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 要:中國古代史是一門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具有內容復雜龐大、知識主線長、知識碎片化等特點。在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古代史這類課程更容易在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諸多的不適應性,進而表現(xiàn)出各種問題和弊端。為此,有必要結合當前中國古代史教學現(xiàn)狀,研究中國古代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 教學 問題 解決策略
中國古代史這門課程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具有內容復雜龐大、知識主線長、知識碎片化等特點。隨著當前中國教育的不斷轉型,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逐漸凸現(xiàn),嚴重制約了該課程的發(fā)展及其歷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急需在教學內容、學習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進行改進。因此,探討中國古代史的教學改革,已成為一個現(xiàn)實而又重要的課題。
一、中國古代史的教學現(xiàn)狀
1.教學觀念落后
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普遍存在注重向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講述朝代的更替、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重把現(xiàn)成的唯物史觀灌輸給學生,而忽視了對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束縛了學生的活躍思想和創(chuàng)新思維。教材內容陳舊單一,文字表述呆板沉悶,使學生對教材“敬而遠之”,缺乏興趣。教材中有些內容及觀點有待修正,如介紹歷次農(nóng)民起義篇幅較大、內容相似程度高、缺乏個性描述、過分拔高農(nóng)民起義的歷史作用;人物評價的簡單二分法、階級分析法、臉譜化;課程內容千篇一律地按“政治——經(jīng)濟——文化”框架編排等。學術理論上受“歷史研究為政治服務”教條的約束,基本上不介紹國外的史學觀點,對國外當代的史學觀點更無反映,這必然使得歷史學的學術性和人文性受到了巨大的破壞。
2.課程內容重復
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教學中的中國古代史教學與初中、高中的同類課重復,課程內容在每個教學層次都是按朝代、以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三大板塊的形式教授,只是在更高層次中比前面講得更全面、更深入而已,甚至課后作業(yè)、考試題目都雷同。雖然基本史實不可更改,知識傳授是教學的基本要求,但不對各個層次教學內容、教學目的進行有效區(qū)分,必然會挫傷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史這門課程的積極性,教學效果自然也會受影響。
3.評價體系陳舊
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正確合理的評價體系。如何合理、公平地評價學生是當前教育界的一大難題。評價體系單一、陳舊是當前高校歷史教學的弊病之一。目前,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用閉卷考試。閉卷考試試題的設計趨于公式化和機械化,考試題型無外乎名詞解釋、問答、材料分析、論述、等等,注重知識記憶、文字表述等能力的考察??荚嚻毡榇嬖谥刂R、輕能力,重記憶、輕創(chuàng)新的現(xiàn)象。這種以教師為主題的評價模式過分注重量化評定而忽視質性評價,過分注重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難以有效地測試學生多種智能。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的評價。
二、改進中國古代史教學的對策建議
1.合理安排課時,重塑課程教學體系
要真正解決教學改革要求學生減負與課程系統(tǒng)性、完善性教學的矛盾,應當從問題的本質出發(fā),重塑中國古代史課程教學體系,使之更順應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實際的需求。重塑內容體系,要遵循詳略得當、互補互促、與不同學習階段古代史銜接順利的原則,使中國古代史內容體系更貼合課程教學目標,更符合時代需要。同時,要合理安排課時,注重中國古代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嘗試將中國古代史與專門史、斷代史、世界史等密切關聯(lián),使得一些邊緣性、交叉性內容雖保留在古代史的教學大綱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則將其劃入其他學科教學,以此既實現(xiàn)課程內容體系的重塑,又實現(xiàn)了課程的合理安排,確保古代史學科知識完整的同時,也緩解了新課程改革下古代史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
2.精選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前面已提到,中國古代史教學的基本線索和主要內容在小學、初中、高中課程中都已多次講過,雖然在大學中講得更細、更全面,但畢竟大量內容重復,好多學生不愿學,必須精選教學內容。老師不必再按部就班地給學生灌輸若干事件的歷史背景、事實經(jīng)過、歷史意義,而是要去規(guī)范和引導學生學習,針對學生在學習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有的放矢地講解和分析,至于其他容易理解接受的內容,教師可以從簡或從略。教學內容的取舍應該著眼于分析歷史發(fā)展的邏輯聯(lián)系,提高學生認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素質,以理論和研究內容為主,盡量避免與中學在知識內容上的簡單重復。
另外,教師自身不斷加強學習先進理論,追蹤前言學術研究成果,運用新理論、新方法來彌補教材上的不足,從而更好地啟發(fā)和帶動歷史學專業(yè)學生更好的學習中國古代史這門課程。例如,在中國古代史現(xiàn)行教材中,關于農(nóng)民起義的內容仍然濃墨重彩。但考慮到時代的發(fā)展,這部分內容可以適當刪減,同時結合當前歷史學專業(yè)學生就業(yè)形勢及需求,應適當增加古代史與考古學、民族學等融合性內容,使中國古代史學科內容更符合學生實際需要。
3.改善評價環(huán)境,落實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近年來多元化的評價理念確實已被接受。許多學校的中國古代史教學成為校級、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課堂討論、口試、小論文、野外考察等評價方式都被納入教學大綱。討論課、口試法等方法也在一些高校施行。在傳統(tǒng)筆試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利用學術期刊網(wǎng)搜尋有關的研究動態(tài),了解最新的學術前沿,學習寫研究綜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和科研能力。也可以通過撰寫考古實習報告、田野考察報告,通過相關問題的設計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史有關史料的搜集能力;可以讓學生制作中國古代史的課件等等??傊?,評價體系的落實在于改善我們的評價環(huán)境,評價手段、措施的選擇應該適合各自的教學水平。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目前的中國古代史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和不足,本人結合多年的教學體會,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對策,部分教學對策已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具有較好的效果。當然對中國古代史教學的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不懈的努力,相信通過不斷地探索改進會逐步實現(xiàn)提高中國古代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宋會群,龔留柱,程民生.中國古代史課程體系改革和教材改革設計[J].河南大學學報,2013(1):110.
[2] 王加豐.我國歷史教育面臨的幾個深層次問題[J].歷史教學題,2015(6):86.
[3] 王克奇.高校傳統(tǒng)人文學科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