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月明
(太原工業(yè)學院 心理咨詢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8)
自控力資源的變化對助人意愿的影響
田月明
(太原工業(yè)學院 心理咨詢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8)
該研究采用雙任務實驗范式,探討了自控資源對助人意愿的影響。結果顯示,在觀看視頻的任務中,與非注意控制組的參加者相比,注意控制組的參加者在后續(xù)任務中的助人意愿顯著降低;完成觀看視頻任務之后飲用一杯含葡萄糖的飲料,則使兩組參加者在后續(xù)任務中的助人意愿不存在顯著差異;葡萄糖的攝入對沒有發(fā)生“自我耗竭”的個體提高效果不顯著。由此可以推測,自控力資源的變化會影響個體助人意愿的程度。
自控力;助人意愿;自我耗竭
自控力是指人們克服當下誘惑,以追求長期目標的能力[1]。然而有研究結果指出,自控力資源有限,且所有自控任務均消耗同種自控資源,這就導致自控資源在使用中的缺陷——前一項自控任務會影響隨后自控任務中個體的表現水平[2]。在日常生活中,助人行為被定義為一種親社會行為[3]。面臨助人情景時,個體往往需要在利人還是利己的沖突中做選擇,多數情況下也伴有抵制誘惑或克服困難的體驗[4]。可見,助人這一行為同樣受到自控力的調節(jié)。由此可推斷,當前一項任務需要個體發(fā)揮自控時,其后的自控表現將會受到影響。為驗證這一假設,本研究將基于自控力的資源有限理論,采用雙任務實驗范式對自控力資源消耗與助人意愿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
Kanfer & Karoly提出,自控力是指個體為了理想的長遠目標,而能夠抵御眼前快樂的誘惑,或者承受眼前的痛苦、不愉快的主觀體驗的能力。同時,自控的實現需要個體干擾其自動反應的傾向,要克制自發(fā)的沖動、想法或行為,以此來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5]。
張葉云認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為主體,根據情境需要和主體意圖來制定某種標準或規(guī)范,并以此為評估依據,對行為做出執(zhí)行或停止、放棄或堅持指令[6]。林紓宇和張靈聰提出,自我控制是以自我作為主體,將自己的身心行為以及外在環(huán)境和事物作為對象,按自己的意愿對其進行監(jiān)控、調整及適應的過程[7]。于斌、樂國安和劉惠軍認為,自我控制是人們克服習慣化、自動化的沖動反應,有意識地掌控自我行為方向的能力[8]。
雖然不同學者對自控力的定義側重點不盡一致,但總結起來都包含了兩個必要的元素:一是個體當下面對情景的自發(fā)反應;二是與自發(fā)反應相沖突的目標反應??梢哉f,自控力是個體對這兩個反應的調節(jié)與管理的能力,不僅包括克制行為(自發(fā)反應),同樣包括做出行為(目標反應)。通過對這兩種反應的調節(jié),個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對生活的控制。
自控力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許多個人和社會問題的發(fā)生都與自控力不足相關,例如人際暴力、自我阻礙行為、物質濫用、不良健康狀況、學習成績不良、肥胖等[9]。相反,有效的自控則會促使個體發(fā)展出有道德感與約束力,更能克制自私行為,在群體生活中發(fā)揮更好的作用,促使集體利益最大化[10]。
多數文化都強調幫助他人,反對自私自利。從這個角度看,個體具有助人的親社會動機。但是,助人行為也常常需要個體消耗自己的時間、精力或金錢甚至生命等可能對自己生存有利的東西,來幫助他人[11-12]。因此,個體又具有不助人的自利動機。在這兩種動機的作用下,人們在面臨需要救助他人的情景時,往往需要壓抑自利動機,才能表現出助人的親社會行為。另外,利他和自利動機的作用結果首先體現在助人意愿的強度上。助人意愿是助人行為發(fā)生的前提,只有在助人意愿達到足夠的水平,個體才可能將助人意愿轉換為實際的助人行為。自利動機受到抑制,而利他動機更大,個體形成的助人意愿水平較高,做出助人行為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個體的助人意愿水平較低,則其做出助人行為的可能性也會隨之降低??梢?,這兩種動機由于受到抑制而出現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直接影響了助人意愿的水平和程度,由此可以推測,自控力在助人行為的發(fā)生上起到重要的作用[13]。
