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滌資
摘 要 一直以來,高等教育的法治化進程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高校學生權利救濟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如何提高高校管理者法治意識,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學校內部的管理制度,實行以學生的權利為本的管理模式,切實維護學生權利,已成為值得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深入思考的問題。要圍繞保障學生的基本權利、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等方面來展開,高校管理者必須堅持“以學生的權利為本”的管理理念,將權利觀念、人本主義貫徹到學校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關鍵詞 高校 學生權利 保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和法治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高等教育的法治化進程受到廣泛關注,尤其是高校學生權利救濟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如何提高高校管理者法治意識,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學校內部的管理制度,實行以學生的權利為本的管理模式,切實維護學生權利,己成為值得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深入思考的問題。高校學生權利的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如何保障高校學生權利,如何使高校管理走上法治的軌道,不僅需要實務界多方探討,也需要理論界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
1高等學生的角色定位及其權利界定
由于權利是一個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闡述的概念,因此在把“權利”與“大學生”這一具體群體聯(lián)系起來,首先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界定。根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規(guī)定,廣義上,大學生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包括了本科生、專科生、研究生、函授生、自考生、夜大生、同等學歷學生和一些非全日制機構的學生等。本文的研究將大學生限定在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在校生,畢竟他們是高校學生的主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一種身份,它表明該公民是某高等院校教育活動的相對人,同時大學生又是普通公民的一分子,是一個社會人。所以,我們講大學生是具有雙重身份的人,首先是國家公民,其次是正在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人。
法律意義上的權利不同于其他性質的權利。它的含義是法律規(guī)定,法律關系主體即享有權利人(公民、法人、其他組織以至國家本身),具有自己這樣或不這樣行為,或要求他人這樣或不這樣行為的能力或資格。在社會生活中,個人享有的權利是和他的身份和法律地位緊緊相連的。就大學生的權利而言,特定的身份決定了其特定的內涵。無論大學生本人是否確認并選擇了這些權利,我國法律所確認的公民享有的一切權利,大學生必然享有。同時,作為特定的群體,大學生還享有受教育者獨有的權利,這些權利都是客觀存在的法定權利。綜合上述緣由,本文將對大學生權利的研究基點界定在:一是限定在校全日制大學生的權利,二是這種權利主要是相對應于學校的現實權利。
由于大學生的“雙重身份”,在學校里他應同時享有一般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受教育者特定的“受教育權”。2005年3月29日,我國教育部發(fā)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設立專門的章節(jié),首次明確了普通高校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根據規(guī)定,學生在校期間依法享有的權利包括:參加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使用學校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源:參加服務、勤工助學,在校內組織、參加學生團體及文娛體育活動:申請獎學金、助學金及助學貸款:在思想品德、學業(yè)成績等方面獲得公正評價,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學業(yè)后獲得相應的學歷證書、學位證書:對學校給予的處分或者處理有異議,向學?;蛘呓逃姓块T提出申述,對學校、教職工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述或者依法提起訴訟,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
2完善高校學生權利保護的一些建議
當前,高的學校學生的權利面臨著一些被侵害的現象,為了切實保護高等學校學生的權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加大高等學校的立法調研和立法進程
保障高校學生權益的法規(guī)的制定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從學生權益出發(fā)制定法規(guī),對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及時進行完善??陀^來說,我國的教育法制建設比較落后,具體表現為立法體系不完善,法制建設進程緩慢。這些都是立法部門和社會各界可以著力推進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應當完善立法,尤其是要完善行政申訴和行政復議制度,增加與高校相比處于弱者地位的學生的權利救濟渠道。目前社會上頻頻出現的學生狀告母校的現象本質上反映的是學生權利與高校管理權力的對抗,隨著高等教育社會影響力的擴張和社會主體權利意識的蘇醒,這種對抗將更具有普遍性。因此,如何科學、客觀的來認識學生權利和高校管理權力,如何來對高校的管理權力進行規(guī)制、約束,并建立對學生權利的完善的救濟機制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立法的重要主題。
2.2科學定位高校,明確高校權力
在司法訴訟中,高校應該處于怎樣的應訴地位?在和學生發(fā)生糾紛時,學生應提起行政訴訟還是民事訴訟?這是對高校進行準確定位和對高校權力的性質進行確認的重要目的。我國《高等教育法》規(guī)定了高校的法律地位:“高等學校自批準設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作為社會主體之一的高校依照上述規(guī)定與其他社會主體進行交往時并不存在問題,但當用這種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來處理學校內部糾紛時卻遇到了很多困惑,比如學校與學生之間具有何種關系?學校對學生的學業(yè)管理、生活管理行為是一種什么性質的行為?學生應該怎樣對待學校的各種管理行為?上述問題均涉及到高校性質的定位。
筆者認為,高校在學生管理活動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對于高校的性質定位應依不同情況具體分析。高校的招生行為、學位授予行為等屬于法律法規(guī)授權行為,實施此種行為的高校應當被視為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行政組織,應當成為行政訴訟的適格被告。當學校侵犯學生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等公民權利時,則應該視高校為與學生地位平等的民事主體。
學校日常管理學生的行為,最常見的就是對違紀學生進行處分。因處分引發(fā)的高校與學生的糾紛最多,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這種處分應當視為內部管理行為,其可以分為改變身份的處分和非改變身份的處分兩類。其中非改變身份的內部處分,一般不會形成侵權問題。目前社會比較關注的是改變身份的內部處分,這種處分行為若對學生的合法權益構成侵害,學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endprint
2.3完善高校規(guī)章制度
這里的制度主要指學校內部的校規(guī)校紀。雖然目前幾乎每一所高校都有內部規(guī)則,但由于很多高校的校規(guī)校紀存在諸多缺陷,成為現今高校與學生發(fā)生糾紛甚至訴諸公堂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完善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已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校規(guī)校紀的制定應當符合嚴格的標準,制定校規(guī)校紀應當聘請相關的法律專家、具有豐富經驗的高校管理者以及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制定。同時,校規(guī)制定的過程要確保透明和民主。在校規(guī)的制定過程中,必須深入基層進行調研,廣泛發(fā)揚民主,尤其是要注意吸納學生代表參與討論,充分傾聽和吸收學生的意見。
2.4樹立“法治”和“以人為本”的治校理念
隨著我國法治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這種校生關系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應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質,增強法律意識和依法辦事的能力,逐步樹立起“法治”理念,提高規(guī)范性文件的地位重視規(guī)范性文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guī)和校規(guī)校紀的相關規(guī)定,而不是依據個人意志;要具有權利保護意識和人文精神,從思想上意識到高校學生不僅是學校的被管理者,更是一名受教育者,是一名具有完全獨立人格的公民。
樹立“以人為本”、“以權利為本”的管理理念。這里的“人”意指“學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中心應當是服務學生,教書育人。高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怎樣提高教學質量與服務質量、促進學生學識、智力水平的發(fā)展,怎樣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保障學生的基本權利、保證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等方面來展開,高校管理者必須堅持“以學生的權利為本”的管理理念,將權利觀念、人本主義貫徹到學校管理工作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參考文獻
[1] 楊漢平.教師與學校權益法律保護[M].西苑出版社,2001.
[2] 秦惠民.走入教育法制深處[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
[3] 吳殿朝,崔英楠,王子春.國外高等教育法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5.
[4] 劉劍文.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張維平,馬立武.美國教育法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6] 黃才華.依法治教概論[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