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岳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方向都越來越明確。在這種情況下,各普通高中也逐漸認識到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成長健康成才的意義所在。本文從校園文化的內涵解讀出發(fā),首先對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就當前校園文化建設中突出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并就其改善對策展開了詳細論述與探討。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融合策略
一、“校園文化”內涵的解讀
所謂“校園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的文化氛圍里,師生依據學校的特殊條件,在從事課內外的各項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的規(guī)章制度、組織活動和物質形態(tài)。它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層面。”“物質文化主要指校園建筑、文化設施、校園綠化和美化等物質形態(tài),是校園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觀的表現形式。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領導體制,是精神文化的外殼。觀念文化主要包括思想意識、文化價值觀念、生活觀念和行為方式。觀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內核文化。由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共同組成的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是學校個性風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二、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從學校育人的功能來看,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學校學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們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1)教育的導向功能。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堅持以德育為首,教學為中心,育人為根本。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精神文明建設為載體,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學校校園可依托多種文化活動開展有目的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為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們追求真、善、美,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
(2)滲透和熏陶功能。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為是在一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健康向上的校風和學風,是一種無形而巨大的力量,給學生以潛移默化影響,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都受到感染和熏陶,不僅可以凝聚人心,而且可以提升學生素質,形成理想的人格。
(3)約束和規(guī)范功能。校園文化集聚著學校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及制度文化,約束和規(guī)范著師生的思想和行為。通過物質載體和文化活動所營造出來的環(huán)境氛圍及其對人的心理所產生的輻射作用,使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強烈地感受到應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怎樣去做,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和習慣,為思想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條件。
(4)傳承、融合、創(chuàng)新文化的功能。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在于對文化的傳承。正是這種傳承、研究、融合和創(chuàng)新,使校園文化既吸收了社會主流文化的精髓,又直接為社會創(chuàng)造和更新了文化的內容,成為了推動社會文化前進和發(fā)展的重要“內核”和杠桿,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甚至決定著社會文化發(fā)展的水平,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校園文化建設在我國的興起與發(fā)展時間還較短,因而也存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
(1)重學科教育,輕人文培養(yǎng)。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許多人認為學科教育質量和學生升學成績是辦學水平的唯一標志,其他工作必須依附于此。其實不然,學校的課堂教學,不單純是學科理論和專業(yè)實踐活動,也是文化意義上的活動,因而必須體現“文化的教養(yǎng)與熏陶”。
(2)重規(guī)章制度管理,輕文化熏陶。
一些學校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特別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設時,片面地強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約束,而不注重營造文化氛圍去誘導學生,沒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層面來建設。建立規(guī)范有序的管理機制,是維系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搞好校園文化建設進而實現其最終目標的必要保障。但是要辯證地對待二者之間的關系。文化是思想引導,制度重在紀律約束,把制度管理和約束提高到文化層面來建設才是問題的關鍵。
(3)傾向功利化,忽視人本情懷。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辦學理念、個性風格、人文精神的綜合體現,沒有“以人為本”的根本原則,就難以形成群體的價值觀念,就不會有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產生。事實上,有的學校沒有長遠規(guī)劃,出現了功利化、短期化的傾向,片面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盲目模仿和復制其他院校,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使得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內涵,更談不上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積淀。
四、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融合策略
(1)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一定指引作用,對普通高中學生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影響。因而,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把握正確的價值方向,發(fā)揮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認知與導向作用,從而使校園文化在建設過程中充分地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時必須堅定地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將我國傳統(tǒng)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貫穿到活動當中,從而使廣大的青少年在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精神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
(2)豐富校園文化的載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吸引力強的校園文化活動能使師生員工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能使學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一要以動態(tài)的校園文化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要以靜態(tài)的校園文化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校園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將校訓、校歌、?;?、校史物化于樓宇、雕塑、綠化、書畫等校園景觀之中,激勵學生繼承和弘揚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三要以網絡等新的校園文化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好融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于一體的校園網站,牢牢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主動權,使網絡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3)從思想政治教育出發(fā)加強校園文化育人的功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開展校園文化建設,為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指明了前進方向。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此基礎上充分整合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積極樹立文化育人的全員自覺意識。學校要根據社會發(fā)展對教育事業(yè)的新要求,樹立先進的辦學理念,努力將辦學理念轉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追求和目標,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管理、服務工作中,從而形成一種制度文化,成為一種習慣和行為自覺。同時要把文化建設同學校的各項工作結合起來,統(tǒng)籌考慮,科學安排,突出文化育人功能。
總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校園文化的作用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實現的。作為隱性的課程,使其緊緊圍繞學?!坝私虝边@一根本任務,把握校園文化主旋律,使廣大學生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yǎng)目標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陳秉公.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04,609.
[2]王小拉.繁榮高校校園文化與建設和諧校園[J].中國青年研究,2008(02).
[3]李可.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市場,201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