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忠
米蘭?昆德拉曾經(jīng)說過:“小說家是一位發(fā)現(xiàn)者,它一邊探尋,一邊努力揭開存在的不為人知的一面?!狈椒?013年出版的中篇小說《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就是一部勘探青年生活的藝術品。發(fā)表以來,作品以原生態(tài)現(xiàn)實感在讀者中產(chǎn)生廣泛共鳴和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至今,對作品的討論僅僅是對涂自強形象、藝術價值得失做簡單闡述。鑒于此,本文從二元對立角度對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作系統(tǒng)剖析以期對小說藝術價值和作者創(chuàng)作心態(tài)做考量。
二元對立是相反相成的概念,如黑白、善惡等,而二元對立批評理念則是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理論基礎。20世紀80年代該概念傳入我國以來得到學者重視,經(jīng)久不衰??梢娖洳皇橐环N有效文學批評方法。因此,從二元對立角度解讀小說可以勘探到別樣的“風景”。
首先,城鄉(xiāng)對立下的個人悲傷。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同時城鄉(xiāng)對立也在不斷加劇。在小說《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中,城市是金錢、冷漠的表征;鄉(xiāng)村則是熱情美好的代名詞。小說以涂自強短暫一生為主線,又以大學生活為切點斷為鄉(xiāng)村和城市場景。大學之前的涂自強就是“圖自強”,雖愛情失利,卻也不乏愉悅;雖家境貧困,卻也不乏希望。錄取通知書的到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涂家遠親近鄰都來祝賀。他在村里老少送行下,路遇提供飯菜的農(nóng)村婦人,佩服他的工友,嘴狠心善的大嬸等。一言蔽之,大學之前的人間是溫暖的人間。
進入大學他面對的是錢、權主導的城市。在城市中,他一步步被城市所拋棄與吞噬。他繳費時惹來驚訝的同情或鄙夷目光時的茫然;他生活清苦、愛情失敗、兼職受辱的無奈,最后他疾病纏繞,無錢醫(yī)治而死悲劇。在城鄉(xiāng)沖突下,在抗爭突圍中他徹底失敗,默默無聞的毀滅??梢哉f他的悲傷是城鄉(xiāng)矛盾交織下抗爭無望的悲傷。
其次,自卑與自尊對立下的個人悲傷。自卑是個體在行動中的一種軟弱、無能、自我感覺比別人低劣的復雜心理狀態(tài)?!拔覀兠總€人都多少有點自卑感,因為我們都希望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能稍微好一些。”而“誰也不可能長期背負自卑感,他會感到一種壓力,需要找到一條出路才行。即便一個人心灰意懶,即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善他的處境,他仍然無法忍受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擺脫這種感覺”。所以個體要超越自卑,表現(xiàn)出自尊的一面??v觀涂自強一生,他是自尊的但又想保持一份尊嚴。換句話說,面對城市時,他打骨子里是自卑的,但也是敢于超越自卑的。
涂自強自小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落后、貧困的農(nóng)村生活境遇使他產(chǎn)生強烈自卑情結。進入城市后,鄉(xiāng)下人的苦痛、自卑在心底里愈加強烈。自卑情結成為他工作的動力,確立攻讀學位的燈塔。通過他的心理分析可窺見他內(nèi)心深處自卑與自尊的斗爭。因此,他的悲傷是自卑與自尊博弈下,最終抗爭無望的悲傷。
最后,愛情有無對立下的個人悲傷。愛情是文學作品的重要主題,也是個體存在的基本需求。馬斯洛提出“愛與歸屬感”是人五大需求之一,而愛情在個體需求,特別青年需求中尤為重要。但涂自強生命里顯然是沒有愛情的。“可憐的涂自強,那個感情很好的女同學采藥高考落榜了,分別時只是給涂自強留下一首詩,涂自強甚至都沒來得及感傷就步行趕路去武漢了”,這是他第一次沒來及愛的悲劇。大學時,喜歡中文系女生,但生活窘迫,只能看著女生跨進富人的轎車,他第二次愛情幻想也破滅了。工作期間,他喜歡細眉女孩,但是在女孩的鄙視下,他還沒有來得及追求便死去。因此,他至死也沒有嘗到愛情果實,也沒滿足對愛的需求。相反,有條件和背景的卻收獲了幸福的愛情。三年級時,首先同學們都有了女友,在外租了房,過起屬于自己的小日子。還有和他一樣來自農(nóng)村,條件比他好得多的馬同學靠自己的幽默與相貌征服美國妞,找了一個有背景的老婆。對之下他的一生是最孤獨的、最荒涼的、最無奈、最悲劇的一生;是在他和同學愛情有無對立下彰顯生存境遇極端無奈的一生。
涂自強的悲傷是城與鄉(xiāng)、自尊與自卑、愛情有無糾葛下的悲傷。他的悲傷觸目驚心,令人感同身受。因此細究其原因顯得尤為必要。具體而言,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作者命運觀念使然。“命運”是文學表現(xiàn)的主題,作品對命運的展示,表達作家對命運的理解,對現(xiàn)實的藝術闡釋。方方作品也滲透著命運觀念,表現(xiàn)出對命運的無力感。從《風景》到《無處逃遁》等作品中一直延續(xù)著命運觀念。而《涂自強的個人悲傷》的命運觀念更加濃厚。小說中用“命”、“命運”之詞表現(xiàn)涂自強及家人對生活的無奈感達20次以上。采藥給涂自強的小詩奠定命運悲劇基調(diào);他夢到一步步走向不知道的未來則是命運悲劇預言;姐姐消失、兄長死亡、父親受氣死亡等是命運悲劇的直觀體現(xiàn)。如馬同學說:“這就是命運。你的命運!你是犟不過它的?!币虼?,藝術方面看,他的“悲傷”是方方命運美學觀念使然,也是作者對作品的藝術處理。
第二,階層固化下的不公平所致?!半A層”是社會學概念,任何社會都存在階層,社會階層是一個流動形態(tài)。而“階層固化”通常是指“由于經(jīng)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現(xiàn)象。位于上層的利益既得者在權力和財產(chǎn)權上占據(jù)著壟斷地位,他們千方百計地讓自己的后代承襲著權力和財富”。相反,貧困者世代貧窮,讀書改變命運的途徑被迫終結,看不到希望?!拔淖?nèi)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隨著社會發(fā)展,“階層固化”問題引起作家關注,涂自強正是作家關照社會不平等問題的產(chǎn)物。首先,不平等表現(xiàn)在受教育水平上。他來自農(nóng)村,相比大城市孩子,他接受最差的教育資源,等到考研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學的英語是錯誤的。直接使他不能上一流大學,只能到二流理科大學。其次,就業(yè)生活上,他過著“蟻族”生活。而其他有錢、有背景的同學不用任何努力便進入銀行、出國混學位??梢哉f,他的悲傷不是懈怠、退縮造成的,而是由“階層固化”下的不公平直接導致的。
