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建軍
《鄭人買履》選自《古代寓言二則》,是初中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這對教師來說當然簡單,就好比初中的數學教師在教1+1=2。然而,對于從未接觸過文言文的初一新生來說,無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難在哪里?文言文里有許多語法知識需要學生來掌握,如,一詞多義、實詞虛詞的用法、特殊句式等。以前教師采取的方法總是課堂灌輸,死記硬背,總覺得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又有著自身獨到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重視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并從有效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語言的魅力。因此,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重視方法指導。
一、堅持以朗讀為主,重朗讀指導,在讀中感悟
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是理解全文的一個重要前提。初一的文言文更應遵循多“讀”的教學原則,以讀為本,讓學生以讀帶悟,以讀帶背。上課之前,可以先和學生一起討論什么是寓言,介紹《鄭人買履》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讓學生先從一個大的整體上來接觸文言文。然后,通過交流預習感受,探討總結文言文讀準、讀通、讀懂、背誦的四步學法,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原文、探究寓意和背誦積累。教師標準的范讀,能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指導時應該重視字音、停頓、節(jié)奏及語氣的具體體現,讓學生從模仿中形成自己的能力。接下來,讓學生借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理解句子的意思,并以不同方式的朗讀展開比賽,在反復朗讀中進一步感悟句義,不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去翻譯,只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大體意思即可。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大膽質疑、釋疑,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如,《鄭人買履》中的“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讀“dù”而應讀“duó”,而“寧信度”一句中的“度”應讀“dù”。因此,在初讀文言文時,應該讓學生先仔細聽教師范讀,在課文上標記易讀錯的字,接著自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為止。這樣,就能引導學生解決讀通、讀順文言文的問題。
二、掌握規(guī)律,學會歸類,觸類旁通
細讀課文時,學生對文章內容也是存在一些困難的。蘇教版的《鄭人買履》文言文,有比較清晰仔細的注釋,教師要做的就是對一些比較特別的疑難字詞提供注釋,幫助學生理解文意。鼓勵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前提下,聯(lián)系上下文,去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內容,說清楚,以達到讀懂文言故事的目的。
之所以說學文言文難,是因為文章里經常會出現實詞虛詞的一詞多義、古今詞義異同等。教師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鄭人買履》中的“度”前后意思不同,一個解釋為“量好的尺碼”,另一個解釋為“量長短”,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再如,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在《鄭人買履》這則寓言小故事中出現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歸取之”,“何不試之以足”。這幾個“之”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有動詞“到、去”的意思,有名詞“尺碼、腳”的意思,情況比較復雜。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找出所有帶“之”的句子,然后弄清楚分別是什么意思,最后通過分類匯總,在全班進行交流,得出“之”有兩種用法:1.代詞,代表某種事物;2.動詞,到、去。同時,還應該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綜合比較,觸類旁通才能達到掌握規(guī)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三、生活化語文走進課堂,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語文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多維地將生活與課文深度對接,使學生能夠真思辨,真品析,真感悟,真獲益,進而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力、感受力、思辨力、品析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力等,真正使學生獲得情感、精神、境界、人格和品格等的升華與提升。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在課內,得益于課外。
1.練習講故事,通過講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針對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征,把教學和講故事結合起來,對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鄭人死板、頑固的性格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引申到生活中去,領悟其中包蘊的道理。讓學生多發(fā)現生活中類似的人或事情,并引以為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