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清朝“秘書”的上行與下效
劉小燕
清朝是我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她的秘書機構我們可以分兩個層次。一是中央,內閣負責協(xié)助皇帝處理奏章;南書房是皇帝的貼身秘書;軍機處直接受命于皇帝,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二是地方,地方上主要有書吏和幕僚,書吏是協(xié)助地方政府辦理公務的人員,他們只有少數(shù)是中央下達政府聘任,也就是說,只有少數(shù)是有編制的,但由于地方政府公務繁雜,數(shù)量不夠,也有許多書吏是官員私聘,而幕僚純粹就是各個官員的私人秘書,貼身相伴左右,為幕主出謀劃策。
清朝 秘書機構 職能 中央 地方
說到清朝中央的秘書機構,根據(jù)史書典籍記載,根據(jù)其演變我們可總結出如下規(guī)律:
它們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也印證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事實。從清王朝還沒有建立之時皇太極設立文館協(xié)助辦理國家事項,后為提高效率更名為內三院。順治時期,內三院改稱內閣,逐漸內閣權利日盛,堪比歷代丞相。另外,皇帝為了自己行事更方便,設立南書房,以伴讀為名與其共謀大事,實為顧問、秘書?;实鄣臋嗬M一步加強,再者,雍正年間,軍機處為平定準噶爾部叛亂而設的軍事情報部門,后來叛亂平息,軍機處繼續(xù)保留下來作為皇帝加強皇權的工具,他們直接受命于皇帝,至此中央集權達到
頂峰。[1][2][3]
(一)清初內三院
1629年即天聰三年,皇太極在位,以歷代帝王得失為鑒,設立文館供儒士辦事,主要翻譯漢字書籍和記注國政。文館初建時,還沒有在里面設置專門的官員,通過考核入館辦事的官員進入文館后被授予參將或游記的稱號。授榮譽稱號“榜式”或“巴克什”,給有突出貢獻的文人,沒有授稱號的叫做“秀才”或“相公”,都不是官名,所以內部機構不完善,影響工作效率與機構的運行,辦事的目的也就難以實現(xiàn)。于是,1636年,皇太極將之改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秘書院因此形成獨立機構,在這里,內秘書院主要負責擬寫與外國往來的書札,各衙門的奏章和詞狀也由內秘書院進行總的掌管與錄寫,還有皇帝對文武百官的敕諭的敕書,祭祀文廟書均由內秘書院負責。[2][4]
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內三院更名為內閣,大學士為內閣之首,從各部尚書中選任,變其為二品衙門。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內閣大學士定位正一品,成為了清王朝地位最高的官員,猶如歷朝的丞相。于雍正時又設立協(xié)辦大學士,這個職位就像宋朝的參知政事一樣,為大學士之副職,其品級比大學士稍低,從一品。乾隆十三年定大學士為滿漢各二員,并規(guī)定大學士補授內閣請旨,其人選為六部尚書和都御使。大學士以下還設有滿漢學士、侍讀學士、典籍、中書、舍人。內閣作為諸曹總匯,內閣大學士品列文班之首。其主要職責是掌議政事,宣布皇帝的詔令,并負責將其記載;辦理本章是其日常事物,兼辦理部分奏折;辦理典禮祭祀,如皇帝登基、立后、祭天地;組織修書,儲存黨籍等。[5][6]
(二)皇帝的機要秘書處——南書房
南書房位于故宮乾清宮西南隅。作為皇帝御用的秘書機構,于康熙親政初創(chuàng)立,光緒二十四年裁撤,共經(jīng)兩百多年,康熙時期,南書房既是皇帝讀書學習的場所,又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同時兼有籠絡漢族士人的職能。入職南書房一般為翰林,其正式官銜稱為“南書房翰林”,也叫“南書房行走”??滴跏辏?677)十月,康熙皇帝設立南書房時說“朕不時觀書寫字,近侍內并無博學善書者,以致講論不能應付。今欲于翰林內選擇二員,常侍左右,講究文義?!盵7]但從后面康熙選擇的入職南書房的大臣名單及所議事項來看,并非只是為了找個書童,南書房行走與皇帝共議君國大事,國計民生,而且還是執(zhí)掌機要,想來南書房的主要工作是為康熙提供秘書服務,當然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打壓滿洲貴族的政治壓力,加強皇權。
(三)精干高效的軍機處
雍正七年(1729),時值清廷與準噶爾部作戰(zhàn),由于往返頻繁的軍情報告,軍報問題成為大難題,因為而內閣距離內廷遠,辦事效率低下,機密度不高,不利于作戰(zhàn)。為了更好的協(xié)助作戰(zhàn),配合西北軍務,“始設軍需房與隆宗門內”。軍需房即最初的軍機處,后更名軍機房,雍正十年(1732)三月,才正式更名為軍機處(全稱“處理軍機事務處”)。
軍機處初設時,目的只是“籌辦軍務”,沒有正式的衙門,也不設專職人員,只是一個臨時辦事機構。雍正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以及親貴大臣中選任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這些人的職務不是軍機處負責,都只是兼職,職位和薪俸都由原單位負責,聽皇帝詔令,章京是其下屬,共同協(xié)助皇帝處理軍務。后來戰(zhàn)事結束,軍機處被保留了下來,作為常設機構。由于此等特殊原因,軍機處沒有正式衙門,只有辦事地點即值班房,位于雍正寢宮養(yǎng)心殿附近,隆宗門內。值班房非常簡陋,起初是板房,后來建了幾間瓦房,直到清末被廢止,然而這個兼職機構卻是清朝實權最大、地位最崇高的衙門,并規(guī)定內閣大學士不得兼任軍機大臣,使內閣形同虛設。軍機大臣作為皇帝的直接辦事部門,無論實權有多大,其行動都受皇帝控制,聽皇帝的差遣,一旦皇帝不滿意,即立刻裁撤,絲毫沒有商量的余地。這樣一來,軍機大臣就無法結黨營私,沒有辦法危害皇權,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模式,使皇帝的權利達到了頂峰。
