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誠
摘 要:隨著法制社會理念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公民在工作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已經離不開法律的規(guī)范與指導。勞動合同解除制度是勞動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資關系的處理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簡單介紹了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相關概念,其次介紹了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價值和實現(xiàn)途徑,最后結合現(xiàn)狀提出勞動合同解除制度價值實現(xiàn)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及應對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給勞資雙方和立法部門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促進中國勞動法律不斷完善以及勞資關系的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勞動合同解除制度;制度價值;障礙;完善措施
隨著中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勞動合同法 》正式公布后,執(zhí)法部門對勞動合同的解除制度的規(guī)制變得更為嚴格。另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適用范圍正逐漸擴大,與固定的勞動合同呈現(xiàn)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上述發(fā)展趨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勞動者的利益,但客觀上容易導致勞資雙方的利益沖突加劇并且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簡單來說,勞動合同解除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其具有較高的制度價值,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有關部門必須對其進行科學的規(guī)制。
1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相關概念
1.1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具體含義
對于統(tǒng)籌表示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概念,法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勞動合同解除制度作為勞動合同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指的是用人單位或者勞動者在遵守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提前結束勞動合同關系的法律行為。勞動合同的解除制度按照不同的情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勞動關系雙方合意解除,二是勞動者或用人單位單方依法解除。
1.2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特征
勞動合同解除主要包括四個特征,第一是所解除的勞動合同必須具有法律效力。第二,勞動合同的解除必須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定。第三,勞動合同的解除需要表現(xiàn)解除行為。最后勞動關系的消滅是勞動合同解除所帶來的法律效果。
2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價值和實現(xiàn)途徑
2.1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具體價值
2.1.1有利于提高勞動者就業(yè)自由程度
首先,勞動者在法律規(guī)定條件下,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有利于促進自身更合理、更自由的就業(yè)。其次,勞動者在解除勞動合同之后,雖然沒有了工資收入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補償金,可以緩解勞動人員面臨的資金和生活壓力。
2.1.2有利于提高用人單位工作效率
部分勞動者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使用人單位淘汰了失去工作興趣的員工,留下工作斗志高昂的員工,有益于優(yōu)化企業(yè)員工組成結構,提高工作效率,并且提高企業(yè)自主管理經營能力。
2.1.3有利于提高企業(yè)經濟收益
首先勞動人員減少,企業(yè)的人工成本降低,收益會有所提高,其次,勞動人員的離開勢必引發(fā)企業(yè)內部對生產力的改革,改革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進而增加企業(yè)收入。
2.1.4有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展
中國現(xiàn)階段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勞動力的流通有利于保證市場經濟體制的穩(wěn)定。
2.2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的實現(xiàn)途徑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理想關系是:第一雙方對立統(tǒng)一。第二,勞資雙方作為平等的市場主體可以依據(jù)法律規(guī)范對方行為,協(xié)調雙方利益。但是,根據(jù)相關調查顯示,在許多地區(qū)和企業(yè)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是不對等的,一些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成為了勞動市場中的弱勢群體。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國家通常運用公法干預的方式來解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利益不平衡問題??偨Y來說,勞動合同解除制度價值的實現(xiàn)路徑有兩條,一方面是契約自由的方式,另一方面,則是國家公法干預,即立法者通過立法強制的手段位置二者之間的平衡。
3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價值實現(xiàn)的障礙及應對措施
3.1 障礙
3.1.1勞動合同解除權分配制度滯后
勞動合同解除權分配指的是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基于何種條件可以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規(guī)定。中國的該項制度具有滯后性,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法律對用人單位行使勞動者存在過錯的解除權限制過嚴苛。具體來說,當勞動者出現(xiàn)失誤時,《勞動合同法》不僅規(guī)定了用人單位解除合同的實質性條件還給予其限制性的程序性條件。第二,法律對勞動者行使解除權限制較少。雖然《勞動合同法》中設立了以限制勞動者為目的的預告期制度,但是該制度缺少實際的約束力,很多勞動者在沒有承擔自己的義務就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
3.1.2利益保護失衡
《勞動合同法》的勞動合同解除救濟制度對于勞資雙方分別設立了救濟方式。其目的是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利益保護過程中存在失衡現(xiàn)象,即對于勞動者的保護性過強,對用人單位的保護性較弱。具體來說,勞動合同解除后,勞動者需要履行保密義務、競業(yè)限制義務,而用人單位需要對勞動者的進行經濟方面補償與救濟。二者相比,法律對于勞動者救濟更多更全面,對于用人單位的救濟方式較少。利益保護失衡過度保護了 勞動者的就業(yè)自由權利,但是從長遠角度看,其限制了勞動合同解除制度價值的發(fā)揮。
3.2 解決措施
3.2.1.完善勞動合同解除權分配制度
受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的人口結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人口紅利”逐漸弱化,勞動力市場已經由“買方市場”轉變?yōu)椤百u方市場”。為了適應市場的發(fā)展,勞動合同解除權分配制度應該作出適當?shù)恼{整。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qū)之間經濟和人文發(fā)展水平存在差異,所以,在對勞動合同解除權分配時,應該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適當放寬用人單位勞動合同解除權利。另外,法律應該對勞動者的解除權進行適度的限制性調整。調整的主要途徑有兩個,第一,建立針對勞動者的“代通知金”制度。即一旦勞動者未履行提前通知用人單位其預解除勞動合同的義務,就要承擔相關責任,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第二,建立彈性預告期制度。結合勞動者的工齡以及當?shù)亓晳T來構建個性化的勞動合同解除預告期制度。
3.2.2.維持勞動合同解除救濟中的利益保護的平衡
首先,相關立法部門應該對《勞動合同法》中勞資雙方利益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進行調整。當勞資雙方不再信任彼此,當雙方勞動關系不能維持時,法律應該平衡二者之間的利益保護程度,不能過度保護勞動者的就業(yè)權利,忽視其是否承擔了自身相應的義務。其次,勞動者單方面解除勞動制度后,用人單位應該以勞動者的損失為依據(jù)對其進行經濟賠償。最后,應該正確區(qū)分非法解雇和不當解雇兩種形式,針對不同形式設立不同的救濟方式。
4 結語
勞動合同解除制度作為處理勞資關系的重要制度,已經廣泛地應用于經濟生活中,并且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國的該項制度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比如說存在滯后性,不符合社會發(fā)展實際情況以及勞資雙方利益處理不當?shù)葐栴},種種問題都阻礙了勞動合同解除制度價值的發(fā)揮,因此,相關部門應該結合中國國情,對該項法律作出適當?shù)恼{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應該深刻學習該項制度,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利,并且履行自身義務。只有多方共同努力,中國的勞動法律才能更加完善,勞資關系才能更加和諧,市場經濟才能穩(wěn)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袁剛、范圍:《我國勞動合同解除權的體系問題研究》,載《理論界》2011年第7期。
[2]張照東:《用人單位勞動合同解除權的行使》,載《中國工人》2012年第2期。
[3]劉偉:《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權益的失衡——以勞動合同單方解除權為視角》,載《法治博覽》2012年第12期。
[4].徐劍:《以勞動者違反規(guī)章制度為由解除勞動合同要慎重》,載《中國勞動》2005年第8期。
[5]馮彥君:《解釋與適用——對我國<勞動法>第31條規(guī)定之檢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