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敏
摘要:傳統(tǒng)的中學課堂教學主要是灌輸式講授,存在著教學模式難以滿足當代中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課堂教學缺乏考慮中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弊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恰好體現(xiàn)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發(fā)揮了中學教師的導師作用,因此這一教學模式引起廣大教育學者的興趣。本文闡述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目前中學在開展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現(xiàn)狀,并提出幾點飯莊課堂視角小的課堂教學管理辦法。希望本文研究對于中學有效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改革起到參考作用。
關鍵詞:翻轉課堂;教學管理;措施
隨著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我國中學在數(shù)字化校園的建設中,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中,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胺D課堂”教學模式以混合學習理論為指導,將傳統(tǒng)的教學流程進行顛倒,為中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翻轉課堂概述
翻轉課堂(也稱顛倒課堂或反轉課堂),是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堂上教師講解知識、課后學生內化知識這過程顛倒過來,即學生課下觀看教師創(chuàng)建的視頻、課堂上參與交流完成知識的內化。翻轉課堂的翻轉包含了從時間、空間和角色3個方面的翻轉。在傳統(tǒng)的中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傳授者。翻轉課堂中教師變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傳統(tǒng)中學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中中學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個性化的選擇:自行安排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能對不同學科類別的中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能兼顧中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二、翻轉課堂的作用
1、提高學習時效性。通過新的教學形式有效減少了理論課講授占用時間,加大安排適當?shù)恼n程實驗,驗證所講理論,加深理解,整合課程所涉及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課程設計以及課外創(chuàng)新設計教學內容,通過四者的有機結合,加強相關知識的銜接度和知識學習的實效性。
2、結合實踐教學。在學生充分預習的、觀看教師課前錄制的視頻的基礎上,安排適當?shù)默F(xiàn)場教學和綜合實踐機會。在實驗室講課和結合現(xiàn)場實際講解,介紹所講的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例如畢業(yè)設計環(huán)節(jié)和數(shù)控加工技術等領域。
3、加強學習輔導。通過網絡平臺加強習題課輔導,本校學生做習題的能力較差,反映出學生對理論沒有真正理解,缺少思路、方法,通過必要的習題與在線測試,教師選擇不同類型習題講解,解題的思路、分析問題的方法與學生同步思考,能起到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國內教育研究現(xiàn)狀
中國傳統(tǒng)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灌輸知識的教學方式會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學生個性的發(fā)展。而在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和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又忽視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而導致學習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學模式無論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主體,均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在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如何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強調教師的主導,教育教學效果不斷得到優(yōu)化是我們實施新教學模式的研究重點。目前我國中學在推廣微課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不足,教學中缺少有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現(xiàn)象。
四、翻轉課堂視角下的課堂教學管理分析
1、以大化小。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能很好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能進行“生命關懷”的教學模式。因為以網絡新媒介為主的教學資源具有共享性,不僅使教與學突破時空的限定,最重要的是滿足了當代中學生的自主化、碎片化和個性化學習需求。但是,大班教學,學生的人數(shù)多,加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不同、專業(yè)基礎參差不齊和學習素養(yǎng)存在差異,怎樣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就變成了高師文學類專業(yè)課教師的一大挑戰(zhàn)。其次,大班教學,教師不可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性發(fā)展。一些中學生本來就對翻轉課堂教學的接受度不高,他們就成為課堂學習的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長此以往,翻轉課堂在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面就顯得乏力。因此,要將大班小組化,要將學生進行分類分析,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生命成長。教師要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師生交流互動中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重專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的學習個性化,以減弱大班教學與個性化學習之間的矛盾。
2、以教材為依據(jù)和載體,科學設置教學專題。在尊重和依據(jù)教材的基礎上,科學設置“翻轉課堂”的教學專題,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與效果的實現(xiàn)。因此,《民族政治學概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能根據(jù)學生的喜好設置教學專題,要以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為旨歸,“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和教材章目內容,在龐大的教材體系中尋找與社會現(xiàn)實熱點相銜接、與理論難點相銜接、與學生專業(yè)相銜接、與中央精神相銜接的教學專題?!备鶕?jù)教材章節(jié)目安排和教學要求,設置專題,專題為學生預習、學生講解、問題討論、老師點評與講授等,從整體上構建了“翻轉課堂”參與性的體系。
3、完善多元考核評價機制。傳統(tǒng)的考核和評價突出考試成績,分數(shù)成為衡量學生是否合格的標準。我們在考核方式上降低了用試卷考試的成績,增加了平時課堂互動、小組發(fā)言、調查研究、辯論與提問的分值,如各占50 %或試卷卷面成績占40 %,平時成績占60 %的方式,在參與過程中通過平時成績加分(如積極提出和回答同學提問的同學)進行激勵,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更有利于同學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由于這一教學模式實施時間不長,在實施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學生搭便車、討論與辯論等互動效果欠佳、激勵機制和長效機制需要完善等現(xiàn)象,需要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和總結提升。
國內對翻轉課堂的研究正處于引進吸收階段,國外的成功模式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中學的教學要求。以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依據(jù),積極探索符合我國中學發(fā)展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對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彤.翻轉課堂視角下課堂教學管理研究[J/ OL].中國成人教育,2017,(02):9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