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盧雪松 楊曉秋
摘要:在全國高校教學改革的浪潮中,針對“微時代”下大學生注意力持久度下降的特點,將微課融入本校VFP課程的研究性教學,形成了三位一體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它結合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教學目的,設計了三大模塊,并運用過程化的考核體系,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創(chuàng)新的能力,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微課;TPA階梯式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總體工作方針中明確提出“要把改革創(chuàng)新作為教育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核心任務”?!督逃畔⒒臧l(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提出“通過優(yōu)質數(shù)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和管理創(chuàng)新,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難點問題”。為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揚州大學于2015年伊始對部分專業(yè)進行研究性教學改革。作為面向非理工專業(yè)學生開設的《Visual FoxPro語言及程序設計》(以下簡稱為VFP)課程也列入了改革的范圍。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微時代”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所謂“微時代”,是以信息的數(shù)字化技術為基礎,使用數(shù)字通信技術,運用音頻、視頻、文字、圖像等多種方式,通過新型的、移動便捷的顯示終端,進行以實時、互動、高效為主要特征的傳播活動的新的傳播時代?!拔r代”下的大學生們,個性強,自我意識也強,心態(tài)開放,但卻缺乏長久集中的注意力。隨著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各種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這一趨勢愈加顯著。對此,宜疏不宜堵。專注于短期注意力的微課,以及基于微課的教學模式研究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本文圍繞學生這一主體,在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將微課融入VFP課程的研究性教學,探索出基于微課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
1微課與階梯式教學
1.1微課
微課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根據(jù)2015年胡鐵生老師和胡小勇教授的最新界定,微課是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基于一個學科知能點(如知識點、技能點、情感點、問題點等)或結合某個具體的教學活動(含目標、內容、方式、過程、評價等要素),而精心設計和開發(fā)的可視化微型(5-8分鐘左右)優(yōu)質學習資源。
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tǒng)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資源拓展。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shù)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既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平臺。
1.2階梯式教學
所謂階梯式教學,是指圍繞總體學習目標,設計最佳教學途徑,為學生制定多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體系,指導學生一步一步,有層次且有步驟地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一種方法。階梯式教學模式可以理解為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其實質就是通過階段式的教學方式傳授課程知識。
2基于微課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
2.1TPA階梯式教學模式
作為一門面向對象的計算機語言類課程,VFP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的功能,掌握關系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Visual FoxPro的基本操作,初步具有運用關系數(shù)據(jù)庫管理系統(tǒng)及面向對象技術開發(fā)應用程序的能力,樹立和培養(yǎng)程序設計的思想。在傳統(tǒng)教學中,更側重對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測試,而忽略了綜合應用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缺乏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針對這一問題,我們設計了“三位一體”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即理論(Theory)、實踐(Practice)、應用(Application)相結合相促進的階梯式教學模式。基本思路是:第一階段“理論學習”,從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開始,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第二階段“實踐操作”,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掌握VFP的操作方法,并理解其操作結果;第三階段“綜合應用”,在掌握了理論與操作的基礎上,再上一個階梯,逐步實現(xiàn)具體問題的解決,具備開發(fā)應用程序的能力。其設計流程如圖l所示。
2.2基于微課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
1)理論學習——“翻轉課堂式”模塊
對于理論學習,我們采用“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學模式。教師事先制作好每章節(jié)重點與難點的微課,并在本校的THEOL網絡教學綜合平臺上發(fā)布。安排學生課前自主觀看,課堂上首先由學生針對所學提出問題,之后教師予以詳細講解,最后引導學生共同探究每章節(jié)的疑難點?!跋葘W后教”是該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即學生學習微課在前,教師講解及組織問題探究在后。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進行適當?shù)囊龑?,可通過網絡平臺布置學習任務清單。這樣,既可獲取學生對微課內容的掌握程度,也可為教師的后續(xù)教學提供有用的反饋信息。
該模式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學習的主動探究者。教師則是充當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和答疑者。理論學習階段,微課的作用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其提前預習并發(fā)現(xiàn)問題。
2)實踐操作——“融入情境式”模塊
對于實踐技能操作,我們將相關知識的微課應用于實驗情境教學中。該教學模式主要受到情境認知理論的啟發(fā)。情境觀認為,實踐不是獨立于學習的,知與行是交互的,知識是個體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過程中建構的一種交互狀態(tài),知識是情境化的。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參與實踐可促進學習和理解,必須拋棄概念是獨立實體這個想法,而應該把它看作工具,只有通過應用才能完全理解其意義。因此,要熟練掌握實踐技能,必須將實驗操作置于一定的教學問題隋境中才有意義。
VFP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很多授課內容都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圖書管理、隨機抽獎、投票系統(tǒng)等等。因此,該教學模式中,教師可根據(jù)這些真實情境所涉及的教學問題制作微課,實驗課上進行播放并講解。教師也可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結合微課進行授課。隨后教師呈現(xiàn)與微課相關的新實驗任務,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并進行技能訓練,完成任務。
該模式中,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與實踐者,教師則是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實踐操作階段,微課的作用是借助情境,輔助教師講授并幫助學生理解。
3)綜合應用——“協(xié)作建構式”模塊
學習計算機語言的終極目標是編程以解決實際問題。針對VFP課程的特點,每章最后我們都設計了綜合應用板塊,要求學生利用所學完成與專業(yè)或實際生活相關的具體任務。該教學模式中,我們采用協(xié)作知識建構的方式。教師首先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知識點具體應用的案例微課,觀看后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交流討論,教師再適時進行點撥與思維提升,課后采用網絡化合作學習方式,學生按小組共同設計與開發(fā)優(yōu)化方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從知識的“淺層建構”向“深層建構”的過渡,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諸如規(guī)則、步驟、建議等多方面的協(xié)助。
該模式中,學生主要作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就教師而言,他不僅是課堂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開展網絡化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協(xié)調者。微課在該模式中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探究、思維碰撞、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
3基于微課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的考核體系
基于上述三大模塊,我們對VFP課程的考核體系進行了調整。以往的考核基本上是采用紙質試卷的方式,考核內容側重于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該考核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僅能檢測學生的識記能力,而對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則無法檢測,尤其對于學生是否能夠把所學的理論內容轉化為實際應用問題的解決更是無從反映。
基于微課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將期末一次性考核改為階梯式考核方式?;谌竽K將總成績分為三部分,一是在線交互式學習模塊的成績,綜合了網絡在線學習的時間與次數(shù)、網絡上提交的作業(yè)和參與討論的次數(shù)與質量;二是課內專題討論教學模塊的成績,綜合了課堂上展示成果、參與討論和發(fā)言的情況;三是協(xié)作式實踐操作模塊的成績,綜合了應用開發(fā)的案例方案、研討報告等的完成情況。該階梯式考核方式將學生的成績與其整個學習過程緊密結合,把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素質的提高融人到整個學習過程和考核過程中,既避免了學生考前“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的弊端,也加強了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監(jiān)管。
4結論
隨著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的逐步擴大,利用微課開展課程教學是大勢所趨。本研究基于微課,以高等學校非理工專業(yè)學生所學的計算機語言課程《Visual FoxPro語言及程序設計》為例,提出了微課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三種應用模式,形成了三位一體的TPA階梯式教學模式,并對其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對于微課“如何用”這一問題,希望本文能拋磚引玉,給大家一點啟發(fā)。為了響應“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為核心”的號召,如何將計算思維方法運用于微課教學,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這將是我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