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焦慮寶寶吃的時候,我們究竟在焦慮什么?
很多時候父母得到了專家的支招,確實能夠暫時緩解焦慮。但是,那些焦慮并沒又完全消除,它們過段日子會像魚兒一樣,一個接一個伴隨著各種問題繼續(xù)浮出水面。因此,我們并不滿足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式地解決父母的焦慮,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反省看到焦慮,看到即療愈。治愈焦慮的秘密就在這里。
很多時候,父母的焦慮來自于對未知的不確定的傷害的恐慌。就像那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咕咚來了》。小動物們聽到了咕咚一聲響,并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恐慌一再傳染,就連老虎也害怕而逃走。場景中的很多父母的故事就是這種想象中的傷害,一旦擁破肥皂泡,看到真相,焦慮和恐慌自然消失。比如,成品輔食中,添加劑和防腐劑是父母對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想象出來的,成品輔食最大的問題不是添加劑和防腐劑的問題,而是大量鹽和糖等的超標,不容易培養(yǎng)孩子家庭的口味,并且食物種類單一。如果父母能夠對事情有全面的認知,去看看“咕咚”究竟是什么,也許就能夠不再執(zhí)著海淘或者有機食物,而知道這只是一種選擇,但不是唯一。
“保證100%正確地帶孩子”是很多“80后”“90后”父母的“執(zhí)念”。所以,他們常常會看大量的書,聽專家的意見就回家照做,照著書本養(yǎng)孩子。對錯誤零容忍讓他們遇到小挫折、小失誤就會非常焦慮。牛牛媽媽和小虎媽媽都是如此??擅總€孩子都是獨特的,專家給的方案并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而且,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十全十美、完全正確的事情??!期望的落空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焦慮。
父母不妨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自己也可能犯錯。犯錯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事情。這樣的態(tài)度反而更能讓父母從焦慮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接受現(xiàn)實的情況,有機會活在當下。只有與當下有聯(lián)結的時候,才可能看到資源。比如小豆子爸爸只有接納了現(xiàn)實,奶奶不可能被改變,他才能擺脫對抗的心態(tài),站在老人的角度,從現(xiàn)實出發(fā)去解決問題。比如,奶奶喜歡做面條,就事先做好餛飩,煲好高湯,讓奶奶做面條隨手放幾個小餛飩,或者自己事先準備好蔬菜碎,讓奶奶做面條的時候放進去。
父母曾經(jīng)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會影響他們對情景的判斷。父母如果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創(chuàng)傷,很容易帶著困擾去養(yǎng)育孩子,這種心結容易轉化成焦慮,讓父母在育兒中走極端或者較勁。琪琪媽媽因為小時候胖嘟嘟的,受到嘲笑,因此在吃飯問題上,她特別在意少吃,似乎多吃一口,就會變胖,就會被嘲笑。但實際上,這樣的情鏡關聯(lián)是琪琪媽媽的主觀感受,并不是客觀存在??陀^事實是,孩子很苗條,很可愛。最重要的是,孩子并不是媽媽,孩子對食物有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媽媽帶著自己感受和看法做的決定——少吃一口,實際上擾亂孩子自己與食物,與自己的需求建立連接的過程。此時,琪琪媽媽如果看到了這一點,就能夠劃清界限,將孩子的需要與自己的需要劃分清楚。她就能夠放下自己的焦慮,支持孩子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食物量了。
其實,父母有焦慮很正常,而且很必要。適度的焦慮甚至可以成為成長的內驅力,調動全身心的能力,讓我們變得更好。有研究顯示,適當焦慮的考生成績更好。
但是,很多焦慮的人,往往會陷入一個怪圈,他們會焦慮自己的焦慮,然后讓自己更焦慮。比如,本來一個人睡不著,如果聽點音樂,泡泡腳,放松一些就能夠入睡。可是,焦慮的人會不停地想自己為什么睡不著,睡不著特別不好,告訴自己一定要睡覺……如此下去,睡不著的人會更加的難以入睡。
所以,我們說,焦慮并不可怕,這種對焦慮的評判,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傷害。比如,一個媽媽選擇在工作繁忙的時候購買輔食,她并不會特別焦慮。但是,如果她對這件事情有評判,認為給孩子買成品輔食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繼而評判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焦慮就會無限升級了。但是,倘若她肯坦然接受自己工作忙,不能每天給孩子做輔食的事實。那么,她的觀點也會松動,她會認為,做不到這樣,我還可以做那樣。我仍然可以給寶寶愛,仍然是好媽媽。在行為上,她也更能夠自如地處理,做到在有時間的時候盡自己努力給寶寶做輔食,沒有時間的時候給寶寶精挑細的成品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