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瑤
偏見源于無知
張月瑤
基于錢穆先生作品《中國歷史研究法》,淺析錢穆先生對于歷史研究的認識,進而分析當代歷史學學生與青年歷史學者研究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與問題,以及應該采取什么方法學習歷史、研究歷史。
中國歷史研究法 中國學術 偏見
韓昌黎的“術業(yè)有專攻”可謂是現(xiàn)在學術狀況的寫照,現(xiàn)在從事歷史研究工作的人采用了西方的方式,大多是專門做一個領域的研究,比如研究希臘史的人對于羅馬史還略知一二,對于埃及史就所知甚少了。而依中國傳統(tǒng),文史哲、政經(jīng)法這些基礎學科之間的界限都不明確,古代孔子集教育家、理論家、政治家、哲學家于一身,蘇軾善作詩詞也精通政務,近世如錢穆、陳寅恪、王國維等人也都是融會貫通中國文化的大家。作為一名歷史學學生,若今后有意且有幸從事歷史研究工作,想必是要順著成為專門人才的路走的。趁現(xiàn)在還有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與精力,讀一讀中國歷史、中國文學的相關內容,自己依中國傳統(tǒng)的方式培養(yǎng)一下自己,不失為一件趣事,便閱讀了錢穆先生的一部“小”作品《中國歷史研究法》。
中國之偉大首先就體現(xiàn)在年代凐遠、綿延不絕,讓研究中國通史有“不知從何說起”之感。諸多高質量史書,都體現(xiàn)了中國歷代對自己民族自身的關注與思考。
中國之偉大在于精神。中國經(jīng)濟與西方基于物質不同,中國經(jīng)濟基于精神,崇尚維持低水平的生活標準來使社會平衡和諧。中國學術同樣如此,中國沒有西方進步迅猛的科學,是因為中國學術將重點放在了“人”上,研究實際的人事問題?!叭恕钡膶W問自然是更加多變而復雜,中國人對于“人”本身與“人與社會”的研究是境界更高的研究內容,可謂偉大。
現(xiàn)在中國研究者經(jīng)常忽略中國之特殊將之與西方之體系比較,從而得出中國什么都是落后的、需要向西方學習的結論。而西方研究者更是以成功者自居,多戴著“西方中心論”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歷史,可以說是對于中國的一切都抱有一定的偏見。對中國抱有偏見者想必是沒有像錢穆先生一樣通讀中國古代大量史書典籍,偏見之所以為“偏見”而不為“正見”,是因所知甚少,沒有看得全貌。道理很簡單,懷有偏見之人如“盲人摸象”中盲人因為只能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因而永遠無法準確描述大象的樣子。
政治史是中國歷史中的重要部分,過去的諸多歷史研究都著眼于政治史。而現(xiàn)在許多人對中國政治有誤解,認為中國與西方比是落后的因為中國有“萬惡”的專制制度對人束縛,還認為中國古代制度數(shù)千年不變化。實際上是中國政治的變化不似西方那么劇烈、明顯。沒有翻天覆地的造反,雖有朝代更替,但保持著一貫性,這并不代表它沒有改變?!皻v史上記載的制度,往往只舉此一制度之標準的一段落來作主,其實每一制度永在變動中,不配合當時的史事,便易于將每一制度之變動性忽略了,而誤認為每一制度是凝滯僵化,一成不變的存在?!倍遥袊脑紫嘀贫?、考試制度都十分精妙細密,中華民族在這方面獨有的政治天賦是西方人所不及的,西方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文官考試制度便是從中國的科舉制度學習而來的。沒有看到中國政治這些特點的學者,多半是還沒有了解足夠多的史事,沒有窺探出制度在緩緩演變、前進的線索,也沒有想到過如此腐朽的制度既然能夠綿延千年,維持中國的長久統(tǒng)一安定,那一定是緩緩演進、適應時代的,更沒有廣泛地深入了解中國制度與西方的制度。可見此種對于中國政治的偏見,實是來源于無知。
關于中國學術的爭論也非常多,有人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哲學,因為沒有專門、有意地探討萬物本源的問題,有人認為中國學術只注重生產技術而不注重原理的探尋,導致了近代科技的不發(fā)展,進而使中國由先進走向落后。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加上“中國的學術是落后于西方”的這樣的判斷,恐怕就不太準確了。從此書所寫的中國學術史特點來看中國學術是非常高深、奇妙的。首先,中國的學術與政治理想、政治抱負離不開,說中國沒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那種“純學術思想”是可以的,因為中國人講學問以“知行”兩字并重,思想家把他們的思想都付諸實踐了,他們創(chuàng)建了新制度、推行新政治。既然都能夠推行,且很多還成功了,有些不成功的在今日看來也是非常先進的舉措(如王安石變法),可見思想家們的學術水平之高。因此只能說中國的士大夫階級掌控政治給了此種類型的學術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而不能簡單地說中國學術不如西方。關于學術沒有發(fā)展這一點,是中國的學術傳統(tǒng)決定的。西方人崇尚基于試驗的科學,因此后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研究,自然科學能夠一代代前進。而中國千年以來的學術傳統(tǒng)是不重科學,而重“人事”,所謂“人事”是關于人、人與社會的學問。人是活的,是復雜的,是變動的,所以后代不一定能超越前代,中國人講學術自然就沒有進步可言。輕視中國學術之人的無知在于沒有了解到中國學術與西方學術的發(fā)展歷程和本質區(qū)別而單純地將其比較,就如同將一個體育健將的音樂才能與音樂家相比,大家都知道這樣比較得出的結果毫無意義??梢姡瑢τ谥袊鴮W術的偏見,仍是來源于無知。
總而言之,閱讀《中國歷史研究法》所得可用三詞概括,即多讀、多思、慎言。錢穆先生總結出研究中國史之人應有史學、史識、史德可謂得研究歷史之精髓。重要的不是具體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種嚴謹?shù)难芯繎B(tài)度。研究歷史先要多讀而所知廣博,而后要多思而所識深入,從而才能有基本正確的判斷不至于所寫之觀點在錢穆先生此等大家眼中貽笑大方。我等需加倍用功、研習歷史,方能有所得,有所思,進而才能有所言。莫要因無知而產生偏見。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燕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