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姣
(中國地質(zhì)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拉威爾《圖畫展覽會-杜伊勒里宮花園》配器分析
陳柳姣
(中國地質(zhì)大學,湖北 武漢 430000)
《圖畫展覽會》是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于1874年根據(jù)亡友畫家哈爾特曼的遺作展覽會而創(chuàng)作的一部杰出的鋼琴組曲。這部作品不但是眾多鋼琴家們的舞臺保留曲目,也引起很多作曲家對于管弦樂形式改編的興趣。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法國作曲家拉威爾1922年配器的管弦樂版?!抖乓晾绽飳m花園》是這部作品的第三首,本文試圖從配器的角度出發(fā),對音色、力度、織體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求對配器的學習者提供技術參考。
圖畫展覽會;拉威爾;杜伊勒里宮花園;配器
1874年春,為紀念1873年去世的俄羅斯藝術家與建筑家V·哈特曼(Vietor Hartman,1842-1873),人們在圣彼得堡展覽了他的遺作。作為哈特曼的摯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參加了亡友的這次畫展,并創(chuàng)作了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而拉威爾1922年的管弦樂版被認為是最為著名的配器版本,他十分重視旋律的作用,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管弦樂配器的方法,充分發(fā)揮每件樂器的表現(xiàn)性能,形成異常精美與華麗多彩的效果。
這首作品僅30小節(jié),采用的是非方整性的單三段曲式結(jié)構,每一樂句的長度都是不相同的,但在聽覺上并沒有不平衡的感覺。全曲的曲式結(jié)構及主奏音色如下:
樂段A B A樂句a(2+2)a1(2+4)a3 b(2+2)b1(2+5+2)a(2+2)小節(jié)數(shù)1 5 11 14 18 27樂器組(主奏音色)木管樂器組(雙簧管)弓弦樂器組(小提琴)木管樂器組(雙簧管)
從上表不難看出拉威爾對于整體音色布局的能力,呈示A段主要音色為木管組,弦樂組退居為和聲支撐的作用;B段前面一部分是弦樂組為主,后一部分木管與弦樂異質(zhì)混合音色,值得注意的是,第18、19小節(jié)由長笛高八度重疊第一小提琴的旋律,但即使是這樣,也不能改變弦樂為主的性質(zhì);再現(xiàn)A段回到木管組。全曲主要旋律的任務幾乎全部由木管樂器組擔任,代替了原來擅長表述旋律的弦樂組的基礎性地位,而主奏音色雙簧管起了至關重要的預示結(jié)構的作用。例如表格中的1、5、11、27小節(jié),都是由第一雙簧管演奏的主題動機。拉威爾在這里用固定音色來演奏主題,對預示段落,甚至是段落的分句都有重要作用。如果按這樣說的話,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第25小節(jié)雖然出現(xiàn)了主題動機的音型,但是并不是再現(xiàn)的原因:第一,25小節(jié)雖然出現(xiàn)了動機音型,但是馬上變化了;第二,25小節(jié)的主奏音色是長笛和弦樂,這明顯還沒有脫離中間段的音色板塊,在27小節(jié)才正式出現(xiàn)雙簧管演奏的主題。這樣的話,雙簧管也具備了預示再現(xiàn)的功能。所以,暫且把25、26小節(jié)看作是假再現(xiàn)。因此,從宏觀上來看,配器的整體布局具有三部性特點,十分具有邏輯性。
為鋼琴作品配器時,將原作的音樂形象準確、生動地塑造出來是首要任務。而音樂形象的塑造是綜合因素的體現(xiàn),準確的音色選擇是正確地塑造音樂形象的決定因素之一。這首作品的副標題為“孩子們在游戲后的爭吵”,在樂曲開頭的幾小節(jié)就可以聽到孩子們?nèi)涡哉{(diào)皮的吵架聲和他們固執(zhí)的叫喊聲。拉威爾選用木管樂器調(diào)皮地上下飛馳來描寫孩子們爭吵的樣子,那小提琴相對融合的的音響不妨就看作是旁人的勸說吧。
