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彥
摘要:由于信息技術自身體的學科特點以及對教學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要求,這就向課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本文針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從多方面分析,并為此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力圖能夠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更有效的開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管理;初中
課堂管理是有效教學的重要成分。即使是學生,也比較關心課堂管理問題,他們期望教師是一個好的課堂管理者。如果課堂時間被管理問題耗掉了,真正的學習也就相對減少了,學生也是不舒服的。由此可見,課堂管理也是正常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它與其它的課程不同,課堂教學中都是以學生上機操作為主,但學生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學生之間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隨意走動、吃零食甚至打游戲等不和諧的現(xiàn)象發(fā)生。如何讓所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讓所有學生得到有效的發(fā)展是我所關注的問題。
1.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管理中的問題
1.1 課堂紀律淡化。信息技術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門課,上課的情緒是十分高漲的,但他們經(jīng)常抱著一種娛樂的心態(tài)來上課,在教室里面吃零食、學生之間相互走動、講話等情況十分普遍。
1.2 上網(wǎng)聊天、玩游戲現(xiàn)象屢禁不止。有些教學內(nèi)容中涉及到網(wǎng)絡,要求學生上網(wǎng)查資料并完成操作,一部分學生根本不管老師所講的內(nèi)容,自顧自上網(wǎng)聊天,不愿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1.3 對課程的不重視。在初中學校信息技術學科仍是被遺忘的學科,學生們大都以一種娛樂的心態(tài)來機房,并不是以學習的態(tài)度來上課的。
1.4 學生操作水平參差不齊。在計算機實際操作中,一些相對較好學生只需幾分鐘就能夠迅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他們所剩余時間可能會去上網(wǎng)聊天、打游戲等做其它無關教學的內(nèi)容的事去了。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會認為老師上課的進度太快了,自己跟不上,甚至有個別的學生還需要老師單獨指導。
2.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2.1 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信息技術課一般是在機房上課,學生所面對的是電腦而不是教師,教師一般要在講臺上操作演示、寫板書等,不能注意到每一個學生的一舉一動。另外與教室里上課相比,機房中出現(xiàn)的干擾因素更多,環(huán)境也更為復雜,相應帶來的紀律問題也更多。
2.2 學生操作水平兩級分化嚴重。由于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經(jīng)濟條件、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不同,這些差異造成的是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水平的參差不齊。特別是在農(nóng)村,這種差異會更明顯,家里面有電腦的學生可能不用教他書本上的內(nèi)容他已經(jīng)學會了,而家里沒電腦的學生初一進來時可能連鼠標都沒有熟練掌握單雙擊,還需要個別輔導。這在教學中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教師不可能在教學中搞"一刀切"、"大鍋飯",要根據(jù)學生實際來設計教學。
2.3 教學設計過于粗糙。由于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教學對象的不同層次,也許教材中長篇大論的介紹某一個知識點時,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只有短短的幾步操作,這就對教師在做教學設計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教師要認識到班級里面每個學生已有的操作水平、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等都是不相同的,根據(j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對它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進行因材施教。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輔課存在,學生、學校甚至信息技術老師對其的重視度不夠,幾乎沒有期中考試,有時甚至連期末考試也都是走過場,憑印象給學生打分。我們常常以為課堂管理是為了建立課堂秩序。其實,課堂管理秩序并不是課堂管理的目標,如果只是為了使學生保持安靜和馴服而進行課堂,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課堂管理有三個目標:1.爭取更多的時間學習,2.爭取更多的學生投入學習,3.幫助學生自我管理。為了使課堂的管理更加行之有效,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措施:
(1)課堂紀律的管理。良好的課堂秩序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每一學期上課前向所有學生申明機房的紀律和規(guī)則,進一步和學生討論遵守或者無視課堂規(guī)和程序的后果。如果等到規(guī)則被破壞之后才作決定,就為時已晚了。如果有言在先,學生就能事先知道,破壞規(guī)則、違反程序對他們來說意識著什么。根據(jù)行為主義的觀點,隨之以積極強化的行為傾向于重復地出現(xiàn),適當?shù)貜娀瘜W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對于表現(xiàn)較好的學生給于微笑、表揚或者獎勵等。對于規(guī)則的破壞,可以使用一些懲罰,如打掃機房等。
(2)重視教學設計、合理組織上課。首次,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事先了解一下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他們喜歡的東西等等,在教學資源的選擇時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活動中我們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認識興趣。當廣泛的認識興趣成為學生的人格特征時,他們將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來的獎勵,而能自覺進行學習,甚至離開學校以后仍然以生動活潑的例子使學生了解某一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引起他們進一步探討的認知需要。其次,教師要遵守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而這個"材"并不單指教材,也指人材、教學環(huán)境等。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可以安排多個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操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可以做基礎題,好點的學生可以做提高題,挑戰(zhàn)題等。
(3)完運用多種評價機制。信息技術教學評價需要綜合考慮,要進行形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等。一方面要樹立"全程的評價觀",即在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階段就對教學過程中和教學后計劃實施的評價提前進行系統(tǒng)規(guī)劃和準備,使對評價的規(guī)劃成為教學設計和教學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評價要注重于實踐,因為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進行理論性教學,而且要進行實踐性教學。信息技術課教學評價盡可能科學的、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把一些難以量化的外在因素降到最低。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課是學生普遍比較喜歡的學科,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教師只有通過加強信息技術的課堂管理、合理組織安排教學設計、完善評價制度等多方面措施才能更有效的開展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提高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