有學者認為,自控力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它的施用是以能量消耗、資源耗竭為代價的[14]。主張這一觀點的理論被稱為自控力資源有限理論,它主要包括三個觀點。第一,自控力資源有限,凡是自控行為均需要使用自控力資源。自控力的使用類似于肌肉,在短期內反復使用肌肉會變得無力,而一段時間的休息則又會使其恢復力量[15]。第二,所有自控行為均使用同一種自控資源,即便前后兩項任務性質各異(例如情緒調節(jié)、沖動控制、判斷決策等等),也都消耗同樣的自控資源[16]。第三,自控力資源限制自控行為,自控資源越豐富,自控行為越有可能成功,反之則難以實現自控。由于自控資源有限,且一旦使用就會產生短期內的耗竭,因此如果某項任務占用了自控資源,那么在隨后的自控任務中,參加者就會因缺乏自控資源而產生自控失敗的情況[15][17-18]。而這種受前期自控任務影響,自控資源減少的狀態(tài)被稱為“自我耗竭”[17]。
不少研究指出,自我耗竭現象與較低的葡萄糖水平息息相關。比如,通過對大腦代謝的營養(yǎng)物質——葡萄糖的監(jiān)測發(fā)現,需要使用自控力的任務會迅速降低參加者體內的葡萄糖水平;與此同時,血糖濃度的降低又可以大致預測出參加者在接下來的自控任務中的表現[19]。還有研究發(fā)現,提高自我耗竭個體體內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提高他們的自控能力[20-21]。應當注意的是,這種葡萄糖提高自控力的效應只出現在那些自控資源不足的個體身上,對于自控資源充足的個體,額外補充的葡萄糖并不能使其自控能力再提升[22]。
綜合以上論述,我們提出如下研究假設:假設一,“自我耗竭”將降低個體在耗竭之后的助人意愿;假設二,葡萄糖的攝入可以顯著提高發(fā)生了“自我耗竭”個體的助人意愿;假設三,葡萄糖的攝入對沒有發(fā)生“自我耗竭”的個體提高效果不顯著。
參加者:參加實驗的大學生有61人,篩選出不符合實驗要求者21人,最終參加實驗人數為40人(男24人,女16人)。年齡Mean = 19.41歲,SD = 0.87。
實施時間:2015年5月中旬至下旬。實驗于周一至周四下午3時45分開始,持續(xù)時間大約為50分鐘。
實驗程序:首先,實驗正式開始之前,參加者對自己當前的饑餓感做出評價。評價標準選項包括“非常饑餓(1分)”“比較饑餓(2分)”“不餓也不飽(3分)”“比較飽(4分)”“非常飽(5分)”,參加者根據主觀感受選擇一個符合自我實際情況的選項。將選擇“不餓也不飽”以外的參加者篩選出,不進入之后的實驗處理。
其次,剩余的參加者被隨機分為人數相同的兩組,一組為注意控制組,另一組為非注意控制組。兩組參加者分別觀看一段內容完全相同的7分鐘無聲視頻,視頻內容是一名女性在講話。視頻播放過程中,每隔60秒,在屏幕的右下角會短暫出現一個詞組(例如,頭發(fā)、帽子等),該詞組保持時間為10秒。注意控制組的參加者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女性的面部。如果他們不自禁看了詞組,就需要盡快將注意力再放到女性面部。與之不同,對非注意控制組的參加者則不做上述要求,只需要自然正常地看視頻即可。由于在環(huán)境中出現新異刺激時,人們會自動把注意力放在新異刺激上[23]。因此,這項任務中注意控制組的參加者會自動使用自控力,克制自己看詞匯的沖動,并保持對屏幕中女性面部的注意,其自控力資源將發(fā)生一定程度的耗竭。相比之下,非注意控制組的參加者的自控力資源則耗竭更少。這種操作程序常被運用于自控力的相關研究中[24-25]。
視頻觀看任務結束1分鐘后,全部參加者每人分得一杯飲料。飲料分為葡萄糖飲料和安慰劑飲料兩種,其中葡萄糖飲料里大約含有140卡路里熱量,而安慰劑飲料因為使用食用甜味劑,其卡路里含量為0。本研究的預調查結果表明,兩種飲料在甜味口感上并無明顯差別。同時,參加者并不知道自己喝的是哪種飲料。
參加者飲用飲料后,立即按照指示帶上耳機聽一段音頻。音頻內容是對一位女大學生的采訪錄音,時間持續(xù)5分鐘左右。采訪中這位女大學生自述,她的父母剛剛不幸遭遇車禍身亡,她需要獨自撫養(yǎng)弟弟。她說如果沒有人給她提供經濟援助或幫她照料弟弟,她就只能選擇退學。在聽了這段音頻之后,參加者被要求完成一份簡短的聽后感受的調查問卷。此調查問卷與本次研究目的無關,調查結果未被計入。
最后,參加者被告知實驗到此結束。在參加者準備離開實驗場地之前,實驗的主持人詢問這些實驗參加者是否愿意幫助這位大學生。此時,主持人向這些參加者呈現據稱是由音頻中的女大學生所寫的一封求助信。在信中,這位女大學生希望有人幫她完成一些事情(例如,給弟弟輔導作業(yè)、幫忙換紗窗等)。每個參加者得到一份志愿表,可在上面填寫出自己愿意無償幫助這位女大學生做事的小時數,從0到9小時或更多。參加者填入表中的小時數將作為評價其助人意愿的得分。本研究預調查的卡方檢驗結果指出,男女生在選擇這些任務時不存在性別上的顯著差異。
以助人意愿為結果變量,耗竭水平(注意控制VS非注意控制)、飲料內容(葡萄糖VS安慰劑)為操作變量進行2×2的兩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耗竭水平和飲料種類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F(1, 40)=7.97,p<.05(見圖1)。