在拉威爾的配器中,還有一些細小的處理尤其值得注意。比如第10小節(jié),雙簧管在后兩拍撤出,想必有兩層意思:第一,這里的力度要突然減弱,而硬音質(zhì)的雙簧管音色過于突出;第二,為下一小節(jié)演奏主題做準備,這樣可以使得雙簧管音色再次出現(xiàn)時具有新鮮感。再比如第27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全曲唯一一聲三角鐵,不僅增添了音樂的色彩,而且也預示著再現(xiàn)的開始。
每件樂器都具有自然力度屬性,也就是說,即使是相同的樂器,它的高、中、低音區(qū)的音色和力度都是有差別的。比如:長笛的低音區(qū)想要強奏幾乎是不可能的,雙簧管的低音區(qū)想要弱奏也是十分困難的。在樂曲第1小節(jié),力度為P,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均處于自身最柔美、最溫和可控的音區(qū)。第10小節(jié)是A段的高潮,前面的主題材料不斷分裂,積聚力量到了A段最高音e3,力度與緊張度的頂點。這一瞬間有六只木管樂器同時演奏e3(雙簧管、單簧管在這一音區(qū)音響是十分響亮并且極具緊張度的)并且還有第二小提琴力度很強的撥奏。所以盡管不是樂隊全奏,我們也可以感受到ff的力量。
這里尤其明確指出的是第23、24小節(jié)。這兩小節(jié)除了長笛和第一小提琴聲部將下行旋律提高三度外,所有聲部配置都是一模一樣的。但是力度上卻有f到ff一級的力度差,這就需要演奏者們?nèi)藶榭刂蒲葑嗔Χ攘恕?/p>
樂曲的第1-9小節(jié),拉威爾做了個很完美的漸強。如下表所示:
小節(jié)數(shù)1 2 3 4 5 6 7 8 9演奏音色木管組木管組木管組木管組木管組木管組木管組木管組木管組
演奏音色圓號圓號豎琴豎琴第二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中提琴中提琴中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大提琴
木管樂器為主奏音色,第5小節(jié)加入中提琴撥奏,第7小節(jié)加入第二小提琴撥奏,第8小節(jié)加入大提琴、圓號和豎琴。樂器從無到有,一層層疊加呈傘狀配合漸強。相反,第24到25小節(jié)的大幅度減弱又是如何做到的?相比較24小節(jié),25小節(jié)撤出了雙簧管、大管和豎琴。留下了相對柔和的軟音質(zhì)樂器長笛、單簧管和圓號,并且音區(qū)降低,都處于自身很好的音區(qū)。
這首作品為主調(diào)織體,核心織體為樂曲的第1、2小節(jié)。如果按音樂材料分配,1-9小節(jié)可以看作是兩小節(jié)為一個單位,后面由于音樂的發(fā)展,分裂成一小節(jié)一個單位,也就是2+2+2+1+1+1的結(jié)構。最開始,由第一雙簧管獨奏,兩只單簧管和兩只大管以交置法構成伴奏聲部,形成基本音響。第2小節(jié)加入一只長笛同度重復雙簧管,豐富了音色。第4小節(jié),盡管鋼琴原譜和第二小節(jié)相同,但在配器時長笛提高一個八度重復雙簧管,增加了音樂的明亮度與層次感。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雙簧管是連音,而長笛是跳音奏法,追求一種流暢但又具有顆粒感的音響效果。第5、7小節(jié)增加了一只雙簧管,減少一只單簧管,并加入了弦樂的撥奏。使得音響有了進一步發(fā)展,也使和聲聲部賦予了旋律的因素。第8、9小節(jié)配合漸強,木管樂器做了進一步發(fā)展,靈活使用混合音色并加入豎琴和兩只圓號填充和聲內(nèi)聲部。在穆索爾斯基的原作中,音樂的織體沒有太多變化,但拉威爾的配器卻使得音響有了循序漸進的層次感。
拉威爾不愧是公認的管弦樂配器大師,他以他精湛純熟的配器技巧和詮釋功力,讓我們“聽”到了一幅具有立體層次感的圖畫。無論是從細節(jié)的音色處理和織體編排,還是到整體的布局效果,這些都是我們值得去探討和借鑒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