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華
摘 要:班主任是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關鍵人物,一個優(yōu)秀的班級離不開班主任高效的管理。班主任要想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推動班級的進步,就需要對班級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分析,采取合適的方法解決出現的問題。旨在談談班級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進而提高管理效率的舉措。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存在問題;解決措施
任何組織活動的存在發(fā)展都離不開有效的管理,一個班級也是如此。班主任在解決班級事宜、聯(lián)系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感情交流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管理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講究技巧和方法。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大小直接影響著班級的精神風貌和發(fā)展走向,班主任要想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就要積極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高中班主任管理藝術存在的問題
1.管理模式不夠民主化
我國教育事業(yè)歷史悠久,培養(yǎng)出大批的人才,教師管理模式也一直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這個提倡自由化和民主化的時代里,壓迫性管理注定得不到學生的支持,而且還會帶來消極的影響。班主任在管理過程中,要把握住“度”的問題,一方面,班主任也是老師,應該得到學生的尊重和適當的敬畏,在關鍵時刻起到穩(wěn)住大局的作用。另一方面,班主任作為管理者,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就要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學著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嘗試與學生做朋友。很多班主任一味強調自己的權力,經常性地用自己的權力強迫學生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在做任何有關班級學習和娛樂活動的決定時,很少征求學生的意見,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2.與學生缺乏交流
新世紀以來,教育現狀和教育理念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還是有很多班主任推崇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希望通過嚴厲的施教管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給予學生關心,所交流的僅僅停留在學生學習成績這一層面,且對成績要求過于嚴苛,忽略學生情感方面的需求。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高中生處在青春期,情緒波動較大,正是需要成年人疏導的時候。部分班主任卻總是不注重這一點,只把重點放在班級整體的學習狀態(tài)上,忽視情感維系等方面。這樣的班主任也許能夠帶出一個學習成績十分優(yōu)秀的班級,卻帶不出一個感情穩(wěn)固、凝聚力強的班級。
3.班主任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高中生處在身心的發(fā)育期,很多觀點都不成熟,班主任作為與他們接觸最多、最緊密的成年人,通常起著指引的作用。班主任的行事特點、風格常常影響著學生以后人格的發(fā)展,但現實中有的班主任的行為并沒有起到表率作用,反而誤導學生,起消極的引領作用。
二、針對高中班主任管理藝術存在問題的解決措施
1.采取科學的管理模式
一味強調集權化的管理注定是不適合一個班級的,班主任要在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的基礎上,借鑒其他班級的管理方法,綜合自己從教多年的心得感悟,創(chuàng)造新的管理模式。比如說適當放權,將一部分管理權交給學生,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生應該以追求優(yōu)秀的成績作為自己的一個目標,班主任在其中起到督促的作用。但班主任要講究督促的方法,不是每天盯著學生,逼迫學生進行學習,而要通過交流教育,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和知識的無價才是最重要的。
2.關注學生心理,增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個體的差異性決定班主任不能用同一種方式對待所有的學生,適時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不論是學習還是情感方面,班主任都要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和班主任交流,交流時要講究技巧,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傾聽學生的心里話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見看法,真正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指路人。
3.班主任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人格魅力
班主任的能力大小是決定一個班級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一個有自己行事風格特點的老師往往更能為學生所接受,學生也更喜歡與這樣的老師交流。一方面,班主任要對自己的教學工作精益求精,通過自己課下的復習備課和參加教師培訓等活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不斷看書充實自己,養(yǎng)成自律習慣,做事不拖沓,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且可以和學生分享,通過這些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贏得更多學生的喜愛,這對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實施是十分有利的。
總而言之,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管理能力強、精通管理藝術的班主任往往更能在管理班級事宜方面獲得成功。所有的高中班主任都要清楚自己在班級管理和學生學習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要不斷完善自己,爭取對學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對于班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要理性分析,積極解決,促進班級管理工作向更好的方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錦暉,周葵.淺論高中班主任管理藝術[J].東方教育,2015(11):287-288.
[2]齊現忠.高中班主任管理藝術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4(14):19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