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志燕
【摘 要】歷史圖片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和廣大中學歷史教師的重視。歷史圖片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歷史知識的掌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以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意義。本文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驗,以高中歷史人民版必修二《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為例總結了歷史圖片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及選取原則,希望為今后歷史圖片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歷史;圖片;應用策略;選取原則
經4年教學,我發(fā)覺隨著課程改革,歷史圖片不僅可作為資料進行展示,還可作為教學手段用于課堂。歷史教育應充分發(fā)揮其在人文精神上的培養(yǎng)功能,通過歷史圖片再現(xiàn)歷史事件、人物,將直觀、形象的歷史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此,我將根據(jù)自身經驗談談教學中圖片運用的應用策略及選取原則。
為提高圖片教學的能力,我查閱了一些資料。如聶幼犁的《歷史課程與教學論》,在“課文輔助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部分,對歷史圖片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在“歷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部分,對“圖片資料庫”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趙秀玲的《歷史教育學》對歷史圖片的分類、使用等作了細述。另有如趙亞夫主編,張靜、李曉風等著的《歷史學習方略》,則從歷史學習的角度作了闡述。
一、圖片應用策略
(一)區(qū)分不同類型圖片的功能并各用所長
歷史圖片分不同種類,如:人物圖、場景圖、文物圖、漫畫、遺址、照片等。因此,教師應首先了解不同類型的歷史圖片的特點以便更好發(fā)揮其功能。
1.歷史人物圖
教師在運用此類圖片進行教學時,首先必須介紹人物的時代背景,了解其對人物可能造成的影響。然后幫助學生具體觀察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態(tài)、穿著、動作等。通過介紹人物來了解時代特征,從而激發(fā)興趣,使他們更渴望知曉人物的歷史事跡,有利于補充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并加深理解。
如筆者在《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中,講述婚姻習俗時,向學生展示了“蔣介石與宋美齡的結婚照”,引導學生去觀察此時婚姻習俗的具體變化。同時介紹宋美齡留美十年,接受西方教育的經歷,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此時婚姻習俗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響。
2.社會生活圖
在分析這類圖片時,首先要弄清圖片所反映的事件的發(fā)生背景,其次分析圖片中的人或物的表現(xiàn)狀態(tài),最后分析圖片表現(xiàn)事件的結果和影響。如筆者在講述中山裝時,學生不僅更直接觀察出中山裝既有西服貼身挺拔的特點,同時還蘊含著孫中山的革命理想,具有深刻的歷史蘊意,是一種中西合璧式的服飾。
(二)明確目標定位
課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備課時教師必須明確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然后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選取適當?shù)膱D片。
《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課標要求“了解近現(xiàn)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痹诒菊n運用圖片不僅是展示其變化,更要分析歷史變遷,如何分析“變”,應抓住變的史實和原因。
例如“剪辮子”。清朝人留辮子到民國時期人民紛紛剪掉了辮子。這是前后變化的史實,而導致其變的原因是什么?
(三)運用多種方法
1.運用圖片提出問題,提高觀察力
豐富多樣的圖片為發(fā)展學生的觀察力提供了條件。根據(jù)圖片設問,便于學生把握歷史背景,掌握其蘊含的歷史信息。
如筆者在講女子的“放足”運動時,展示圖片進行對比:“三寸金蓮”繡花鞋與20世紀30年代上海時髦女子穿高跟鞋。主要通過女子從“纏足”到“放足”這一變化,引導學生認識:在封建社會女子地位低下,“三寸金蓮”是為了迎合男子的審美需要,進入近代后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響,女子逐漸解掉了枷鎖,開始走出家庭,社會地位逐漸得到認可,反映了婦女地位的提高和女子對自身美的追求。
2.運用圖片鼓勵學生進行想象
依據(jù)歷史材料的想象具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奇妙作用,有助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如身臨其境。如課本圖片“北京傳統(tǒng)的四合院和新建的小洋樓”,學生根據(jù)圖片,再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想象當時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內地和沿海城市新建了許多西方建筑,并吸引了國人眼球,就能理解為何一些官員和富有商人學習西方建立新式小洋樓。
3.應用圖片進行比較分析
歷史比較法是歷史教學常用的一種方法。馬克思說過:“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fā)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xiàn)象的鑰匙。”
二、圖片選取原則
(一)廣泛性
歷史無處不在,使用來源廣泛的歷史圖片,不僅能使教學呈現(xiàn)多姿活潑的面孔,還能啟發(fā)學生明白: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有心,就可以在身邊平常事物中發(fā)現(xiàn)歷史。
(二)代表性
可供選用的圖片很多,無需一一羅列,為了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精華,捕捉信息,就必須選用最具代表性圖片。
(三)圖文結合
圖文并茂是指文字和圖畫的有機結合。圖文相互配合,使教科書讀之有文、驗之有圖、觀之有景,做到“圖文互證”,形象又直觀,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四)趣味性
直觀的圖片可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加深學生的理解。但靜態(tài)的圖片如何才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呢?這就要求教師們掌握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征,采取針對性措施,挖掘圖片中的趣味要素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語
歷史圖片作為教學素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豐富教材內容、使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理解都有著單純的文字敘述難以替代的作用。當然,歷史圖片也必須與其他資料共同使用方能使其作用充分化。筆者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將會有更多的圖片被挖掘出來,通過廣大教師的不斷積累與努力,歷史圖片定能在未來持續(xù)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20-123
[2]趙秀玲.《歷史教育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3]趙亞夫主編,張靜,李曉風等.《歷史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2-105
[4]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念”編輯部的信[M].前引書,1877.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