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越
摘要:人文情感是以人道主義為核心形成的一種具有社會屬性的感情,其價值核心不但要求社會統(tǒng)治要公平公正,而且還強調人與人之間要能和平共處,以理性情感為前提,將博愛與感恩作為社會發(fā)展理念。在現(xiàn)代歐洲文學形成的輝煌歷史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雨果創(chuàng)作的《悲慘世界》具有獨特的人文因素和情感價值,雨果不僅將人文情感貫穿于作品的每個故事環(huán)節(jié)當中,而且也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故事塑造來反映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和腐敗,竭盡一切的來抨擊統(tǒng)治階級。
關鍵詞:法國文學;悲慘世界;人文情感;問題研究
一、《悲慘世界》中社會黑暗和腐敗的三個場景
(一)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形象
雨果的《悲慘世界》中有著鮮明的人文情感特色,他竭盡所能的用對比和批判的文學描述來展現(xiàn)當時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黑暗與無情,用最細膩的手法來表現(xiàn)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貧苦。冉阿讓是悲慘世界中最先出現(xiàn)的角色形象,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冉阿讓不僅要承受生活的貧窮,心靈的折磨,而且要忍受顛沛流離的生活以及牢獄帶來的苦痛。貧窮的冉阿讓為了能生活下去竭盡所能的付出努力,從事眾多低下的工作。他為了讓自己親姐姐的孩子能吃上一塊面包,不忍受饑餓帶來的折磨,他在為孩子偷一塊面包而被判刑,身陷牢獄之災。坐牢過后重新踏上社會的冉阿讓對現(xiàn)實社會的無情有了更深的認識,他深刻體會到現(xiàn)實的無奈和冷清孤寂的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危機,殘酷的剝削和統(tǒng)治奴化人的個體意志。在這種毫無自由精神的生活中,冉阿讓受到了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但是在一切幫助窮人的行動當中,他發(fā)現(xiàn)善意始終無法改變現(xiàn)實社會的卑微和冷酷,不是他自己有錯,而是黑暗無情的社會現(xiàn)實剝奪了他基本的生存權利,貧窮和黑暗是造成一切罪惡的根源。
(二)社會底層婦女的形象
在《悲慘世界》中雨果用濃重的筆墨來刻化生存在社會底層婦女的形象。這種角色的塑造不僅加深了如果對于人道主義思想的說明與倡議,更加強化了作品所具有的社會引導意義。貧窮的生活讓社會底層婦女連填飽肚子都成了奢侈。原本芳汀是一位有著生活理想,充滿天真精神、善良的少女,但是無情的社會現(xiàn)實玷污了他的精神和肉體。芳汀有著自食其力的意志,但是債主與包工頭無情的剝削讓賣掉牙齒和頭發(fā)的芳汀無法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萬般無奈之下,芳汀只能出賣自己的肉體。從這個故事不難發(fā)現(xiàn)社會罪惡的根源是統(tǒng)治階級的剝削,讓一切善良人走向犯罪和黑暗。
(三)社會底層兒童的形象
社會的黑暗不僅讓社會底層的人們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也讓出身社會底層的兒童從小面臨死亡的威脅。黑暗的社會是殺人不眨眼的惡魔,不會因為生命的弱小放棄剝奪生命生存權利的機會,讓兒童流離失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時刻處在死亡的邊緣線上才是黑暗社會存在本質目的。芳汀的孤女小珂賽特在無情的社會現(xiàn)實壓迫下,不幸流落到德納第夫婦手中,她從進入這個家庭就要從事遠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極限的體力活,大冬天要到河里去取水,要負責起做家務的工作,而這一切努力并沒有讓小珂賽特得到生活上的滿足,反而過著低下和貧窮的生活,幼小的心靈遭受著社會現(xiàn)實無情的壓迫。
這三個故事將《悲慘世界》整本書完全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在這樣的悲慘世界中雨果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統(tǒng)治進行了強烈的抨擊和諷刺,并且高度贊揚人文理性和社會人文關懷。雨果說:“社會的黑暗是來源于法律制度的缺失,罪犯會重復犯罪,只有真正給予社會底層人民人道主義關懷,才能從根本上消滅黑暗無情的社會現(xiàn)象。
二、《悲慘世界》人文情感的主要體現(xiàn)
(一)仁愛思想是人文情感的核心
仁愛思想是雨果《悲慘世界》中人文情感的核心。雨果一生都信奉仁愛的法則,認為仁愛與救贖是上帝賜予人類最珍貴的禮物,這兩樣禮物不僅形成了雨果文學思想中的人道主義精神,而且也讓雨果的小說真正變成了歌頌社會底層人民的經。以仁愛為核心的文學思想造就了雨果文學中獨特的人文關懷,他認為“仁愛”是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改變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及制度,能夠改變人們的思想,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秩序。
(二)人性善惡的角逐是人文情感的本質
人性中善與惡的角逐是雨果《悲慘世界》中人文情感的本質。雨果一生都都認為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才是消解社會矛盾的最有力武器,社會底層人群的貧困無能,社會的黑暗、殘酷深深刺激了雨果的心。他經常聯(lián)想如何能抒發(fā)人文主義思想?如何用最本質的語言描述這種基于內心的情感。后來他想到人文情感中的本質因素就是人性善與惡的角逐,任何不符合常理的現(xiàn)象都能通過善與惡的沖突來加以解釋,社會中一切不和諧的現(xiàn)象都是善與惡斗爭的產物,二者會相互沖突,也會在相互斗爭中走向統(tǒng)一。雨果的人文關懷貫穿于《悲慘世界》整個故事體系當中,對當時法國社會底層不合理的現(xiàn)象作出了深入批判,對社會底層人民流露出極大的文學同情。在雨果的眼中,整個世界就是善惡角逐的戰(zhàn)場,二者時刻發(fā)生爭斗,而人文情感就是人性不向惡勢力妥協(xié)與之斗爭的過程,只有惡的力量轉化為善的力量,社會才能和諧。
三、結語
雨果的《悲慘世界》有著極為鮮明的人文主義特色,這種對于社會底層人民的文學關懷不僅是一種源于仁愛的救贖,更是推動社會意識形態(tài)轉變的根本源動力。在雨果眼中;社會的價值體系是源于人文關懷而形成的行為意識機制,只有真正將人文情感融入社會價值機制中,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和諧公平的社會。
參考文獻:
[1]淺析《悲慘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J].王艷.電影文學.2014(15)
[2]從悲慘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義關懷[J].趙維紅.名作欣賞.2013(24)
[3]《悲慘世界》和人道主義[J].謝斯.語文建設.201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