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林
工匠精神里的敬天惜物觀
胡 林
文章分析了敬天惜物的因素對日本民族的工匠精神形成的重要性;同時分析了中國哲學里的敬天惜物觀點對我國古代形成工匠文化的重要意義。
工匠精神 敬天惜物
2016年3月,“工匠精神”出現(xiàn)在政府工作報告后,成為輿論的熱門話題。工匠精神是一種態(tài)度,一絲不茍;是一種專注,注重細節(jié);是一種追求,力求完美;是懷著對自己工作的敬畏之情,用心把它做到極致。在亞洲,談到工匠精神,人們想到的是日本,日本民族制造出高端精致的產(chǎn)品,而中國社會卻在各行各業(yè)呼吁工匠精神。是否我們的文化里缺乏工匠精神的基因呢?經(jīng)過研究,筆者認為日本工匠精神包含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敬天惜物觀,而如果我們能找到我們自己文化里的敬天惜物的因素,對于中國制造從量到質(zhì)的升級也就找到了一個方向。
日本是一個寸土寸金的國家,因此他們敬天惜物。在這個國家,每一份資源都要得到充分的利用。紀錄片《天婦羅之神》記錄了日本天婦羅大師早乙女哲哉通過一生只炸天婦羅達到人生巔峰的故事。早乙女哲哉曾經(jīng)講過一個女徒弟炸天婦羅的故事,這名女徒弟是日本NHK電視臺制作節(jié)目請來的漂亮學徒,學了兩周后,電視臺要求女徒弟自己炸一次天婦羅。結果小姑娘把一條魚炸的不符合大師的要求,大師一反平常的溫文爾雅,大聲質(zhì)問女徒弟對食物做了什么。早乙女哲哉說你知道一條魚在風浪里成長需要多久時間?多么艱辛,不被天敵吃掉不被天災人禍搞掉,最后才能成長成為這樣一條魚?你知道一個老漁民,要多少年,那個手藝才能好好地把這條魚捕上來?又有多少人拼了命,最快速度讓這條魚最新鮮地到這個餐廳里,要有多少人在配合才能把這條魚做成一道料理,上到客人桌上去?你炸的這個(失敗的)東西,你對不起了多少人?這么多人的辛苦和努力最后因為你而浪費了!堅決不能容忍。大師對電視臺說節(jié)目播出一定要把他這番話播出去,否則就什么都別播。從早乙女哲哉的這番訪談能看出來,他對食物的理解充滿了哲學的意味——那是精確到秒的藝術,對食物充滿了性靈上的尊重,把握食材的生命猶如櫻花般短暫,要用最新鮮的食材,在最佳的時間內(nèi),用最精準的技巧,做出來讓客人最享受地吃掉,才不辜負魚、捕魚人、物流運輸人員以及烹調(diào)食物的人的心意。
惜者,愛也。電影《入殮師》中也這樣一個情節(jié),老少兩個入殮師對坐在繁花盛開的樓頂花園里吃河豚魚白,老的對小的說:好吃,好吃的讓人為難啊!一句簡單的臺詞卻折射出對吃的深刻認識,活著必須吃。為了吃,為了吃好,免不了殺戮,但吃的時候應該帶著敬畏,對食物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正因為日本民族對食物有真正的性靈上的尊重和敬畏之感,所以他們在制作食物、食用食物時始終能做到像藝術品一樣講究色、形、味。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這是大自然對人的恩賜,人應該敬天惜物。只有恒以敬天惜物的虔敬之心,對待生命中的每一件物品,才能達到求其至真、臻于至美、止于至善的境界,也只有敬天惜物之人才會如此謹慎的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是天地之間的一小部分。天地才是最主要的,所以人要敬畏天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人對天地自然一直懷有敬畏之心;對萬事萬物永遠擁有愛惜之情,此謂“敬天惜物”。比如自從蔡倫發(fā)明造紙術之后,就有了敬惜字紙的傳統(tǒng)。寫有字的廢紙不可隨意丟棄踐踏、糊窗封壇或與其他廢物混雜,而需丟入字紙簍,專門收集后焚燒成灰,再收集起來。每隔一段時間,便開壇祭祀造字的倉頡,然后將字灰送至大江大海,稱為“送字灰”或“送字紙”?!耙恢嘁伙埉斔紒碇灰祝话虢z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明末學者朱柏廬的這句家訓因為反映了敬天惜物的觀念,所以流傳后世。
古時,在徽州的長街短巷里每座徽商大宅,外面并不起眼,里面卻有五六進的房屋。每一重天井里都種滿各種花木,連屋檐上滴落的“天落水”,都收集起來,用以澆花、養(yǎng)金魚、種缸蓮。這種惜物的態(tài)度令人感佩。
因為古人對天地萬物懷有敬畏之情,所以中國古代并不缺乏匠人文化,對匠人一直十分的推崇,這在流傳至今的中國語言中仍然能夠?qū)さ胶圹E。比如中國成語“別具匠心”“匠心獨運”“能工巧匠”、“巧奪天工”,都是對匠人的溢美之詞。過去,木匠敬魯班,造紙敬蔡倫,每個行業(yè)都有自己的行業(yè)神。過去的工匠,從拿到材料就開始敬畏,他們相信萬物有靈。對材料運用就變得慎重、負責。這種責任心其實就是敬畏。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創(chuàng)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今天,放眼我們的周圍,浮躁浪費之風滋生蔓延,各種粗制濫造、資源浪費、浮躁、膚淺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里忘了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敬畏愛惜之情?,F(xiàn)在的年輕人學手藝,因為還沒學到精髓,所以就很難領悟這種敬畏感。然而這種敬天惜物之感不僅僅是匠人需要有,我們所有人都要有。從具備匠心的大師們對自然與物質(zhì)的敬畏,并在這一敬畏之上,以自己的匠心為供奉,投注一生,我們能概括出:尊重來之不易的資源;尊重別人,尊重別人的付出;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職業(yè),這大概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了吧。
(作者單位:湖南安全技術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