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磊
[摘要]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思考、探究中解決問題,以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技能,進而在“以問啟思”的活動中養(yǎng)成自己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問題教學法起源和發(fā)展的簡單的梳理,闡明了問題教學法的重要意義。對問題教學法的應用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出現的一些普遍問題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問題教學;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4-0058-05
0引言
問題教學法源遠流長,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問題教學法的優(yōu)勢不斷凸顯。它不僅能夠改變傳統(tǒng)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還能“以問啟思”,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在具體的課堂觀察與實踐中,筆者發(fā)現教師在運用這種方法時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為此,筆者針對這些普遍性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和思考,試圖為“問題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1問題教學法的起源和發(fā)展
問題教學法是60年代中期前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托夫、列爾耐、馬丘什金等人倡導的一種發(fā)展性的教學法?!皢栴}教學法的本質在于學生由教師經常引入尋求有根據地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新問題的辦法的過程,由此他們會獨立的獲取知識運用原本學過的東西和掌握從事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經驗”,其宗旨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1]。
問題教學法源源流長,可追溯到古希臘智者學派以及蘇格拉底的教學中。古希臘智者學派在教學中“以問啟思”,通過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探究。蘇格拉底以著名的“產婆術”而聞名,強調在與學生的談話過程中并不直接把知識傾注于學生,而是通過討論回答、辯論的方式使對方陷入自己的矛盾,從而引導學生得出自己知識的方法。
我國古代的問題教學法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孔子??鬃右驗樵凇墩撜Z·述而》中闡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觀點,被認為是東方問題教學法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教學中強調要把握邏輯起點,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不會的疑難問題時,應該去啟發(fā),讓學生思考探究,而不是替學生包辦一切,把所有的知識簡單的給予學生。他在教學過程中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提出“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學思結合”“循循善誘”等主張。可見,在古代人們就已經認識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這對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代教學法在發(fā)展過程中繼承、發(fā)揚了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反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滿堂灌”,提倡“以問啟思”的問題式教學,成為當代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所謂“新課程問題教學法”,指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善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努力的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由此獲得終生學習所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完成一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這是依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guī)定的新課程功能目標和新課程實施的目標要求而探索構建的新型教學方法[2]。問題教學法不是簡單的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它應該是在一種問題情景中師生雙方圍繞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它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教學中實施問題教學法的現實意義
問題教學法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使學生能夠完整地參與問題的發(fā)現、探究和解決的全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這種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探索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思維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也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指標。
2.1貫徹以生為本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指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主要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盵3]研究學生發(fā)展素養(yǎng)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為基本原則,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主要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具體包含了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和實踐創(chuàng)新等指標,這都是學生成長過程中應具備的必要品質。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問題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形式為“以問啟思”,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探索,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和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品質。在問題教學法主導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是單純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也不是傳授知識的工具,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置特定的問題情景,有助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探討,以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4]。這些品格都是核心素養(yǎng)的體現,可見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有助于落實“以生為本”的核心素養(yǎng)理念。
2.2在“以問啟思”中鍛煉思維能力
在問題教學的課堂中,問題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探究的進行學習,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教師在使用問題教學法提出問題時,通常會給學生提供問題的“給定”,可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充分運用現有的有用信息和認知經驗進行分析、整理、加工,得到他們想要的結論。在得到結論后,學生又將現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拆分、再組合。為將來未知問題的解答提供基礎,這時,學生所進行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過程極大促進了認知能力的發(fā)展[5],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力。
2.3培養(yǎng)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李政道有言,“能正確的提出問題就是邁出了創(chuàng)新的第一步”。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更多具有創(chuàng)新性品質的人才。在傳統(tǒng)的問題教學中,教師大多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沒有培養(yǎng)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隨著人們對于問題教學法的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師在運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不要簡單給予學生問題的結論和答案,而應該善于提出有價值性的問題,給學生留足空間,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判斷能力,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不僅要在教師的問題中進行思考、批判質疑,而且也可以和教師一起或自己獨立探究思索提出具有意義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問的意識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endprint
