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彬
論孔子的孝道觀對現代人的意義
鄭 彬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現代社會之間的落差不斷顯現,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內容被不斷的摒棄,而“孝”這一作為人類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重要元素被保留了下來,并別賦予了新的現代意義。
孔子 仁孝思想 現代價值
仁與孝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在家國同構的中國社會中,國家統(tǒng)治的根基是家庭,“孝”貫穿了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孔子將孝從原先的宗教意義轉化為純粹的倫理意義,成為了個人道德修養(yǎng)及家族道德原則,并且孝與仁這二者相互聯系,仁是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而孝則是仁德的根本。
孔子提出的“孝”對于人類社會有著普遍的價值與意義,對于我國的哲學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一,敬老愛老,孔子“孝”理論中奉養(yǎng)父母,滿足父母的現實生活需求,是其孝的內容之一,也是孝思想的最基本含義??鬃釉弧敖裰⒄撸侵^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因此養(yǎng)不應當僅僅只是物質層面的奉養(yǎng),更要求子女發(fā)自內心的去孝順父母,尊敬父母。
第二,順從長輩,滿足其心愿。這里說的順從包含了服從長輩的意志與遵從禮法的要求??鬃釉凇墩撜Z.為政》中說“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笨鬃诱J為對于父母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如果子女認為不妥當,應當予以好好勸說,但不能強迫父母接受子女的意見,子女也不能心存怨恨,要始終對父母恭敬,恭順。子孫后代應當以繼承父母意愿,光宗耀祖為自己所能盡的最大的“孝”。
當前,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生活卻相對貧乏,思想水平也未能跟上經濟發(fā)展的速度,許多人只注重對物質追求,社會整體呈現浮躁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敬老愛老的意識普遍淡薄,特別是年輕人群,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特別是作為獨生子女的優(yōu)越感,使得個人的自我意識膨脹,更多的考慮自身的利益,卻很少能夠去考慮身邊的長輩老人。
在傳統(tǒng)孝道中,孝敬老人,贍養(yǎng)老人是為人子女最為基本的義務,在孔子的仁孝理論中,孔子認為孝不單單是要養(yǎng)活老人,更有其他方面的要求,但當今社會不贍養(yǎng)老人的情況頻發(fā),使得一些老年人連最起碼的生活需求都無法得到滿足,衣食無憂也成為一些老人的奢求。更有甚者,老人因為贍養(yǎng)問題與兒女對薄公堂,最終形同陌路,“孝”這本該是為人基本的素質反而成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這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是一種悲哀。
在孝道觀中,由對父母之孝延伸到家庭關系的處理,通過對父母的“孝”,實現對子女的言傳身教,實現良好品質的傳承。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本身若能做到尊老敬老,那么這個家庭的整體氛圍就必定是融洽和諧的,老人不必擔心自己得不到贍養(yǎng),得不到尊敬,生活的更為舒心與愜意,孩子也會效仿父母的敬老行為去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與祖輩,這樣整個家庭、祖孫幾代人都能相互關愛、相互照顧,家庭自然和諧,在這樣的氛圍中,好的品質與意識會更好的滋長與發(fā)揚,更能被很好的傳承下去,因為從小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子女在其潛意識中就有了尊老、敬老、愛老的觀念,其在日后的成長中,會將這種品質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良好的品質被代代相傳,正能量被不斷傳承。
“孝”的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對于民族的道德觀念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以家庭單位為例,來深入探討孝對于哲學中道德觀的影響。社會是由一個個家庭所組成的,家庭本身也是一個小社會,是社會的縮影。
在當今社會,要建立起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就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兩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從政府層面應當針對尊老、敬老思想意識的進行宣傳與推廣,通過多種途徑,如電視廣播宣傳、電視電影作品、相關政策法規(guī)等推動尊老、敬老風氣的形成,使得尊老敬老成為社會上被肯定被贊許的行為方式與意識形態(tài),讓尊老敬老的行為與意識得到肯定,從而激勵更多的人去尊老敬老。其次,在家庭層面,父母應當言傳身教,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去為下一代樹立榜樣作用,通過自己的行為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為老人營造舒適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并以這樣的實際行動教育下一代,在下一代的心中樹立起正確的尊老敬老意識。
在孔子思想中“孝”是其思想理論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包含了豐富的道德元素,對我國哲學發(fā)展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也成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現代社會之間的落差不斷顯現,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內容被不斷的摒棄,而“孝”這一作為人類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重要元素被保留了下來,并別賦予了新的現代意義?!靶ⅰ彼枷氲难永m(xù),是尊老愛老敬老思想意識的傳承,是對長輩的關懷與照顧,我們在傳承孔子“孝”思想的過程中摒棄了原有對父母對家長唯命是從的舊理論舊觀念,將其中值得繼承發(fā)揚的內容保存下來,賦予其更多的新內涵,與新時代的的具體情況相結合,使得“孝”成為我國現代社會所推崇并能夠切實執(zhí)行的理論,為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1]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曾振宇.中華倫理范疇——孝[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華中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