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茂榮
摘要:數學教學要把著重點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的方向上來,學生數學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寬,種類也很多,需要教師從多種途徑入手,本文選擇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協(xié)作能力、探究能力四個方面談出自己的理解。
關鍵詞:多途徑;培養(yǎng);數學能力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為了讓學生考出好的成績,每天都想方設法擠時間,并布置了大量的習題,以高壓式的方法來促使學生學習數學,這種方法雖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了考試成績,但在更多的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卻收效甚微,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做題的機器,由于更多的數學能力沒能很好的養(yǎng)成,到了高中階段也就無法很好的適應。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改變做法,把著重點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數學能力的方向上來,學生數學能力包含的范圍很寬,種類也很多,需要我們從多種途徑入手,筆者在這里抓住其中的幾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1]。
一、自主進行學習以形成自學能力
數學自學能力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已有認知和儲存的相關經驗,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自我研究、發(fā)現(xiàn),進而掌握新知的過程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能力。教師在其中所起到的只是安排、引領的輔助性作用,給學生指明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所要研究的方向,告訴他們下一步要干什么,然后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都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進行處理解決,當學生經歷一段時間的自主探討之后,就會產生一定的收獲以及一些相應的疑問,對于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的適時引領,帶動學生在一起進行交流收獲,相互合作解決疑難問題,一步步完成預期任務,數學自學能力自然也就逐步增強。例如在掌握直角三角形如何進行全等的判定時,筆者就帶領學生先回顧普通三角形判別全等的四種方法,然后交給學生自己進行推導,在學生進行一番研究后,不少人都表示先前學到的三角形全等判定的四種方法在這里都適用,筆者順勢要求學生找出一個特殊的判定方法,最后經過學生的自主研究發(fā)現(xiàn)了規(guī)律,也就是斜邊、直角邊(HL)判定方法。這樣的學生自主進行處理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2]。
二、切身參與操作以形成實踐能力
實踐操作活動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以及能力的養(yǎng)成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于此類實驗操作性數學問題,教師在設計和安排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況,難度不宜過大,也不能簡單易行,要讓學生能夠產生參與操作的興趣,還要根據問題的可操作度安排學生是單獨操作還是集體完成,并擬定進行的步驟和把握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予以必要的輔助性引導,讓學生把觀察所得以及引起的思考結合已有認知進行概括、推導,小組交流后進行完善,然后班級范圍內進行展示,對于有所欠缺之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補充,對于優(yōu)秀的總結進行必要的表揚,以增強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比如在進行“三角形的內切圓” 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時,為尋求其對應的“內心”,筆者安排學生預先備齊了質地均勻的六個形狀各異的三角形硬紙板、細木棒、鋼釘、細線、尺子等,分組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硬紙板,用小木棒支起,不斷改換位置,直到紙板達到水平平衡狀態(tài),記下其支起位置。然后在紙板上選擇一點,用釘子扎透,拴上細線掛起來,等停下來后順著細線描出一條直線,變換選擇點如此重復做兩三次,會發(fā)現(xiàn)所描細線相交的點正好木棒頂著的點相重合,在學生經過一番實際操作后有所感悟的時候,筆者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重心和內心的關系,以實踐操作收獲知識,自然也就會增強實踐能力[3]。
三、進行互動交流以形成協(xié)作能力
對于一些數學題,單靠學生個人的力量無法很好的完成,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就被擺上了臺面,這個過程需要學生各自結合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識,在一番思考的基礎上,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互動交流,在充分協(xié)作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空間,對討論的內容還要有一定的選擇,讓交流真正的能為教學服務。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能夠一步到位的,它需要教師精心的指導,學生長期的交流互動,多次的反思與更正,才能一步步形成。例如在學習了“冪的運算”之后,筆者出示了一個題目:已知(a-5)a+4=1,求出整數a的值。學生對于這個問題很難考慮完整,所以筆者就引導學生在思考之后進行相互交流與補充,綜合了多位學生的討論,發(fā)現(xiàn)了解題的三種可能:一是a-5=1,a+4可以不要考慮;二是a-5=-1,a+4為偶數就符合要求;三是a-5≠0,a+4=0。這種做法帶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使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也得以增強[4]。
四、設置探究問題以形成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學生的觀察、思考、求證,它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不過這個過程離不開教師的組織、引導,才會使使學生的探究呈現(xiàn)出其目的性,不至于走偏方向或者頭緒不清無從下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經過自己的一番努力而得出結論之后,就會使學生產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愿意把精力投入到下一次的探究中來,如此下去,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就會一步步提高起來。例如在進行“多邊形內角之和”這一知識點學習時,筆者沒進行講解,把機會讓給學生進行嘗試解決,準備了四邊形、五邊形各一個,結合已有規(guī)律來進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分析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連線拆成若干個三角形,然后求出結果,接下來筆者又引導學生探究六邊形的內角之和,并從中總結出了相應的規(guī)律,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當然,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僅局限于以上幾個方面,它包含的范圍很寬,種類也很多,這里筆者只是拋磚引玉,選擇其中的幾點說出自己的理解與實踐,要想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仍然需要我們從多種途徑入手不斷地進行努力。
參考文獻
[1] 薛華. 運用“導學案”教學培養(yǎng)初中數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3.
[2] 劉見樂.初中數學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方式狀況的調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3] 鐘孟換. 如何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J]. 中國校外教育,2016,(12):61.
[4] 李鵬程. 初中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 教育科學論壇,2014,(06):5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