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慶
摘 要:黃賓虹先生名質(zhì),字樸存,又字賓虹,號濱江、予向等。原籍安徽歙縣潭渡村,一八六五年生于浙江金華城南的鐵嶺頭,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卒于杭州西湖,享年九十二歲。黃賓虹先生是我國近代杰出的畫家和繪畫理論家,他的山水畫,渾厚莊重,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的風(fēng)格,他在繪畫理論的研究上更有精辟的見解。他的著作《古畫微》、《黃山畫家佚史》、《虹廬畫談》、《畫法要旨》、《畫學(xué)篇》等都是畫壇極其寶貴的理論財富。
關(guān)鍵詞:山水畫;見解
賓虹先生十歲開始學(xué)畫,少年時就學(xué)于書畫家李國檉、陳春帆。青年時代,從學(xué)于畫師鄭雪瑚。他刻苦鉆研,堅韌持久,數(shù)十年如一日,有好書好畫過目,必認真筆錄或摹寫。晚年遷居杭州西湖,六十歲以后,除了外出縱游外,不是作畫、讀書、便是考證著述,無一日閑暇。賓虹先生的繪畫經(jīng)歷,他自己的總結(jié)道:“我在學(xué)畫時,先摹元畫,以其用筆、用墨佳;次摹明畫,以其結(jié)構(gòu)平穩(wěn),不宜入邪道;再摹唐畫,使學(xué)能追古;最后臨摹宋畫,以其法備變化多。索要主義者,臨摹之后,不能如蠶之吐絲成繭,束縛自身。臨摹并非創(chuàng)作,但亦為創(chuàng)作之必經(jīng)階段”。
賓虹先生專精山水,間作花鳥,勾花點葉,別有風(fēng)味。對古代畫論的分析,頗多獨到的見解。認為畫山水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畫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圖畫取材,無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謂;地,花草重遇翎毛之謂,畫花草,徒有形似而無情趣,便是紙花。畫人物最復(fù)雜,既要有男女老有之別,又要有性格之別,更要有善惡喜怒之別,就是說畫人物要有三,要有神氣 要有分別,要有變化。作山水畫應(yīng)得山川的要領(lǐng)和奧秘,徒事臨摹,便會事事依人做嫁,自為畫者末學(xué)。賓虹先生的山水畫,描寫祖國山川在不同季節(jié)變化中的狀貌。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氣蓬勃,誘發(fā)出人們對祖國一草一木的愛戀情感。為了真切動人的表現(xiàn)出自然界的精神狀態(tài),他不辭在風(fēng)雪天,或是炎日之下,對著山川認真的勾稿;或在深山云霧里,或在晨昏巖隈邊,對著峰巒、流水、竹樹的變幻,做縝密的觀察。他在所著書中寫到:作畫當以大自然為師。若胸有丘壑,運筆便會自如暢達矣!山有脈,水有源,道路有交通,云煙出沒,林木扶疏,法備氣至。若斷若續(xù),曲折盤旋,舉平遠、高遠、深遠之各疏,無不入于自然,而無容其造作之跡,此其上乘。山水畫家對于山水的創(chuàng)作,必然有著它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四,一是登山鄰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點缺一不可。“登山鄰水”,是畫家的第一步,接觸自然,作全面觀察體驗?!白嗖蛔恪?,是深入細致的看,既與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為師,要在心里自自然然,與山川有著不忍分離的感情?!吧剿宜小?,這不只是拜天地為師,還要畫家心站天地,得其環(huán)中,做到能發(fā)山川的精微?!叭级笮小保皇亲鳟嬛坝兴?,此即構(gòu)思;二是筆筆有所思,此即筆無妄下;三是邊畫邊思。
賓虹先生說過,中華大地,無山不美,無水不秀。中國畫有三不朽:一,用墨不朽也;二,詩、書、畫合一不朽也;三,能遠取其勢,近取其質(zhì)不朽也。先生所畫山水,可貴的地方,在于有生活的真實感受為基礎(chǔ)。要求作者胸貯五岳,飽經(jīng)風(fēng)霜。師法造化,不是將自然景物機械地搬到紙上來,而是經(jīng)過認真的概括和巧妙的組織。他說過:“對景作畫,要懂得‘舍字,追寫物狀,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揮毫?!痹谒纳剿嬌?,充分地體現(xiàn)出他是最懂得“舍”與“取”的。他的繪畫,不同尋常蹊徑。所畫黃山、蜀山、富春山、雁蕩山色,尤見他的章法奇特與風(fēng)格的別致。先生的表現(xiàn)手法,不拘泥于古人的法度,有他自己的創(chuàng)造。他說:“同畫一座山,彼此所畫不相同,非山有不同,乃畫者用心有不同。今人生于古人之后,若欲形神俱肖古人,此必不可能之事。畫者欲自成一家,非超出古人理法之外不可。景無有不可畫,在于如何畫得秒。三筆兩筆是為簡,千筆萬筆也是簡。畫的多是豐富,畫得少也可以豐富。以一當十是為妙”。常見他在一幅數(shù)尺見方的紙面上,只畫著一座巨大的高山,這樣的畫面,卻不使人感到單調(diào),相反,給人的感覺是變化無窮。這種構(gòu)圖,是古來畫家最避忌的,但他卻能從這些難處入手。賓虹先生作畫善用積墨法,渾厚華滋,不只是表現(xiàn)出高山磅礴之氣,也表現(xiàn)出大山轉(zhuǎn)合、起伏的層次變化。他的《富春秋色圖》,動人的描寫了富春江上秋天傍晚的山色,并畫出了遠岫隱約可見的夕照余暉,圖中充滿了詩意,此畫卷運用潑墨、焦墨、宿墨,并施以石綠與淡赭,正是層層深厚,韻味無窮。
