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嵐
【摘 要】精準扶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之一,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直接決定著扶貧工作成效,解決扶貧資金閑置問題成為了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率的關鍵。本文從農村基層干部、貧困戶、扶貧資金運作機制等角度,對扶貧資金閑置原因進行了分類和分析,為后續(xù)進一步研究扶貧資金閑置問題的解決措施奠定理論基礎。
【關鍵詞】精準扶貧:扶貧資金:資金閑置;農村經濟
一、前言
貧富差距懸殊、貧困人口基數大一直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貧困問題直接關系著老百姓生活質量水平,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程,成為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短板。如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攻堅決勝時期,扶貧已然是去普惠世扶貧轉而向精準深水區(qū)邁進。“精準”不僅體現在資金幫扶客體識別及后期跟進上,也體現在資金使用過程的高效上。本文從影響扶貧資金效率的資金閑置問題入手并分析其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關措施。
二、扶貧資金閑置原因分析
1.扶貧項目難選
我國貧困人口多數生活在偏遠落后地區(qū),據調查顯示致貧原因多為疾病、殘疾以及教育落后。很多貧困戶由于殘病無法脫離貧困,所生子女往往因為遺傳病、先天殘疾、家庭經濟負擔等因素無法繼續(xù)接受教育。然而從調查的扶貧項目和扶貧企業(yè)來看,受到地方歡迎的大多是一些能夠給當地帶來稅收的大型企業(yè)。但這部分稅收很可能跟貧困戶脫貧沒有什么關系,大企業(yè)對于人員的文憑、體制等方面要求也相對較高,而貧困人口達不到企業(yè)的門檻要求, 因而無法促進當地貧困人口就業(yè),不同于政府主導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地方政府無權干涉企業(yè)的經營活動,更無權以將自己的政績需求凌駕于企業(yè)利益之上,說到底真正能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項目很難找,根本原因還是和當地自身條件有關,經濟基礎太差了確實難以招商引資,發(fā)展產業(yè)鏈,經濟基礎稍微好一些的即使有企業(yè)引進也大多對扶貧無顯著影響,此外還要考量企業(yè)發(fā)展與資源環(huán)境保護的協(xié)調關系,采取資源掠奪的方式進行殺雞取卵是不可取的,路通了走的人自然就多了,然而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考慮當地自然災害和文化習俗等問題,還需權衡資金使用成本和效益之間的關系。
2.地方政府滋生懶政心理
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直接與地方政府政績掛鉤,很大程度給地方政府在扶貧工作開展時帶來了無形的壓迫感。于是出現了“自我保全主義”和“慵懶無為主義”,前者是有能力做卻不敢做,后者是無能力做而不能做。不愿意承擔責任,把扶貧資金實施過程中等待觀望,不積極主動,更是尋找各種理由將扶扶貧項目拒之門外,而大量的資金貸給企業(yè)、合作社、種養(yǎng)大戶,使得精準扶貧戶貸款規(guī)模產業(yè)發(fā)展受限。究其原因,其一,村干部由于自身工作環(huán)境,長時間與村民打交道,忙與處理村中各種芝麻瑣事,逐漸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其二,基層工作者接受黨性教育的機會較少,缺乏先進的思想覺悟,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政治素養(yǎng)不足。其三,一些村干部的工資待遇等沒有保障,缺乏政治熱忱。在工作崗位上沒有動力和積極性、產生了“懶怠”思想。
3.扶貧資金運作機制不完善
扶貧資金的計劃申請、填報審核、核實審批、撥款到賬、項目實施整個流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些項目資金實行跨年使用,有些項目從規(guī)劃、立項、設計、申報到實施有時長達2-3年,資金、項目與扶貧攻堅的時間難以有機融合和統(tǒng)一協(xié)調。資金整合后,資金撥付程序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增加了撥付程序。不僅在上下級溝通銜接、各部門工作交接等某一單方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整個扶貧資金運作過程中,準確項目評估、嚴謹申報審核、落實資金使用、扶貧成效監(jiān)測每一環(huán)都是緊密相連的,任何微小的紕漏都將造成精準對接時間滯后、扶貧資金運作流程的滯緩。當資金流通進入市場,進行項目實施時,資金不再是單一的貨幣價值形態(tài),而是作為一種有升值空間、價值創(chuàng)造能力的風險投資資本。現階段用于幫助貧困村、貧困戶發(fā)展的特色增收致富產業(yè)的資金投資產業(yè)在長期盈利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上問題凸顯,相關配套設施在就業(yè)提供、醫(yī)療保障、生態(tài)環(huán)保等方面的配套機制不盡完善。時間和空間的滯緩都將造成扶貧資金閑置。
三、總結
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各地貧困形勢多樣化和致貧原因差異性,因病、因學、因缺勞力、因缺資金的貧困人口逐年變化,貧困人口自我生計能力欠缺,脫貧攻擊工作愈發(fā)十分困難。因此,必須因人因地科學選擇,統(tǒng)籌使用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減少資金閑置。一是推進投資收益扶貧,擴大集體經濟,合理調配扶貧資源,發(fā)展當地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二是加強基層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干部考核和管理制度。三是將扶貧對象與扶貧資源針對性對接,因人適宜。四是完善操作程序,規(guī)范資金使用的流程,簡化設計,精準內容,加快進度。五是注意“零部件”配套,拓寬扶貧項目,既重視農村電力和網絡通信等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建設,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全方位的參與扶貧,拓寬項目和資金的渠道。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精準扶貧需要資金精準管理[J].財會通訊,2016,(19): 1.
[2]必須實施精準扶貧,遏制扶貧資金閑置浪費[J].農村青年,2016,(8): 1.
[3]汪三貴,郭子豪(中國人民大學).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 147-150.
[4]提高精準扶貧項目資金使用效率[J].經濟界,2016,(3):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