穩(wěn)定2~3周后,對其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具體的康復訓練方法與康復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方法相同。兩組患者均進行康復訓練至其入院的第8周。
進行康復訓練前后分別使用FugL-Meyer簡式運動功能測評量表(FMA)評價兩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該量表的總分為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肢體運動功能越好[4]。根據患者的行動能力及《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3]中的相關標準判定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情況。優(yōu):患者行動自如,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良:患者可借助外力進行短距離的行走,肢體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復。差:患者的行動能力和肢體功能未得到改善,甚至在惡化,其患肢發(fā)生感染等并發(fā)癥。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訓練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均高于其訓練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訓練,康復組患者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分,±s)
表1 訓練前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分,±s)
注:a表示與本組訓練前相比,P<0.05;b表示與對照組訓練后相比,P<0.05。
分組 訓練前 訓練后對照組(n=40)21.15±9.4231.25±11.21a康復組(n=40)21.23±9.0841.83±14.57ab
經訓練,對照組中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為優(yōu)的患者有3例,為良的患者有16例,為差的患者有21例,其肢體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為47.5%;康復組中肢體功能恢復情況為優(yōu)的患者有9例,為良的患者有21例,為差的患者有10例,其肢體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為75.0%。康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373,P<0.05)。
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肢體功能障礙患者的主要特征是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手法自理能力減退。肢體功能障礙可嚴重影響此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其家庭及社會的經濟負擔。多數人認為,在腦卒中后早期患者應絕對臥床靜養(yǎng)。但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及早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刺激其休眠的神經亞單位發(fā)揮代償作用,縮短其肢體功能恢復的時間[2]。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進行早期康復訓練的康復組患者,其肢體功能恢復的優(yōu)良率及FMA評分均高于進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對照組患者。這是因為,在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7 d內對其進行康復訓練,可刺激其肢體各運動通路的神經元。同時,重復地進行被動運動具有一定的導向性,有利于其神經中樞重組和機體各項機能的恢復[3]。此外,在腦卒中后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降低其發(fā)生壓瘡、呼吸系統感染及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增強其對抗疾病的信心[4]。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能有效地改善其肢體功能。
[1] 韓靜.早期功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后期肢體功能恢復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河南中醫(yī),2015,35(5):985-987.
[2] 楊倩,譚軍.早期規(guī)范三級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功能結局的影響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6,7(4):79-81.
[3]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衛(wèi)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完全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01-318.
[4] 劉結梅.早期介入綜合康復對腦梗死后上肢功能及肩手綜合征的影響研究[D].廣東: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
R473.74
B
2095-7629-(2017)10-0161-02
劉鳳穎,女,1969年出生,本科學歷,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郵箱:liufengying8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