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月
摘要:本文對折衷主義的概念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并分析了中庸思想和折衷主義的區(qū)別,在此基礎上辯證的分析了中庸思想,希望以此能夠加快學生對中庸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推動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關鍵詞:辯證法;折衷主義;中庸思想
一、引言
長期以來,在我國學者中存在著這樣的一種思考:中庸思想到底屬于辯證法還是折衷主義呢?其中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庸思想是辯證法,其能夠使事物達到一切盡善盡美的程度。另一部分人認為,中庸思想是折衷主義,其主要是和矛盾調(diào)和論相一致的。對這一問題,我國學者基本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定論。筆者對中庸思想進行辯證的分析,有助于人們對中庸思想進行了解和深化,從而加快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
二、折衷主義的涵義
折衷主義,在很多地方也稱為折中主義,但是這兩者又有很多的不同之處。在我國古代,衷和中這兩個字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在這里,我們所要講的是有關哲學上的問題,因此,需要有效的將折衷主義和折中主義區(qū)分開來。折中主義,是一個褒義詞,主要是指人們能夠?qū)σ恍┦欠乔弊龀稣_有效的判斷,在這里,“折”是指判別和決斷的意思,而“中”則是正確的標準。通過對我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書籍進行分析,我們能夠總結(jié)出“折中”的涵義。折中所承認的事物中主要是指事物的過分和不及這兩個部分,力求對事物進行調(diào)節(jié),從而使事物達到中正的標準。而折衷主義則是指,沒有獨立的觀點和見解,只是將一些思潮和想法機械性的拼湊在一起所形成的哲學的觀點。一般我們看來,折衷主義是對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進行片面的看待,而不是從具體的發(fā)展中所得到的全面辯證的分析。僅僅通過機械的拼湊概念,最終將會使所指代的對象不明確,從而使概念變得模棱兩可,不利于相關概念的掌握。總的來說,人為的抹煞對立面之間的差異性,無原則的將概念相結(jié)合起來,這被稱作是折衷主義,而在肯定差異性的前提下,將矛盾的對立面相結(jié)合起來進行考慮,從而促使矛盾向著一個和諧的方向發(fā)展的,則被稱作是辯證法。
三、中庸思想與折衷主義的區(qū)別
中庸思想主要強調(diào)的是二者關系的同一和協(xié)調(diào),但是這個過程是非常的具有原則性的,它不是那種沒有原則性,而隨意進行的調(diào)和。一般情況下,在人際關系的處理方面,孔子認為在折衷主義中所強調(diào)的“鄉(xiāng)愿”,它嚴重的危害到了中庸這一道德。孟子也表示,對于那些不講原則,一貫的強調(diào)調(diào)和的這樣的一種做法,他也是極其反對的,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樣的一種觀點。從某些程度上來看,在這里,他主要提倡的是那種富有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一種講求原則的“君子”的這樣的一種人格。此外,中庸思想還體現(xiàn)在“禮義制中”這一思想當中??梢哉f,嚴格的遵守“禮義”,這也是對于中庸道德的一種詮釋和表達,同時也是檢驗的客觀標準。中庸思想主要是指,在事物的整個發(fā)展過程中,一般都會有一個特定的目標。如果沒有達到,則被稱作不及,如果超過這一標準,我們就稱其過。可以說,中庸思想它是有其特定的標準的。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禮義制中”包含著一些落后的成分,但是不能簡單的認為它就是無任何的原則性的。從“禮義標準”來看,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標準,才能夠有效的將中庸和折衷主義相區(qū)分開來。
四、關于中庸思想的辯證分析
中庸思想具有兩重性,從正的方面來看,中庸思想一般情況下是堅持一定的原則和標準的,它在某些程度上能夠揭示事物之間的辯證的關系,例如,事物之間的質(zhì)和量關系。辯證關系又可以稱作是樸素的辯證法。而這種思想來源于我國的古代社會,它主要是人們自發(fā)形成的,構(gòu)成了人類思維辯證發(fā)展的一個基本的階段。之所以稱其為辯證法,主要是因為在當時,人們已經(jīng)看到了世界是一個整體,一切的事物都在發(fā)生著改變。對于一個事物來說,它有兩個相對立的面,而這是可以相互進行轉(zhuǎn)化的。在事物的數(shù)量達到一定的階段之后,它就會發(fā)生質(zhì)變等等,這些在中庸思想中已經(jīng)有了很多的體現(xiàn)。而從反的方面來看,中庸思想又具有形而上學的傾向。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永遠沒有不被打破的度。這就使得中庸思想帶有很多的保守的思想,它雖然也承認事物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卻使得整個斗爭都在一定限定的范圍內(nèi)發(fā)展,這樣,可以看出中庸思想中所存在的不徹底性。這是需要大家充分的進行認識和把握的,值得人們進行思考和分析。
五、結(jié)語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盡管“中”可能會被理解成其自身的一個對立面-折衷主義,但是從它的本身來看,它并不是折衷主義,在它的內(nèi)涵中包含著樸素辯證法的思想。新時期,相關學者要對這一思想進行辯證的分析,并從日常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應用,這樣,有助于處理日常的問題,為人們的生活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林可濟. 孔子中庸思想的兩重性和毛澤東對它的評論[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03):9-14.
[2]許東波,馬賓濤,董永亮. 毛澤東對孔子中庸思想的評價及啟示——以1936—1940年毛澤東相關思想為例[J]. 學理論,2010,(12):55-57.
[3]柳倩月. 中庸、折衷主義與價值判斷[J]. 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2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