圖1 不同耗竭水平和飲料內容對助人時間的影響
飲用安慰劑飲料的參加者,注意控制組和非注意控制組在助人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F(1, 20)=8.09,p<.05。也就是說,前一個任務中自控資源的消耗減少了之后任務中參加者愿意幫助他人的時間,由此可知耗竭效應的確會降低人們的助人意愿。然而,飲用葡萄糖飲料的參加者,注意控制組和非注意控制組在助人意愿上不存在顯著差異,F(1, 20)=2.33,p=.15。由此可知,葡萄糖飲料的攝入相當程度地恢復了前項任務中所耗竭的自控力資源,減輕了對后續(xù)助人意愿的影響。這一結果支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設一。
測試還發(fā)現,通過比較耗竭水平主效應,注意控制和非注意控制兩個不同水平下攝入葡萄糖和安慰劑是否會在助人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注意控制的條件下,飲用了含葡萄糖飲料的參加者與服用安慰劑飲料的參加者在助人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F(1, 20)=21.40,p<.01,前者愿意投入更多時間來幫助他人(見圖2),這一結果支持了本研究的研究假設二。
圖2 不同耗竭水平和注意控制水平對助人時間的影響
而在非注意控制的條件下,參加者則沒有因為飲料種類不同而出現顯著的差異,F(1, 20)=1.27,p=.27,n.s. 。由此可知,葡萄糖的攝入顯著地提高了前項任務中更多耗竭了自控力資源的參加者的助人意愿,而對在前項任務中自控資源消耗較少的參加者則提高效果不顯著,這一結果支持本研究的研究假設三。
根據自控資源有限理論,當完成的任務需要的自控資源超過個體所具有的自控資源時,就會出現耗竭效應。這時,個體的情緒、認知及行為等方面都會被影響。本研究的實驗結果同樣顯示:自控行為將消耗自控資源。具體來說,施加自控會降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這將降低人們的助人意愿。然而通過補充葡萄糖又可以顯著提高發(fā)生了“自我耗竭”個體的助人意愿。已有研究指出,通過睡眠、放松、積極情緒誘導等手段可以使自控資源得到部分程度的恢復[5]。另外,在兩項連續(xù)自控的任務中間插入一段休息時間或者主動放松,將會有助于被試在后面自控任務中的表現,抵消一部分耗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26]。本研究中,對發(fā)生了“自我耗竭”的個體單純補充葡萄糖即可改變其之后的自控行為,由此可知,實際生活中相當數量的自控失敗行為是受到前一個有自控要求的活動的影響,未能對減少了的自控資源及時補充恢復。但是,有研究結果指出,有些參加者在連續(xù)自控任務中仍然表現平穩(wěn),這可能與個體間自控資源的豐厚程度有關[27]。而個體間自控力資源多少的差異,可能是個體生活經歷或者接受針對性訓練的結果[26]。
首先,本研究是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完成,缺乏對真實情況下的助人行為的觀察。助人意愿只是助人行為發(fā)生的前提,而不等于一定發(fā)生真實助人行為。另外,自我報告助人意愿可能會存在社會贊許效應,自我報告與實際行為之間很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未來可以采用準實驗設計,在更接近真實的情景下通過觀察法進行研究。
其次,由于實驗設備和手段的局限性,本研究沒有對參加者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進行直接的、精確的醫(yī)學檢驗。未來研究中如何采用既符合心理學研究道德倫理,又能精準測量葡萄糖水平變化的檢測方法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最后,本文研究的參加者均為大學生,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由其作為被試所獲得的實驗結果的生態(tài)效度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論證。因此,考察大學生以外的群體的實際情況也是未來研究所應重視的一個方面。
[1] Vohs & Baumeister.Handbook of Self-Regulation:Research,Theory,and Applications[M].2nded.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11:13-14.
