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
摘 要:微課是隨著近年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而興起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具有短小精湛、形象生動等特點。微課打破了高校生理學傳統(tǒng)教學的時空限制,使學習成為一個主動而機動的過程,從而顯著推動了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便于實現(xiàn)教育資源共享。本文基于作者實際教學工作,分析了微課的概念及其應用于大學生理學教學的優(yōu)勢,并對應用微課進行生理學教學的要點及局限進行了相應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理學 微課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8(a)-0223-02
Abstract:Microlecture is a novel teaching skill which ris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Being short, exquisite and vivid, microlecture breaks the time and space limi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college Physiology class, allows learning to become an active and maneuvering process, and thus greatly improves teach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efficiency. It also facilitates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 resources. Based on the authors actual teaching work,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 and the advantages of its application in college Physiology teaching. The key points and limitations of applying microlecture in Physiology teaching are also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relative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College Physiology; Microlecture; Teaching Application
生理學從整體、器官系統(tǒng)、細胞及分子三個水平系統(tǒng)地介紹了人體生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闡明了人體各系統(tǒng)的生理功能及其調節(jié)方式。該課程面向臨床醫(yī)學、護理學、中醫(yī)學等專業(yè)本科生開展,是以上各專業(yè)的必修課程。由于教學內容具有知識點多、知識量大、概念較為抽象等特點,如何提高教學效率、使教學過程免于枯燥冗長,成為了高校生理學教學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局限,通過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進行了突出講解。同時由于課件時間短,使學生可以保持學習的注意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1]。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微課對高校生理學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1 微課的基本概念與優(yōu)勢
(1)微課的基本概念。微課的概念始于美國20世紀90年代,其最初是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點綴,輔助課程主體教學的進行[1-2]。盡管目前國內對微課這一新興教學模式的認知尚未完全統(tǒng)一,但普遍認為微課是指制作一段時長為10min左右的視頻,對課程教學中的某一特定知識點進行集中講解。微課的主體是多媒體視頻課件,但同時也包含相關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PPT課件、課后習題等周邊教學資源,從而幫助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理解[1-4]。
(2)微課運用于大學生理學教學的優(yōu)勢。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發(fā)展出來的一種開放教學模式,在大學生理學教學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
第一,便于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問式學習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微課視頻具有直觀生動的特點,方便了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建。授課時可以首先圍繞需要講述的知識點提出一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隨后在課程的展開過程中通過對知識點的講解逐漸揭開問題的答案。整個過程以類似“微電影”的形式展現(xiàn),這樣既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又能使學生聯(lián)系實際,加深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作者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亦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如介紹“血液”章節(jié)中ABO血型這一知識點時,嘗試以一個“孩子與父母血型不符,是否抱錯了孩子?”的小故事開頭,之后圍繞故事中涉及的生理學知識逐步展開了關于ABO血型分型原則、鑒定、遺傳及亞型的介紹,力圖隨著故事真相的揭開,使學生對ABO血型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充分理解。
第二,擺脫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冗長枯燥,使學習過程簡潔生動。微課的時常一般在10min左右,這樣的時長選擇充分顯示了對認知規(guī)律的運用。由于學生能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有限,將教學過程壓縮在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段內,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教學視頻的內容具有生動活潑的特點,充滿趣味性,也便于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第三,打破課堂時間空間限制,使學習機動起來,有利于教育資源共享。微課時長短,教學視頻所占空間小,便于網(wǎng)絡發(fā)布以及在移動終端設備下載儲存[1-4]。這樣一來方便學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零散時間,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學習;二來微課打破了大學課堂現(xiàn)場教學的空間限制,使得優(yōu)勢教育資源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廣泛共享與交流。
2 微課在大學生理學教學中應用的要點與局限分析
(1)教學方案的設計。微課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某一特定知識點進行深入講解,因此在教學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既要做到重點突出、短小精悍,又要充分強調教學過程的趣味性,以便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時保持高度注意力。生理學作為一門醫(yī)學基礎課程,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在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時可充分考慮到本課程的特點,圍繞所要講解的知識點,通過新聞、動畫、故事等方式提出一個人們日常生活中關心的醫(yī)療健康方面問題,讓看起來“陌生遙遠”的課本知識變得貼近生活,從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習過程的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必須提出的是,僅就課本重難點的解析而言,微課相較于其它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但是生理學課本中并不是每個知識點都適合以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這使得微課僅能就某些特定知識點進行片段性的教學,難以有機整合全書內容。endprint
(2)教學中人文思想的貫徹。高校生理學作為一門基礎醫(yī)學課程,面向的教學對象主要是將來走向臨床崗位的醫(yī)務工作者及相關健康領域從業(yè)人員,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xiàn)人文思想及核心價值觀,向學生進行正能量的傳遞,進而有利于以后整個行業(yè)的作風建設。如何既通過微課教學視頻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引導,又不使之淪為簡單枯燥的說教,是生理學微課教學設計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仍需進一步探索。
(3)教學視頻的制作。教學視頻是否精美生動,是微課質量的重要評估標準之一,也是微課需要最大可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其學習注意力的本質要求所決定的。一節(jié)好的微課,可以是一部生動的微電影或動畫,也可以是一則緊湊的故事,教師需要通過高質量的多媒體手段將其進行展現(xiàn)。然而,微課一般是由教師本人制作。以生理學為例,教學內容涉及大量人體器官及組織的示意圖。而教師受所學專業(yè)限制,對美術及多媒體技術掌握有限,使得課件制作困難較大,質量也無法得到充分保證。課件實際制作過程中若是尋求美工及媒體相關專業(yè)團隊的支持,又會大大提高微課的制作成本。這點已成為了當前微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4)課后反饋平臺的建立。微課區(qū)別于傳統(tǒng)“面對面”的教學方式,使教學變得靈活機動,但同時師生間也失去了直接的交流機會。課后反饋平臺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克服這一缺點。師生間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等平臺對課程內容及課后習題及時展開討論,既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又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進一步掌握。而相關平臺的建立與維護,需要任課教師付出大量精力,也離不開學校等更高層面的技術及經(jīng)費等支持。
3 結語
微課作為一種生動靈活的新興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實現(xiàn)教育優(yōu)質資源共享,對高校生理學教學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然而囿于生理學課程本身的特點及教師自身專業(yè)的局限性,在全面推進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難。在高校生理學教學中,我們應加強對微課應用方面的實踐和探索,以期推動這一優(yōu)良教學模式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 張一川,錢揚義.國內外“微課”資源建設與應用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3(6):26-33.
[3] 胡鐵生.微課的內涵理解與教學設計方法[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4(4):33-35.
[4] 徐哲.促進微課在高校教學中應用的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5,14(1):62-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