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娟
伴隨著化學學習的不斷深入,各概念、理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多,學習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教師可以利用比較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課堂教學,因為比較法是把兩種及其多種規(guī)律、事物進行比照,以得到二者或多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幫助學生對二者或多者進行有效的區(qū)分。比較的教學方法很好地遵從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把化學知識進行有效的串聯(lián),幫助學生有條理地對知識點做到掌握,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一、概念運用比較,提高分辨能力
在初中化學課本中有很多的概念教學,這些化學概念不僅抽象而且很難辨別,使學生很容易把各概念混淆,同時也讓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很難。教師在進行化學概念教學時可以利用比較的方法,對概念進行有效的區(qū)分,讓學生能夠清楚二者的相似之處、從屬關系等等,以實現(xiàn)學生的有效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分辨能力。
如在教學《分子和原子》時,教師就采用了比較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教學。首先教師對元素和原子的區(qū)別進行了比對:第一點,元素講究的是種類,從不去分辨?zhèn)€數;原子則是即講究種類,又關注個數。第二點,元素是從宏觀的角度描述物質的組成;而原子則是從微觀角度描述物質的組成。接著教師又給學生講述了元素和原子的聯(lián)系:原子是個體,在化學變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而元素則是某一類別的原子的總稱。為了加強學生對元素和原子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就給學生列舉了具體的實例:水分子中包含的是氧原子,它的核電荷數是8,換句說法就是在原子核內有8個質子;而氧分子也是核電荷數是8,原子核內包含有8個質子,水中的氧原子和氧分子就統(tǒng)稱為氧元素。在具體實例的幫助下學生就能很好地區(qū)分元素和原子的概念了。
二、進行橫向比較,提高學習能力
在化學課本中有很多的化學物質,其外形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僅是用肉眼分辨是很難做到的,那么要想有效地分辨出物質就需要利用化學反應。學生對于外觀相似的物質往往會混淆,這樣就會使學生對后面的系統(tǒng)化的計算出現(xiàn)問題。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比較的教學方法,把外形相同的化學物質并列在一起,對二者從外觀、內在進行比較,使學生產生聯(lián)想思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如在教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比較的方法對外形相同的氯化鈉和碳酸鈉進行課堂教學。首先從外觀著眼,氯化鈉和碳酸鈉都是白色的、小顆粒狀的固體,這樣用肉眼很難分辨出二者來;從氣味方面考慮,氯化鈉和碳酸鈉又都是沒有任何氣味,這樣靠嗅覺也無法分辨出來。既然外觀沒有區(qū)分二者的方法,就需要從內在本質進行考慮,氯化鈉是由氯離子和鈉離子組成的一種離子性化合物;碳酸鈉是由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組成的。在化學反應方面,氯化鈉放到水中時就會被溶解,這個過程并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當把碳酸鈉放入水中時,在水中就會有大量的氣泡產生,這個現(xiàn)象說明碳酸鈉與水發(fā)生了化學反應,產生的氣泡是二氧化碳氣體,由于二氧化碳不能溶解于水,就會以氣泡的形式溢出。
教師在相同外形的化學物質之間利用比較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從外在和內在進行比較,讓學生掌握二者的內在特征,這樣將有助于學生完成物質的辨析,便于學生對物質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記憶。
三、實驗應用比較,提高思維能力
化學的教學離不開實驗部分,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時,可以利用比較的教學方法,這樣就能增強學生對于實驗現(xiàn)象的記憶,突顯實驗的目標,讓學生能真正感知到其中的不同,產生思維的碰撞。對于實驗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對比實驗,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從中得到正確的結論,這樣會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人體重要的營養(yǎng)物質》時,教師利用了比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自操作對比實驗,并仔細觀察實驗產生的不同實驗現(xiàn)象,通過分析、思考,得出蛋白質的性質。教師先把學生分成小組,然后告訴學生實驗的相關步驟,讓學生按照給出的步驟進行比對觀察分析。教師為每個小組學生準備好四個試管、飽和硫酸銨溶液、蒸餾水、雞蛋清、濃硝酸。學生按照步驟進行實際操作:先把試管a中用滴管加入4毫升飽和硫酸銨溶液,向試管b中加入蒸餾水,接著向兩個試管中加入雞蛋清。學生觀察實驗發(fā)現(xiàn):在試管a中有白色絮狀物產生,而試管b中沒有變化。接著向試管b中加入4毫升的飽和硫酸銨溶液,學生再次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仍舊沒有什么變化。面對這兩個對比實驗產生的不同現(xiàn)象,學生通過分析、思考,給出的結論是:由于硫酸銨溶液濃度的不同,導致蛋白質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接著進行下面的實驗,學生在試管c中加入4毫升雞蛋清,在試管d中加入4毫升的蒸餾水和5滴雞蛋清,然后分別向兩試管中加入濃硝酸溶液。學生觀察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在試管c中產生了黃色的凝固物體,而試管d中卻是很長時間也沒有發(fā)生變化。學生針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硝酸溶液的濃度會影響蛋白質的化學性質。
教師在實驗中利用比較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仔細觀察實驗產生的現(xiàn)象,這樣就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感知,以幫助學生建立更為清晰的知識體系。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對于連貫性和科學性很強的化學知識來說,教師可以利用比較的教學方法,對易混、抽象的知識進行運用,這樣可以讓學生對化學知識進行有效的區(qū)分、理解和掌握,更好地認知化學知識,形成有效的思維,加強學生的分辨認知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比較的教學方法,來增加初中化學課堂的高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長春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