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和學生一起學習《六國論》,也多次聽過其他老師執(zhí)教《六國論》,都是圍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這一中心句來分析,探究六國破滅之緣,最后歸結(jié)為作者憂心大宋王朝“重蹈覆轍”。
但最近一次和學生一起品讀此文,卻出現(xiàn)了意外,不僅學生對“分析六國破亡之因,以供宋王朝借鑒”這一論點不予支持,認為這只是表面問題,不是文章中心;就連我自己也陷入從未有的“震動”之中。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
一番精心設(shè)計的導入語之后,引領(lǐng)學生品讀文本、疏通文意,而后我拋出探究問題:“你覺得文中哪一個字最能概括文章觀點、作者寫作用意。”
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讓我吃驚的是,學生根本沒有“按照”我的預設(shè)歸納為“賂”字,而是不約而同地提取出“戰(zhàn)”。在片刻的詫異、困頓后,我略略調(diào)整思路,把“皮球”踢給學生,請他們談談看法。
“大凡智者,意在言外,韻在弦里?!蔽业恼n代表一向文質(zhì)彬彬,“我認為諸多論者依據(jù)開篇之語便淺言作者論點,是為謬矣。即便是首句‘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也是說六國本來兵也利、戰(zhàn)也善,如果果敢迎戰(zhàn),也許不會破滅。竊以為,作者嘆惋六國未能抗戰(zhàn)到底,故而‘戰(zhàn)字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懷?!币黄坡暋⑿β?。
嗯,此言一出,眼前一亮,我點點頭,“與我心有戚戚焉”。其實這話有點言不由衷,我還得聽其他同學陳述。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這一句,請大家細細讀讀,哪個詞出現(xiàn)頻率最高,哪個詞最能體現(xiàn)作者用意?還不是‘戰(zhàn)嗎?如果六國果能主‘戰(zhàn)、力‘戰(zhàn),則其結(jié)局將是另一番情景呀!”有點激動了,教室里一片靜悄悄的。我無語。
“我來說,”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發(fā)言,“作者批評六國‘賂不假,可議論文不能一味批下去呀,總得有正面的觀點吧?不破不立,批‘賂就是為了樹‘戰(zhàn)的觀點。如果宋王朝勇于抗戰(zhàn),那該是多么讓作者激動的事情呀!”
“對對對!”還是課代表,“大家看這句話‘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這是多么熱情洋溢的贊許之語呀!贊許義不賂秦的燕趙之君,贊許用兵的燕趙之君。這就是在高呼‘戰(zhàn),力主戰(zhàn)!”
“請大家再來好好讀讀這句話——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焙竺嬉晃粚W生搶過話語權(quán),“說李牧連卻之,就是積極肯定趙國的用兵之效;從‘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一句中,我讀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如果趙國‘用武至終該多好??!”
“其實蘇洵撰寫此文,就是高擎抗戰(zhàn)的大旗,力主積極振作、重用賢能、迎擊來犯之敵。一片忠心,天地可鑒,我們當對蘇洵刮目相看。如果我們僅僅把本文當做一篇史論,那太可惜了;如果僅僅認為蘇洵在總結(jié)歷史教訓,那太低估了!”
此起彼伏……掌聲笑聲……
我該說點什么好呢?其實我在被學生“牽”著走,可這是我最期盼的場面呀!還有什么比學生敢于質(zhì)疑、敢于評說、敢于辯論更好的事情嗎?我看到,大家的目光輪番凝聚到發(fā)言者身上,他們似乎忽視了我的存在……
“我申請發(fā)言,”我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高高舉著手,在學生的掌聲中,“我非常贊同大家的看法。確實,蘇洵此文絕不僅僅在探討六國破亡的教訓,也絕不僅僅在于指責六國賂秦的行徑,更不僅僅為了讓宋王朝吸取教訓停止輸絹納幣的行為;重要的是,作者希望宋王朝振作起來,果敢用兵,‘以地封謀臣,以心禮奇才,戮力同心,抗擊外侮。如真的那樣,作者該是多么欣慰!由此可見,蘇洵不愧為一位杰出的文學家,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那就請同學們拿起手中的筆,以‘戰(zhàn)為核心字眼,組織一段文字,可以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來擬寫一篇戰(zhàn)斗檄文,如何?”
……
我們常常感喟于課堂氛圍的沉悶,期盼學生的熱情投入,向往學習的高效。但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存在,忽略了學生的初讀感受,抑制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泯滅了學生的自主熱情。這節(jié)課,問題設(shè)計(“預設(shè)”)指向文本的核心,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在問題的引領(lǐng)下穿透文本表面,滲透進文本深層,挖掘出文本真正的內(nèi)涵,讀出文本的境界和作者的情懷,實在難得。它啟示我,要精心設(shè)計課堂問題,努力營造品讀氛圍,巧妙點燃思維火花,給學生一片自主的天地。
劉洪峰,山東濱州市博興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