賓虹先生尤其善用積墨,常畫夜山圖意,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先生曾在畫中提到:“余游黃山、青城,嘗于宵深人靜中,啟戶獨立領(lǐng)其趣。山以其時光不同,可分為陽山、正午山、夕陽山。朝陽山和夕陽山,因陽光斜照,所以呈半陰半陽。正午山因陽光直射,所以近處坡白,而遠處山巒黑,畫中山水,常見近處清淡,遠山反濃黑,即是此理。如畫夜山更易用重墨”??梢娝嬕股剑浅鲇谒麑o夜深山景色的深切感受。先生對他的夜畫說過:我看山,喜看晨昏或云霧中的山,因為山川在此時有更多更妙的變化。先生畫夜山外,多畫晨昏或云霧中變幻的山。晨昏的山,常呈深沉蒼老之色,故他用墨重。他在對王石谷等山水畫評論時說:“山具濃重之色,此吾人看山時即可領(lǐng)會,清初四王畫山不敢用重墨重色,所作山巒幾乎全白,此是專事模仿,未有探究真山之故?!庇终f“作畫不怕積墨千層,怕的是積墨不佳有黑氣。只要得法,即使積染千百層,仍然墨氣淋漓。古人有惜墨如金之說,這是要你作畫認真,筆無妄下,不是要你少用墨。世間有美酒,就是要善飲者去嘗。中國有墨,就是要書畫家盡情地去用。善水者,可以在小港中游,也可以在大海中游;善畫者,可以只作三兩筆使成一局佳構(gòu),也可以潑斗墨而成一局好畫”。賓虹先生的積墨山水,使人近看有渾厚之氣,遠看層次井然。古人論畫說:“無層次而有層次者佳”,又說,“亂而不亂者佳”,先生的晚年作品,確然具有這樣的功力。
賓虹先生常常說,作畫“應(yīng)實中求虛,虛中求實”,在表現(xiàn)方法上,也就是密中求疏,疏中求密。中國畫講究大空、小空,即古人所謂密不透風(fēng),疏可走馬。疏可走馬,則疏處不是空虛,一無長物,還得有景,密不通風(fēng),還得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引據(jù)許地山旳詩說:“‘乾坤雖小房櫳大,不足回旋睡有余。此理可用之于繪畫的位置經(jīng)營上。”看先生畫山,滿紙是墨,然而使我們并不感到窒息,這就由于他非常講求“實中求虛”。先生常說:“看畫,不但要看畫之實處,而且要看畫之空白處?!弊阋娝麑Ξ嬛写罂张c小空的重視。細細觀看他的作品,對其所畫層巒疊嶂、竹樹云煙、路徑村落,便會感到有條有理,非但不會感到氣塞不通,反而覺得豐滿而又舒暢。在許多作品中,他往往在茂林重崖處留出一些空白,因而使山間的開朗處,即隨之巧妙的顯現(xiàn)出來,一局繪畫的通體氣脈,也就為之開竅而靈動。先生說過:“山峰有千態(tài)萬狀,所以氣象萬千,它如人的狀貌,百個人有百個樣。有的山峰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活潑潑;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讓,氣勢甚壯;有的如老人對坐,讀書論畫,最為幽靜;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節(jié)拍;當云霧來時,變化更多,峰巒隱沒之際,有的如少女含羞,避而不見人;有的如盜賊亂竄,探頭又探腦,變化之豐富,都可以靜而求之。此也是畫家與詩人著眼點的不同之處?!?/p>
賓虹先生畢生從事于藝術(shù)教育,對于后學(xué)更是循循善誘,諄諄教誨,常說:“古人作畫,用心于無筆墨處,尤難學(xué)步,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語形容。前哲之真跡,合造化之自然,用長舍短。古人言‘江山如畫,正是江山不如畫。畫有人工之剪裁,可以盡善盡美。作畫應(yīng)入乎規(guī)矩范圍之中,又應(yīng)超出規(guī)矩范圍之外,應(yīng)純?nèi)巫匀?,不假修飾,更不為禮法所束縛。須將心收起,勿使其如天馬騰空;落筆之際,應(yīng)留的住墨,勿使其信筆涂鴉??v游山水間,既要有天馬騰空之勁,也有有老僧補衲之沉靜。作畫應(yīng)使其不齊而齊,齊而不齊。此自然之形態(tài),入畫更應(yīng)注意及此,入作茅檐,便須三三兩兩,參差寫去,此是法,亦是理。”
賓虹先生在晚年自題山水小品中有這樣一句詩:“愛好溪山為寫真,潑降水墨見精神,興來木鹿亭中做,著意西湖萬柳春”。還說道:“俗語以六十轉(zhuǎn)甲子,我九十多歲,也可說只有三十多歲,我正努力。我要師今人,師造化,師古人。”這正說明他對藝術(shù)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賓虹先生為繼承繪畫傳統(tǒng),為發(fā)揚我們的民族美術(shù)事業(yè),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值得我們敬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