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體育部 廣東廣州 510006)
淺析引入課外資源構建高校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思路①
王魯江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體育部 廣東廣州 510006)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傳統高校體育課堂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貫徹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目標,有必要通過引入課外體育資源推動高校體育課堂的改革,構建體育訓練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該文在分析構建高校體育訓練一體化教學模式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具體構建思路,以期為高校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體育訓練 一體化模式 課外資源 俱樂部
隨著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學校體育在堅持“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前提下,應充分發(fā)揮其健心強身、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功能。為實現體育教育目標,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應該沖破傳統課堂的桎梏,積極引入課外體育資源,實現體育教學的有效延伸。在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只有有組織、有計劃地納入課外體育資源,組織校外體育活動和體育鍛煉,才能最終構建一體化的體育訓練教學模式,推動高校體育高效地發(fā)揮教育功能。
在國際上,越來越多國家在改革體育課程時重點開發(fā)體育的健康育人功能,國內外高校在改革體育課程時遵循增進學生健康,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的思路。因此,結合學校體育發(fā)展需要和課程改革要求打造相應課程體系是改革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國外部分高校適當增加體育課時量,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也增加了選修課,部分國家盡管沒有開設大學體育必修課,但從國家層面制定了關于大學體育的統一規(guī)定,如部分歐洲國家要求大學生統一參加國家組織的體能測試和社會體育活動,美國要求高校開設體育選修課。由于是選修課,在時間安排、活動組織形式、教學內容選擇上都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學生群體中非常受歡迎。在我國,體育課是高校必修課程,但是學時少,基本上每周只有兩節(jié)課,很難滿足大學生日益多元化的體育學習需求。而且高校體育必修課越來越陷入依賴傳統經驗和辦法的教學范式中,在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內容設置、課程體系上缺乏靈活性。為了激活高校體育教學,近年來部分高校開始嘗試課內外一體化的體育教學模式,其最大特點就是實現體育課外鍛煉和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實現體育課堂的有效延伸,促進體育實踐和理論在更深更廣范圍的結合,為實現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結合奠定堅實基礎。
2.1 改革體育課程體系,構建“必修課+選修課”教學模式
引入課外資源構建一體化的高校體育教學訓練模式,首先要解決的是體育課時有限的問題。針對當前大部分高校每周設置2個體育課時的情況,在不增加學生總學業(yè)負擔的前提下,既不影響體育課內教學,又能使大學生獲得更多的課外鍛煉機會,有必要完善體育課程體系,設置體育選修課。體育必修課分為必修基礎課和必修選項課,其中,必修基礎課即大學生必須學習的體育項目,重點設置跳遠、耐力跑、體操技巧等項目,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體育意識和鍛煉習慣。必修選項課的主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運動項目,如各種球類運動,包括大球項目和小球項目,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跆拳道、太極拳等這些新興項目,培養(yǎng)學生相應的體育興趣。體育選修課根據學生自愿選擇的原則,完全由學生自主選擇,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特長,使他們能夠自覺地參與到體育課外訓練中,從而為課外體育自愿的有效開發(fā)奠定基礎。
此外,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應體現出健身性、實用性、時代性、娛樂性的特點,凸顯“健康第一”的核心宗旨。對待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創(chuàng)新內容獲得繼承性的發(fā)展,積極吸收當今體育新知識和新內容,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體育興趣。例如:設計健美操教學內容時,要敢于突破現有教材的桎梏,既能夠涵蓋具有民族特色和大眾普適性的健美操舞蹈,又能夠依據學生將來職業(yè)發(fā)展需要,增設瑜伽練習、產后塑身操、形體操等內容,通過積極地引入一些課外體育元素,完美詮釋體育的力與美,豐富現有教學體系。
2.2 構建體育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構建高校課外體育鍛煉機制,促進學生在課余時間參加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是豐富課外體育資源、解決體育學時不足的重要手段。大學體育教學實踐表明,片面依靠體育課堂教學形式,很難實現體育課程的身心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通過課外體育鍛煉,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續(xù),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運動習慣、豐富課余生活、發(fā)展學生個性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課外體育鍛煉機制應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重要部分加以建設。
當前,部分高校開始探索一種兼具靈活性和多樣性的課外體育活動組織形式,即專項課外體育俱樂部。打造專項課外體育俱樂部,能夠有效沖破傳統體育課堂在體育項目設置上的障礙,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選擇,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愛好,實施專項教學輔導。以課外體育俱樂部為載體,既可以實現課內項目的延伸教學,豐富實踐活動,也可以增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現代體育項目,如:體育舞蹈、健身操等,實現課內課外體育資源的一體化教學。
此外,應改革多元化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打破以技術技能為主的單一評價模式,貫徹過程與結果并重,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并重的新型考核思路。在考核內容上,賦予課外體育活動應有的權重,既重視課內考勤表現,也重視課外鍛煉效果,通過調整考核策略促進教師自覺開發(fā)課外體育資源,學生主動參加課外體育鍛煉。
2.3 開發(fā)網絡化體育課程資源
隨著網絡時代的飛速發(fā)展,教育領域迎來了教育理念到技術的全面變革,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該充分利用好網絡平臺,積極打造體育網絡課程資源,以更快捷的速度將體育教學資源傳送到學生手中。開發(fā)體育網絡課程資源,在滿足大學生日益突出“網癮”的基礎上,能夠讓學生更加方便地了解各版塊的教學任務和要求,突破傳統課堂在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有利于建立學生體質狀況和課外體育學習的監(jiān)測評價體系,為開發(fā)更加有針對性的體育課外資源提供重要參考。
開發(fā)體育網絡課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嘗試:開設體育網絡理論課堂,實現體育理論課從傳統課堂向網絡課堂的縱向延伸,以學生健康需求和服務為落腳點,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體育意識,同時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fā),結合學生課外生活需要和未來職業(yè)發(fā)展需要,開發(fā)出網絡理論專項內容。在欄目設置上應體現出課堂課外體育資源的多樣性,如,課余鍛煉沙龍、健康知識講座、運動規(guī)則介紹、師生交流互動等。根據學生信息反饋,對每個欄目內容進行定期調整和更新。打造校園體育文化品牌網站,舉辦豐富的校內體育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征文活動、體育專題演講、專項運動會等,以學生感興趣的網絡形式宣傳各類體育活動,實現體育課堂向課外的縱向延伸。
新世紀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充分發(fā)揮在促進學生身心成長中的教育功能。重視課外體育資源的應用,全面改革教材架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考評體系,實現體育課堂教學向課外教學的縱向延伸,打造一體化的體育教學訓練新模式。構建更加完整和穩(wěn)定的高校體育教學新體系,順應了當代體育教學新趨勢,必將成為高校體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1]李耀政.高校課外體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研究——以沈陽市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32):9.
[2]趙志偉.對呼和浩特地區(qū)6所高校公共體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3]李先勇.高校體育選項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天津中德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4):45-46.
[4]姜同仁,馬向文,王亞飛,等.集約化高校園區(qū)體育教育資源與開放式教學模式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45(3):77-82.
G807.01
A
2095-2813(2017)05(c)-002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5.029
王魯江(1962,4—),男,漢,山東榮城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