[2] Baumeister,R.F.,Heatherton,T.F.,& Tice,D.M.Losing control: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M].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4:63-72.
[3] 付慧欣.助人行為研究綜述[J].前沿,2008(7):158-160.
[4] 張心語.助人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J].科技信息,2012(35):215-253.
[5] Kanfer,F.H.,& Karoly,P.Self-control:a behavioristic excursion in to lion’s den[J].Behavior Therapy,1972(3):398-416.
[6] 張葉云.高中生學習自控力與學業(yè)自我概念的相關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2006(11):71-74.
[7] 林紓宇,張靈聰.自控力與人格[J].家庭心理醫(yī)生,2015(1):30.
[8] 于斌,樂國安,劉惠軍.自我控制的力量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3(7):1272-1282.
[9] Tangney,J.P.,Baumeister,R.F.,& Boone,A.L.High self-control predicts good adjustment,less pathology,better grades,and interpersonal succ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71-322.
[10] Vohs,K.D.,Baumeister,R.F.,& Ciarocco,N.J.Self-regulation and self-presentation:Regulatory resource depletion impairs impression management and effortful self-presentation depletes regulatory resour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632-657.
[11] Garcia,S.M.,& Harrison,B.J.Decision model of helping[J].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2007,1:228-229.
[12] Latané,B.,& Darley,J.M.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Why doesn’t he help[M].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70.
[13] Matthew T.Gailliot,Roy F.Baumeister,C.Nathan DeWall,Jon K.Maner,et al.Self-Control Relies on Glucose as a Limited Energy Source:Willpower Is More Than a Metaph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7,92(2):325-336.
[14] 唐鋆,任俊.自我控制與自我控制資源[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9):1457-1466.
[15] Baumeister,R.F.,Gailliot,M.T.,DeWall,C.N.,& Oaten,M.Self-regulation and personality:Strength-boosting interventions and trait moderators of ego deple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6,74:1773-1801.
[16] Baumeister,R.F.,Vohs,K.D.,& Tice,D.M.The strength model of self-control[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7,16:351-355.
[17] Baumeister,R.F.,Bratslavsky,E.,Muraven,M.,& Tice,D.M.Ego depletion: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252-1265.
[18] Muraven,M.,& Baumeister,R.F.Self-regulation and depletion of limited resources:Does self-control resemble a muscl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0,126:247-259.
[19] Kennedy,D.O.,& Scholey,A.B.Glucose administration heart rate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Effects of increasing mental effort[J].Psychopharmacology,2000,149:63-71.
[20] Scholey,A.B.,Harper,S.,& Kennedy.D.O.Cognitive demand and blood glucose[J].Physiology & Behavior,2001,73:585-592.
[21] Sünram-Lea,S.I.,Foster,J.K.,Durlach,P.,& Perez,C.Investigation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task difficulty and divided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on the glucose memory facilitation effect[J].Psychopharmacology,2002,160:387-397.
[22] Shiffrin,R.M.,& Schneider,W.Controlled and automatic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II.Perceptual learning,automatic attending and a general theory[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27-190.
[23] DeWall,C.N.,Baumeister,R.F.,Stillman,T.,& Gailliot,M.T.Violence restrained:Effects of self-regulatory capacity and its depletion on aggressive behavior[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7,43:62-76.
[24] Schmeichel,B.J.,Vohs,K.D.,& Baumeister,R.F.Ego depletion and intelligent performance:Role of the self in logical reasoning and oth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5:33-46.
[25] Matthew T.Gailliot,Unlocking the Energy Dynamics of Executive Functioning:Linking Executive Functioning to Brain Glycogen[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3(4):245.
[26] Friese,M.,Messner,C.,& Schaffner,Y.Mindfulness meditation counteracts self-control depletion[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12,21:1061-1022.
[27] Oaten,M.,& Cheng,K.Improvements in self-control from financial monitoring[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7,28:487-501.
TheInfluenceoftheChangesinResourcesforSelf-controlonWillingnesstoHelp
TIANYueming
(TheCounselingCenterof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This article adopted the dual-task paradigm to see the influence of self-control resources on people′s willingness to help. The results showed: (a) while watching a video,participants who need to focus atten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willingness to help in the successive tasks,compared with those who don′t; (b) a cup of glucose drink after video watching would not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at effect in either of the groups; (c) taking in glucose does not increase the willingness of those participants with ego-depletion. So it is concluded that self-control resources have an impact on one′s willingness to help.
self-control;willingness to help;ego-depletion
2017-03-29
田月明(1975-),女,廣東梅州人,太原工業(y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10.008
C91
A
1008-6285(2017)10-0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