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雯 馮文婷
古詩詞英譯中閨怨詩的文化淵源與翻譯策略
潘 雯 馮文婷
中國詩詞注重抒情,善于表現(xiàn)人內(nèi)心真實、復(fù)雜、微妙的感情,而世間萬般情感中,唯有離愁相思是最讓人牽腸掛肚、魂牽夢縈的。在中國燦若群星的詩詞寶庫中,閨怨詩最能凝練出這種“引而不露、哀而不傷”的情境,最能體現(xiàn)出中國詩作意不淺露、語不窮盡的含蓄與委婉。
閨怨詩 文化意象 翻譯策略
縱觀中西的詩歌創(chuàng)作,唯有中國獨(dú)樹一幟地出現(xiàn)閨怨詩,閨怨詩的出現(xiàn)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古代的婦女們在“三從四德”的封建觀念影響下,只能附屬于父兄或丈夫,男性社會的變故也無可避免地左右著婦女的生活。連年征戰(zhàn)致使大批男子浴血沙場,留下閨中怨婦暗自垂淚,是為征婦怨;商業(yè)的不斷發(fā)展,男子們背井離鄉(xiāng)、走南闖北,留下妻子在日夜盼望中蹉跎歲月,是為商婦怨;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動,出身疾苦、誤入風(fēng)塵、逼良為娼,是為歌女怨,等等。
此上種種,皆是閨怨詩中的典型代表。既然閨怨是中國特定社會土壤中結(jié)出來的惡果,那它就勢必會反應(yīng)中國的特定文化,并以詩詞為載體體現(xiàn)出來。這些含有歷史文化厚重感的詩詞如何保質(zhì)保量地英譯就成了我們今天需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基于此,著重探討以下兩種閨怨詩常用的翻譯策略,不求以偏概全,但愿能給眾多讀者些許啟示。
“征婦”這一群體是中國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chǎn)物,歷史嬗變免不了戰(zhàn)爭的刀光劍影,大批男子征兵入伍送往前線,留下閨中婦孺,她們翹首南望、魂牽夢系,只盼良人歸來。請看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此詩是一首絕佳的閨怨詩,前兩聯(lián)帶給讀者一種清新明快的感覺,仿佛依稀可見新婚的少婦,天真浪漫,沉浸在對新婚生活的美好憧憬里。頸聯(lián)的“忽”使畫風(fēng)斗轉(zhuǎn)直下,“忽見枝頭楊柳色”,“柳”同音“留”,中國古代素有折柳贈別的傳統(tǒng),柳樹也是中國詩詞曲中重要的“送別”意象,這窗前的柳樹勾起了少婦對夫婿的思念,而夫婿去哪里了呢,尾聯(lián)揭示出了真相—丈夫跨上征騎,保家衛(wèi)國打仗去了。 英文中,句末所講的東西一般都是一句話的重點(diǎn),英譯中國詩歌也得采用英文的表達(dá)方式,即在結(jié)尾處點(diǎn)明文章主旨,凸顯文章精髓,用精煉的語言照應(yīng)全篇,用英語的句末重心來突出詩歌意境。譯文如下:
The young bride in her boudoir does not know what grieves;
She mounts the tower, gaily dressed, on a spring day.
Suddenly seeing by roadsides green willow leaves,
How she regrets her lord seeking fame far away!
在翻譯歌女類閨怨詩詞的時候,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些有著濃重歷史背景的名詞,甚至典故,這些在中國讀者看來頗具意味的神來之筆,可能在外國人看來會一頭霧水,此時就得從僅限于文字形式的翻譯轉(zhuǎn)換為對文化內(nèi)涵的剖白,不如直接將文化內(nèi)容簡化,把內(nèi)在意義截取出來。看下面的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這是一首典型的諷刺詩歌,從“后庭花”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借古諷今之意。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出自南唐亡國之君陳后主李煜所做,商女的地位極其低下,溫飽不足、處境凄苦的她們哪能體會得到亡國的悲涼,這里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實際上指的是當(dāng)朝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道,但是怎樣將其中這層意思點(diǎn)破,讓國外讀者也能了解其中意味則需要在翻譯手法上下功夫了。試看譯文:
Cold water and sand bars veiled in mist and shores steeped in moonlight,
I moor on River Qinhuai near wineshops at night.
Where song-girls knowing not the grief of conquered land
Are singing songs composed by a captive ruler’s hand.
以上所列舉的只是閨怨詩中部分的實例,以點(diǎn)帶面地列出英譯詩歌中幾種較為常見的英譯處理手法,在英譯中國詩詞中,一定不能不假思索字字對應(yīng),畢竟翻譯的進(jìn)行不是純粹的語言轉(zhuǎn)換,還有不可忽視的文化問題,雙語的轉(zhuǎn)換說白了就是以語言為載體的異域文化的轉(zhuǎn)換。
其次,除了文化問題,還得注意到目的語展現(xiàn)形式的問題,一定要以符合目的語受眾可接受的方式呈現(xiàn)譯作,比如上文所述的“末尾點(diǎn)睛”法,還有以靜化動、實化詩詞意象法等等。
[1]許淵沖.唐詩三百首新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
[2]毛貴榮.翻譯美學(xu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5.
[3]劉法公.隱喻漢英翻譯原則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
[4]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幽[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xué))
潘雯(1989-),湖北襄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西南石油大學(xué),研究方向:英語筆譯;馮文婷(1994-),江西景德鎮(zhèn)人,碩士研究生在讀,西南石油大學(xué),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