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耀 譚英杰 唐軍
(1.山東省乳山市西苑學校,264500;2.山東省乳山市乳山口鎮(zhèn)中心學校,264509;3.山東省乳山市第二實驗小學,264500)
巧用輔助教學手段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尹耀1譚英杰2唐軍3
(1.山東省乳山市西苑學校,264500;2.山東省乳山市乳山口鎮(zhèn)中心學校,264509;3.山東省乳山市第二實驗小學,264500)
在一次體育教學的課例研討活動中,有一位教師執(zhí)教了一節(jié)《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的課。該教師以投擲足球門上懸掛排球的方式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見圖1),球通過鐵環(huán)和網兜與球門橫梁連接,以此糾正學生的出手點低和出手角度偏小的問題。然而,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難以實現(xiàn)預期的目的。
從現(xiàn)場情況看,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持球時身體姿勢各有不同。球的位置有在臉前的,也有在頭正上方的,還有在頭后上方的;學生胳膊有直臂的,也有屈臂的(見圖1)。
圖1
2.學生在做準備姿勢時,腳下所站的位置各不相同。有踩在球門下端線上的,也有兩腳跨線前腳超過端線的,也有踩在端線后的(見圖2)。
圖2
3.球出手時與出手后的身體姿態(tài)各異。有仰頭的,也有球出手后回環(huán)又打在自己頭上的,也有最后用力出手后立即貓腰低頭俯身向前跑的(見圖3)。
圖3
本節(jié)課,該輔助手段別具匠心,特點鮮明:
一是以排球代替實心球,降低了球的重量,更有利于學生專注于出手角度及出手點低等問題。二是鐵環(huán)與網兜有機結合,使學生將球擲出手后,大致運動軌跡是一定的(最初是向前、向上),有利于從視覺上理解球出手后的方向感,建立正確的技術概念。三是球繞橫桿回環(huán),可以循環(huán)反復練習,較常規(guī)投擲實心球的練習可以省去反復撿球的麻煩,增加學生課上練習的次數。如能運用得當,不失為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
但是,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不理想的情況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教師對正確的技術動作缺乏準確的理解
完整的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技術包括持球、準備姿勢、最后用力、用力后的身體平衡四個部分。最后用力技術是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完整動作技術的關鍵,而持球、準備姿勢是最后用力技術的基礎。如果沒有正確的持球動作及準備姿勢支撐,要實現(xiàn)有效的最后用力,獲得適宜的出手角度和速度也是困難的。而解決該問題的前提是,首先,教師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原地雙手頭上擲實心球的技術動作的結構及要領,這是設計輔助手段的前提和重要依據。比如,持球位置、準備姿勢的要求及標準等關鍵點,必須在練習過程中給學生講清楚,才有可能讓學生做得到位。
其次,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基礎和時機。在學習的初期,要求學生馬上建立正確的概念是不現(xiàn)實的,必須建立在學生深刻的體驗基礎之上。而輔助練習手段的價值在于通過創(chuàng)設運動條件或設置限制條件,去適應學生的學習基礎,讓學生從會處下手,使得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進而逐步地掌握技術的關鍵,突破重點與難點。如果學生沒有持球、準備姿勢的基礎,初次學習雙手頭上擲實心球技術即進行該輔助練習,學生就會在一些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同時,也給教師的課堂駕馭增加了難度。因此,循序漸進、適時運用也是教師時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2.教師對技術細節(jié)缺乏具體細致的要求
在上述的輔助手段中,由于足球門的橫梁是固定不動的,網兜與橫梁的連接長度是一定的,使得學生最后用力之后,球的運動軌跡是相對固定的,換言之,人對球的控制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在該運動條件下,至少可能影響練習者發(fā)力前球的位置的選擇和整個身體反弓的形成。一方面,不同的身高可能影響持球時球相對于身體所處的位置。個子高一點的學生可以將球放在腦后,而個子矮一點的或許僅僅只能將球放于頭上。
而筆者認為,準備姿勢中學生發(fā)力前持球時球所在的位置應該在腦后。此時,肘關節(jié)如能適當屈臂則更有利于增加發(fā)力時的工作距離,快速用力。而不是任由學生隨意將球的放置在頭前或正上等位置。另一方面,準備姿勢中腳所處的位置對身體反弓形成有影響。因為在最后用力階段要求整個身體成反弓,可能會受到網兜與橫梁之間連接網兜長度的限制,以雙腳左右開立為例,如果網兜過短,此時雙腳站立在線上或線后(見圖1),則會使整個身體處于靠后的不當位置,除了影響所持的球的準確位置之外,還必然使整個身體在形成反弓時缺乏必要的空間,難以在一定幅度內形成正確的反弓技術,不利于整個身體“下肢超越上肢——上肢再超越下肢”繼而快速地鞭打用力。雙腳前后開立,也是這個道理。
3.對輔助手段運用時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干擾及相應的解決策略準備不足
教師運用輔助手段的初衷往往是好的,但有時會出現(xiàn)超出預設的情況。比如,在該輔助手段運用的過程中,球出手時和出手后的身體姿勢反映的是最后用力技術是否合理。但由于擔心球回環(huán)后打到自己的頭,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最后用力不夠充分,之后即直接低頭前跑,影響了正確的最后用力技術及用力后身體平衡的完成。這說明,該輔助教學手段對正確的技術學習產生了干擾。而此時只有解決避免打到學生的頭等問題,并通過將身體姿勢等技術細節(jié)做到位,才能更好地落實最后用力時的出手速度和角度的要求。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問題出現(xiàn)的可能性及相應預設策略的針對性。一旦出現(xiàn)問題,要能夠及時做出應激性的調整,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教學輔助手段而產生新的問題干擾。
因此,不能簡單地孤立地運用教學輔助手段,在該案例中至少需要從上述三個方面綜合考慮。
首先,強調學生雙腳站立的位置,即“線在腳后”。如果是雙腳左右開立,雙腳在球門線之前50cm左右;前后開立站位時的后腳要在球門線前。其次,持球時將球置于頭后,且雙臂屈肘,即“球在頭后”“肘在頭后”。
排球與球門橫梁之間依次設置不同的長度連接,以適應不同身高的學生?;蛘?,連接采用彈性膠皮或膠管,能夠在一定范圍內進行適當地拉伸。如果這樣,即便部分學生的腳下站位略有不當,通過落實“線在腳后”“球在頭后”“肘在頭后”的準備姿勢也能適當彌補,有利于身體形成反弓,進而屈臂、快速發(f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