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翠菊
摘要:國學教育對于整個民族的文化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與關注。當前我國的小學語文國學教育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從教學的視角出發(fā)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提高教師國學修養(yǎng)、編排國學教材、平衡基礎教育與國學教育等積極有效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國學教育;問題;對策研究
國學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和萌芽的起點。在我國,國學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人文價值綻放在我國的文化叢林之中,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實施小學語文的國學教育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需要,是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更是振興中國民族精神的需要。
一、國學的概念及其教育意義
(一).國學的概念
國學的全稱應該是中國傳統(tǒng)學問,關于國學的概念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統(tǒng)一的界定。一般認為,國學是中國傳統(tǒng)學術文化的總和,是中國傳統(tǒng)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總和,其子集應該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國傳統(tǒng)工藝、中國傳統(tǒng)廚藝等等。
(二)教育意義
國學代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的精髓,它所包含的經(jīng)史子集和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都是中國文明的源流所在,對于當代小學生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第一,國學教育豐富了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第二,國學教育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提高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第三,國學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培養(yǎng)層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小學語文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對于國學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國學教育應該從小抓起,才能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對于目前我國的小學來說,明確提出實施語文國學教育的很少,大多數(shù)的學校對于國學教育的重視度都很低。受目前教育的功利性的影響,學校關注的重點都是學生的分數(shù)以及升學率等問題,根本就沒有關注國學教育的意識。由于學校對于國學教育的不重視,學校在教師隊伍建設、教材的選取以及其他教育資源方面都沒有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資源和條件。
(二)教師缺乏相應的國學素養(yǎng)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國學素質(zh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學生接受國學教育的水平。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師隊伍中,許多教師都是剛走出大學校門的畢業(yè)生,他們都很年輕,多數(shù)都是在網(wǎng)絡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對于國學文化他們本身就缺乏足夠的積累和認識,沒有足夠的國學修養(yǎng)和積淀,更不用提作為教育者將它們傳遞給學生。當前我國的教師隊伍建設中缺乏高素質(zhì)的、深諳國學文化的優(yōu)秀教師,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利于小學生進行國學文化的學習和國學教育的進行。要想提高小學語文國學教育的水平和效率,提高教師隊伍的國學素質(zhì)勢在必行。
(三)教材的編排缺乏系統(tǒng)性
當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國學教材,這給小學語文進行專門的國學教育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目前我國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會有部分關于國學文化的知識,但他們大多是散布在語文課本的各個章節(jié)當中,編排比較散亂,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和層次性,不利于學生接受完整系統(tǒng)的國學教育。對于教師來說,進行國學文化的講解也都是在學習別的課本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補充或完善時才進行的,學生對此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都很低。
三、小學語文國學教學的對策
(一)拓展閱讀古文,了解古代文化
在首次執(zhí)教《伯牙絕弦》一課時,我引導孩子們閱讀了《俞伯牙墳頭摔琴謝知音》,孩子們對伯牙、子期二人情感是有了一定的體會,但對于知音感情深厚“摔琴”這一行為,孩子們總是不能理解,總覺得“摔琴”就是自暴自棄的行為。后來在馬紅芳老師的指導下,再次執(zhí)教此課時,我引導孩子們拓展閱讀了《人琴俱亡》,從文言文中了解“摔琴”乃是對知音最崇高的敬意,所以再回歸課文,孩子們就不難理解伯牙的“摔琴”行為了。其實,關于中國古典文化方面的知識,直接閱讀文言文,追根溯源,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古人行為、古人情懷。
(二)拓展閱讀古文,還原語言文字的韻律美
文言文韻味兒十足,白話文是無法比擬的。如《女媧補天》的文言文“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于淫水”。整齊,且字數(shù)相等的四個相同句式排列在一起,除了給我們語言美感、語言氣勢外,女媧的偉大也隨語言的韻律之美躍然于紙上。又如,“蒼天補,四極正;淫水調(diào),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吟誦起來是多么有節(jié)奏感?。?/p>
再如,學完二年級上冊《酸的和甜的》一文后,拓展閱讀文言文中描寫狐貍看到葡萄那一段“見葡萄滿架,萬紫千紅,累累可愛,垂涎久之”。一個“之”字把狐貍的貪婪之相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望而生怨,怨則生怒,怒則生誹,無所不至。”多么像四四拍的曲子,狐貍吃不到葡萄的心理一覽無余。拓展閱讀文言文,還原了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孩子們會更喜歡閱讀。
(三)拓展閱讀古文,品味故事的原汁原味兒
文言文一翻譯成白話文,文言文中的那種“味兒”,就品味不到了,所以我的學生學完白話文,我都會把相同內(nèi)容的文言文拿來給學生欣賞,因為他們在小學階段就學習文言文,最早的一年級就開設了小文言文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閱讀文言文還是沒什么困難的。如學完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就把同題目同內(nèi)容的文言文拿來進行拓展閱讀,讀著晏子干脆利落的話語“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薄褒R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标套哟罅x凜然,毫無畏懼的高大形象,赫然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但白話文的語言卻因詳細、具體的翻譯,削弱了文言文原有的語言氣勢。
(四)提高教師的國學素養(yǎng)
要想提高國學修養(yǎng),教師首先必須熱愛國學文化,在教學中要充滿熱情,通過自身的激情帶動學生對國學文化學習的熱情;其次,語文教師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的國學文化培養(yǎng),為學生的學習做榜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接受國學文化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例如,《論語》《孟子》《三字經(jīng)》《易經(jīng)》《弟子規(guī)》《禮記》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著作都是國學學習的入門級書單。
總之,繼承和發(fā)揚國學經(jīng)典文化是每位語文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可從各方面將國學經(jīng)典與語文教學相融合,力求為祖國培育出更多品學兼優(yōu)和德才兼?zhèn)涞臈澚褐拧?/p>
參考文獻
[1]徐燕.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教育[J].學周刊,2014(12).
[2]陳巧蕓.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國學元素[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