方方曾經(jīng)說“我是一個很悲觀的人,我寫小說其實是悲觀主義的”。的確,她一直對命運十分青睞,她筆下人物表達她對命運和現(xiàn)實的理解。因此,涂自強的悲傷可以說方方命運美學觀念使然,是方方用命運觀念對現(xiàn)實生活的藝術化處理。同時,階層固化下的不公平是導致悲傷的大毒瘤。
王雪瑛《也談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兼與翟業(yè)軍商榷》一文寫道:“《涂自強的個人悲傷》是方方對現(xiàn)實勇敢冷靜的深入,誠懇有力的提問”。確實,方方用此作品對現(xiàn)實做拷問,以引起人們思考。在今天作家中,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問題小說”是五四時期產(chǎn)生的一種小說類型。初期“問題小說”反映與現(xiàn)實息息相關的家庭、愛情、勞工等社會問題。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趙樹理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反映“工作中的方針問題、政策問題、方法問題、作風問題等”小說。新時期以來,“傷痕文學”、“改革文學”、“新寫實小說”等反映社會問題有增無減。實際上,“翻開人類文學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任何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反響的文學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地提出一些社會問題。寬泛地說,凡是思想性和社會針對性強的小說,均可納人‘問題小說’”。如此說來,《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不能不算作一部反映當下青年社會際遇的“問題小說”。作者借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一是提出公平問題;其次是農(nóng)村青年出路問題;最后是時代悲傷問題。方方曾說過“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才會讓涂自強這樣的年輕人處處不順,事事艱難呢?在一個沒有公平的時代,他的悲傷注定不只是個人悲傷。也正是方方對公平的拷問,探討“涂自強們”出路問題。同時,涂自強一生是抗爭,最終何以拗不過命運?!巴浅錾碛谪毢思业母呒恿趾屯孔詮?,都想通過努力改變自身處境,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但境遇大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生活的時代不同”。方方談小說創(chuàng)作時說“我們有幸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對個人奮斗給予充分肯定的時代里成長。在那樣的社會土壤里,我們眼里沒有官宦,概念中也沒有富二代,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本事”。顯然今天的際遇已經(jīng)不是八十年代,如此說來,涂自強的個人悲傷顯然不是個人的,而是時代的悲傷。
“提出問題,引起療救”中提出問題只是前提,而目的是“引起療救”作用。魯迅用小說的形式反映國民性問題,并以此引起療救作用便是最佳之例。方方此篇小說雖有瑕疵,達不到魯迅小說的高度,但作者以冷靜客觀的現(xiàn)實主義筆法寫出涂自強的悲傷,并借此“提出問題,引起療救”作用。涂自強作為今天“涂自強們”的典型,他與命運的抗爭,與自己較量中走向死亡。他已然離去,但他的悲傷還縈繞在我們心中。不禁要問,“涂自強們”命運如何?出路何在?只是他的個人悲傷么?這是方方留給我們思考的問題,也使我們警醒。而作品產(chǎn)生廣泛共鳴或許是“引起療救”的一個小小證明。
方方是一直以來就是一位關注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作家,在《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中,方方以關注底層的姿態(tài)創(chuàng)造城與鄉(xiāng)、自卑與自強、愛情有無對立下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勘探底層“涂自強們”的困境。并以“問題小說”的形式“提出問題”,以期達到“引起療救”的效果,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1]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孟湄,譯.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144~145.
[2]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顧天天,譯.重慶 :重慶出版社,2011:33.
[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顧天天,譯.重慶 :重慶出版社,2011:33.
[4]孟繁華.從高加林到涂自強[N].光明日報,2013-09-03(07).
[5]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6]張養(yǎng)珍.構建和諧社會目標下的我國“階層固化”的研究[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1):108~109.
[7]方方,王堯.有愛無愛都刻骨銘心[J].當代作家評論,2003(4):34.
[8]王雪瑛.也談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兼與翟業(yè)軍商榷[J].文學報,2014(19):1.
[9]王慶生,王又平.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60.
[10]周筱華.問題小說派初探[J].淮北煤師院學報,1996(2):79.
[11]劉好梅,張翠華.奮斗相同 境遇不同——高加林、涂自強比較[J].當代作家評論,2014(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