2.4打造和諧課堂氛圍
現在,大多數的課堂仍采用講授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課堂顯得枯燥無聊,不時有學生開小差,教師也講得無精打采,讓人昏昏欲睡。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營造一個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其中,并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真正的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結構以及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法,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并提出有效的提問,將學生帶到問題的情景中再通過層層設疑,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能夠激發(fā)其好奇心、拓展思維,使師生、生生之間共同思考探究,形成一種“問學”的課堂氛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創(chuàng)造力最能發(fā)揮的是民主” [6],在課堂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氛圍將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問題教學法在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又營造了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這不僅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在成長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3問題教學法在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3.1學生問題意識薄弱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識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和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盵7]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意識尤為重要,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比它的結論得出更為重要,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睘榇?,學生首先應該有問題意識,其次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然而,在長期的問題教學過程中,學生一味的信任教師和教科書,認為其講授的就是真理,缺乏一種敢于批判和質疑的精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知識能力很強,發(fā)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很差;教師注重預設性問題的提出,不善待生成性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3.2師生對話流于形式
對話是一種交互主體的、有機的、動態(tài)的教學關系,而非教學要素間的機械連接;它是所有參與者對共同面對的問題或課題探究、質疑、解釋、評論、重新思考等“話語投入”行為[8]。在教學活動中對話是師生雙方思維的碰撞、心靈的交流、情感的激蕩。然而,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在采用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往往呈現一問一答的形式,學生沒有提出問題與思考,并且教師設計的問題及答案較為固定,往往沒有實際的價值和意義,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較為單一。例如,對學生的回答做出“不錯”“很棒”評價等等,沒有啟發(fā)思考性。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以及批判質疑能力的形成,課堂成為簡單的“你問我答”,師生之間的對話流于形式,并不能體現師生對話中啟迪智慧和獲取新知的教學功能。
3.3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差
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在已經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采用準確的學習方式,自主的進行學習的一種學習能力[9]。自主學習是相對于過去被動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產生與舊知識的聯系,從而積極主動的接納新知識。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需要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景中去發(fā)現問題、自主探索問題,然而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薄弱也是制約問題實施的重要原因。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發(fā)展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下降,長年被動地機械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了接受學習的習慣,而沒有自主地進行獨立的探索,往往是被動的接受教師的“灌輸”,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索能力幾乎被完全扼殺;另一方面,學生視教師和教材為權威,認為教師和教材上的知識點就是真理,死記硬背,而沒有開動腦筋去思考和探索知識的來源與發(fā)展,不會產生批判質疑的能力,這也將阻礙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發(fā)展。
3.4教師至上,教材唯上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同學生互動的主要方式之一,新課改的教學觀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問題教學法的課堂實施通常是教師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向學生提出,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回答,提問的主體是教師,以教師和教材為主宰,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具有生活經驗的個體,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有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例如,現在的小學品德課教材在編寫時,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生生活學習中常見的事件為素材,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之前的知識概念,以便教學更好的為學生服務。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也應該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以及獨特的生活情感體驗。然而,在問題教學中,教師設置的問題唯教材至上,忽視了學生的獨特性和自主性;教師采用單向的問答形式,以及問題答案的標準化,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知識基礎;教師掌控問題的設計與評價,從而導致提問思路狹窄,學生發(fā)散思維受阻,這些都是問題教學中教師至上和教材唯上的重要體現。
4課堂問題教學法實踐中的問題應對策略
4.1創(chuàng)新問題情景,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赫爾巴特說:“教育的興趣僅僅是我們對于世界與人的全部興趣的一種表現;而教學這種興趣的一切對象都是集中于青年的心胸中,即未來成人的心胸中—在這種興趣中,我們不敢想到的希望終于得救了,沒有這種興趣,教學無疑是單調乏味的。任何人都不要說:他是全新全意地在執(zhí)教,因為這是一種空談” [10]。赫爾巴特也認為興趣是影響教學過程和效果必不可少的本質部分。
當人們對某個事物感興趣的時候,會對某個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情不自禁地去追尋這個事物。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便會對學習抱有極大的熱情。反之,則空然無味,嚴重時還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在問題教學中應該一反過去的簡問簡答,了解學生特點,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創(chuàng)新問題情景,營造一個問學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在問學的過程中善于思考和發(fā)散思維,變被動為主動,形成興趣。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應該是基于學生成長經驗的,有經驗的支撐,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有助于學生樂學、愛學。除此之外,教學的內容應該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endprint
4.2善于提問,合作探究
在問題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發(fā)現有的學生難于提問、羞于提問、怯于提問。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只是單純的回答和盲目的接受。為了改變這種現狀,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師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問題的情景,在該情景中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學生還應該消除不自信與畏懼教師的心理障礙,對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地思考。只有思考才能有所收獲,為未來的知識消除障礙。例如,對于難以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學生,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給予發(fā)現問題的思路和及時的點撥;對于羞于提問的學生,教師可鼓勵和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交流,教師在他們交流之中進行提問;對于怯于提問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其在課后進行書面補充提問。