(一)書吏
古代官員稱書吏“官掌印發(fā)命令,吏執(zhí)筆作文書”??梢姇裟恕肮僦ρ?,一日不可無,一事不能少”。[8]光緒大清會典中將書吏定義為 “設在官之人以治其房科之事曰吏”,就是專門管理各衙門“房科之事”的人。清代的書吏是清代各級衙門和書房中專門處理文件和收儲檔案的員役總稱,主要職責有起草文書造報冊籍、核算賬目、保存檔案、處理刑名,協(xié)助官員負責具體事務等。[9]
(二)幕僚
在古代幕僚乃協(xié)助上主辦公的私聘人員,自古有之,各地方官員在自己的工作中難免有不及之處,再加上公務繁忙,那么就需要一個助理,幫助他處理日常事物,以及在遇到重要事項是給出專業(yè)的有見地的參考意見。清代也是如此,并且較之于前代更加繁榮,他們是一個職業(yè)群體,叫做師爺,他們沒有編制,也可以理解為體制外的“公務員”。這一群體在清代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幾乎處處都有他們的身影。大到朝廷重臣,地方官員,小到九品芝麻官都有自己的幕僚。
另外一種是官員們自己聘請協(xié)助他們辦文辦公的師爺,他們是幕主的秘書、親信、智囊,住在幕主府上,日常工作就是為幕主出謀劃策。他們雖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幕僚,但是由于職責不同被分為了許多種類。其中有“刑名師爺”,是幕友里面收入最高,也是最重要的職務,刑名師爺?shù)穆氊熓菐椭賳T處理司法審判事物,收入頗豐的還有“錢谷師爺”,他們的任務是處理財政賦稅事物。其余的還有“征比師爺”,幫助處理官員征稅;“書啟師爺”,幫助官員處理起草公私文書;幫助官員處理公文的收發(fā)的“掛號師爺”;幫助官員掌管經(jīng)費開支的“賬房師爺”等等。
(三)發(fā)展與弊端
現(xiàn)實的利益驅使“書吏”常常出現(xiàn)買賣甚至壟斷現(xiàn)象,即“官有升遷,吏無更換”。而且在役滿后,書吏想方設法保留其職位,“朝而革,暮而復,入革于此,復移于彼”,于是州縣地方政府便形成了一種特殊格局,州縣官吏在不斷更換,相對于隸屬于他們的地方書吏來說,這些領導的經(jīng)驗還不如當?shù)氐臅?。[11]而且典吏作為各房的負責人,其言或比州縣官的話更為權威,正如馮桂芬所言:“州縣官曰可,吏曰不可,斯不可也”[10]。清末弊端更甚,出現(xiàn)書吏專職,所謂“本朝大弊,只三字,曰:吏、例、利”。[11]
在大清律例里,幕僚不隸屬于任何部門,沒有官場身份,當然也就不能站在前臺,他們都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為幕主出謀劃策、處理文案。一個優(yōu)秀的幕友是必須要符合上述條件,必須要謙虛、謹慎、低調,不可以“拋頭露面”,更不可以越權代主。但是從實際上看來,由于這些“秘書”們常年處理一項事物,實際上他也就在這一方面有了比幕主更為詳細精準的信息掌握,為其謀私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往往是代替了幕主做決定。他們的一言一語往往會影響事態(tài)的動向,成為了地方上掌握實權的人物。[12]
[1]楊劍宇.中國秘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楊樹森.中國秘書史[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
[3]眭達明.清朝秘書政治[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
[4]完顏邵元.古代秘書制度演變[J].決策,2010(Z1).
[5]李小卡.論封建集權制下中央秘書機構設置與秘書人員配備的特點[J].秘書,2000(6).
[6]鄭超.清代內閣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01).
[7]中華書局.清實錄·圣祖仁皇帝實錄(卷六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左平.清代州縣書吏探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9]楊呈勝.清代書吏的歷史流變[J].華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10]馮桂芬.較邠廬抗議[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11]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2]陳晨.清代師爺與地方政治[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7).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劉小燕(1993-),女,重慶渝北人,碩士研究生,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