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摘 要】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借助留白藝術能夠有效地優(yōu)化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本文結合實例論述了利用留白藝術優(yōu)化小學生文本閱讀的思考與實踐。
【關鍵詞】 小學語文;留白;藝術
“留白”是我國國畫中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事實上,它也能應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具體表現(xiàn)在教學課堂中的“等一等”上,也就是說,教師需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好的課堂教學不止需要張弛有度,也需要進行“留白”。在課堂上,對“等一等”的時機的把握能體現(xiàn)出一定的藝術性,這值得教師進行深入思考。
一、借助留白,激發(fā)閱讀興趣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讀書之后就讓學生直接說出問題的答案,在這段時間里,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初步形成的階段,對課文的理解也并不深刻。這種快節(jié)奏的教學方式讓他們很少有時間去充分思考,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惰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在引領學生對課文進行初讀后,需要留出一段時間,讓他們安靜地進行思考,并對自己的思路進行梳理。
例如,在教學《理想的風箏》時,筆者設置了一個互動環(huán)節(jié),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一些照相機的圖片,隨后向學生提問:“注意,假如你有一架照相機,你會如何對劉老師的動作進行抓拍呢?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抓拍一個你讓你印象深刻的動作,還可以給它取名?!苯酉聛恚P者請一位學生進行配樂朗誦,朗誦的內容是課文的4至9節(jié)。在朗誦的過程中,由于音樂充滿感染力,學生的朗誦也充滿感情,這段文字給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當學生結束了朗誦,大家仍沉浸在對課本內容的思索之中。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語言留白”后,筆者開始提問:“大家都‘拍到了什么呢?”這時,學生們紛紛踴躍發(fā)言。
生1:劉老師彎腰撿風箏的場景,我給照片取名叫“彎腰?!?/p>
生2:劉老師追趕風箏的樣子,我給照片取名叫“我能行”。
生3:劉老師和學生們一起活動的場景,我給照片取名叫“一起奔跑”。
通過積極的發(fā)言,學生們的腦海中記住了這一幅幅的畫面,他們也被劉老師堅強的精神所感染,這正是長時間“語言留白”的功勞。學生通過它,對文中令自己感動的畫面印象深刻。
二、借助留白,引導閱讀思考
在傳統(tǒng)的課堂當中,大多數(shù)教師在提問之后,就希望馬上得到解答。假如有一兩個學生舉手,他們就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答案,事實上,這種做法并不能起到太大的效果。如,對于《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一篇課文,一位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向學生提問:“大家覺得這片荷葉有什么特點呢?”雖然只有寥寥幾人舉手,但教師還是馬上讓他們來回答。
生1:這片荷葉看起來很大。
生2:這片荷葉非常大。
生3:我也覺得這片荷葉最突出的特點是——大。
教師發(fā)現(xiàn),之所以這些學生的回答有些千篇一律,都是因為受到了第一個學生回答的影響,產生了“思維定勢”,于是,他對學生進行引導:“大家能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這片荷葉嗎?”
第四個學生在稍加思考后,終于說出了和前三位同學不一樣的答案:“這片荷葉像一柄大傘。”
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他們的思維將得到拓展,答案一定會豐富多樣。
三、借助留白,激發(fā)閱讀情感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留白藝術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情感,這樣,自然就能夠有效地促成學生文本閱讀的高效化。
例如,《第一次抱母親》這篇文章主要是為了贊頌母愛,是對母愛對感恩。作者以“第一次抱母親”的角度展開描寫,入筆便可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雖然選擇的角度小,但是集中于一點,能夠以小見大。所以在選取角度上具有非常明顯的新穎性。教學中,可以這樣設置留白:“在描寫偉大的母愛時,大多數(shù)作者都會選擇描述母親是怎樣關愛孩子,怎樣教育孩子,但是本文的作者卻獨辟蹊徑,以一個很小的角度——母親體重很輕卻力大無窮;在闡述感恩之情時,大多數(shù)作者都會提出給予母親相應的物質回報,但是作者偏偏是以擁抱母親入睡這一角度做出與眾不同的表達。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激發(fā)起學生的閱讀情感,引導他們以一種積極的閱讀熱情投入到文本閱讀中去。
四、借助留白,引發(fā)文本想象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的資料不但包括圖像、實物,還包括聲音。教學《二泉映月》時,筆者給學生們播放了《二泉映月》的樂曲。樂曲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沉、凄婉,學生們久久沉浸其中。當樂曲播放完畢后,筆者并沒有馬上向學生進行提問,而是讓學生在安靜的氛圍中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感悟和思考。3分鐘后,筆者用低緩的語氣對大家說:“同學們,從你們的神色上,我看得出,大家都有許多話要傾述,那么,你們愿不愿意和老師分享呢?”這時,學生們紛紛將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生1:我仿佛聽到了泉水的流淌聲。
生2:我體會到了阿炳悲慘的命運。
生3:我感覺到了阿炳對命運的抗爭。
生4:我似乎回到了那個時代,和阿炳一起站在街頭,被地主打罵。
生5:我仿佛聽到了阿炳在發(fā)出不甘的吶喊聲。
生6:我感覺和阿炳站在一起,對著皎潔的月光,想象自己未來的樣子。
五、借助留白,拓展閱讀空間
當課程結束,筆者通常會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請他們再安靜地讀一遍課文,并思考自己得到了哪些收獲,如果有疑問,可以馬上提問。久而久之,學生不但可以養(yǎng)成及時思考、總結的習慣,還可以擁有自己獨特的感悟與體驗,從而提高語文水平。對于教師而言,他們在回答學生的提問時,可以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顧與反思,找到不足之處并及時糾正,從而在教學上有所進步。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好運用“留白”的時機,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從而有所收獲,創(chuàng)建高效的課堂環(huán)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