2) 教師要精心預設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自我以及學生生成性的問題,多讓學生在問題中進行思考,并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暢所欲言,進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有多種,最主要的是問題式合作學習和討論式合作學習。前者是師生、生生之間的互相提問、互相解答、互做老師,這種合作學習學習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更好的進行問題的探究和學習。后者是學生圍繞某一個深層的問題進行探討,大家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最后找一個代表發(fā)表陳述本組討論的結果,有助于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吸收別人的建議。這兩種合作形式,不僅可以在合作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還能加強學生的主體性。
4.3問學課堂,師生互動
“師生互動是師生間發(fā)生的交互作用與相互影響,它不僅在學生人際互動系統(tǒng)中具有獨特地位,影響學生各方面發(fā)展,而且對教師發(fā)展和教師發(fā)展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11] 巴爾扎克認為,“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人在成長過程中對事情保持有一種問題意識,將有助于其批判質疑的能力的形成。在學校中,這種問題意識更是必不可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問題的解答與啟發(fā),使學生掌握某個知識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應該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其中,在問題情景中發(fā)現問題,提出新問題。問學課堂不單指教師對學生的提問,也不是教師控制問題設計,學生簡單的進行回答,它應該培養(yǎng)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的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問題情景中進行思考,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畢竟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方的活動過程,不是單一的過程。
因此,一方面教師應該采取各種方式激勵學生積極思考,不斷質疑,在批判質疑中提出新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學生的批判質疑,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加強問題意識,教師能夠把握住學生疑惑的地方,以便為在后面的教學奠定一個重要的基礎,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職業(yè)積極性。
“以問啟思”的“問學課堂”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一股熱流。在這股熱流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兒童本位、學生主體的呼聲越來越響。為此,在問學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尤為重要。
4.4提高教師素養(yǎng)和能力
韓愈的《師說》道:“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笨梢娊處熢趩栴}教學中是如此的重要,問題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能夠取得多大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決定。因此,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是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舉措,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教師應該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研究,尤其是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課程論與教學論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開闊視野。同時,深入到教學實踐中,加強實踐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駕馭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批判質疑的能力。
2) 教師設置的問題情景應要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貼近生活實踐的問題情景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3) 教師應該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進行問題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教師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4) 教師應該博學所長,融會貫通。教師不僅應學習本學科的知識,還應該學習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問題教學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思考的問題意識以及跨學科的思維能力。
5結束語
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yǎng)時代”既是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外部要求,也是課程改革的內在趨勢。問題教學法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善于向學生提問,形成“以問啟思”的問學課堂氛圍。從而為我國開展創(chuàng)新教育和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人才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 陳勇.問題教學法的價值與操作[J].外國語中小學教育,2005(10):40-44.
[2]崔允漷.新課程“新”在何處?——解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1(9):5-10.
[3]核心素養(yǎng)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4] 陳立慧.問題教學法在思想政治理論中的運用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5]劉穎.問題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教學應用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6.
[6]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陶行知全集 (第3卷)論著(1936-1946)[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528-529.
[7]姚本先.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研究,1995(10):40-43.
[8] 張華.對話教學:涵義與價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8(6):7-16.
[9] 劉康斌.淺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J].才智,2014(9):175.
[10] 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7.
[11] 葉子,龐麗娟.試論師生互動模式形成的基本過程[J].教育研究,2009(2):78-82.
AbstractThe term,problem-teaching method,is to show the knowledge of textbooks to the students in the form of problems,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think of some solu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master the knowledge,develop intelligence,train skills as well as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discover and solve problems in a way called "asking to enlightenment".Through the simple review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teaching method,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blem-teaching method,analyzes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blem-teaching method,and finds out some common issues and strategie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problem teaching;problem consciousness;innovative spiri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