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錕鵬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和主體。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學生閱讀的三個維度,即置入性、對話性和表達性,也就是作為主體的學生會自覺把曾經(jīng)的生活經(jīng)驗和體驗融入文本閱讀過程中,在這個基礎上與文本和其他閱讀者展開對話,在對話中完成對文本的解讀,實現(xiàn)自我生命的表達。這種三性一體的閱讀特征,昭示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在預設閱讀教學時,必須對此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摒棄封閉的設計結構,保持對學生生活世界、知識經(jīng)驗的開放性納入。筆者試就此申論之。
傳統(tǒng)閱讀教學設計常常是“五段論”,即組織上課—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yè)。這樣的設計模式是典型的閉環(huán)設計,具有飽和的控制性和傳授的單向性,學生主體的置入、對話與表達都遭到大幅度的剪切,閱讀變得機械呆板,缺乏情感的溝通,壓抑靈魂的表達,無益生命的發(fā)展。
教學的意義在于引發(fā)學生的文本對話與生命表達。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如果只是一廂情愿地從自己的角度與立場出發(fā)閱讀并解讀文本,并且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和解讀出的意蘊單方面、單向度地加之于學生,這樣“一廂情愿”的課堂勢必引起學生反彈。有初中學生曾直言不諱地說:“我一個人讀朱自清的《背影》時會偷偷地哭,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卻會睡著?!憋@而易見,這樣的課堂上自教學設計至課堂結束,學生的情感體驗并未參與其中,促使其“學”也就無從提起了。誠如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教授所直言,“讓學成為教學的核心;讓學走在教的前頭;讓學貫穿教學始終;讓教永遠伴隨著學生的學、讓指導永遠伴隨著學生的學。”惟其如此,才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正途大道。
雅斯貝爾斯曾指出,“凡是個人出于自由意愿而做之事,都不在計劃之內。但是,可以給予一定的條件,使人的自發(fā)性比在其他條件下更容易發(fā)揮出來。”基于學生閱讀中置入性、對話性和表達性這三個維度,系統(tǒng)的語文教學設計必須充分體現(xiàn)開放性和動態(tài)生成性,在設計中關注學生知識經(jīng)驗的生成,聚焦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建立,包容他們個體差異性的參差交錯,盡力滿足他們需求和意見的多樣與多元,賦予學生真正參與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真正搭建起對話文本、展現(xiàn)自我、表達生命、創(chuàng)新生活的平臺。而若要如此,則勢必要求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大膽讓學生參與,在閱讀設計時盡可能傾聽學生的聲音,從設計階段就打破教師的封閉思維,從而提高教學設計的有效性和切適性。這實際上意味著,師生互動的端口前置到備課階段,嵌入于教學設計之初,這可以極大地方便教師在設計中充分而精準地考慮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方式及現(xiàn)有學習經(jīng)驗、學習能力等情況,從而有助于教師在后續(xù)課堂之上為學生營造體驗文本、表達生命的良好情境氛圍,有助于妥當安排師生、生生之間對話,有助于恰當?shù)卦O置學生間合作、探究的條件和手段,進而從容地應對各種差異性的課堂反饋。毫無疑問,這一前端性參與大大增強了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的交互性、協(xié)作性。
由置入性、對話性和表達性繼續(xù)推而論之,我們認為,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應當從學生前端性參與出發(fā),由靜態(tài)教學設計走向動態(tài)教學設計。質言之,閱讀教學設計作為一個指導性方案本就應具有動態(tài)性,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和共同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策略以及教學評價等元素進行優(yōu)化組合。我們以為,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并不需要對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論述得面面俱到,也無須在預設中涵蓋所有突發(fā)性的教學變化,它更應該是對教學的實施做出的粗線條的動態(tài)性的規(guī)劃或計劃。因為,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學生、文本和教學環(huán)境本相遇相合,融通變化,化生出一段充滿變化的生命化學習場所。在這樣一個過程性的場所中,學生和教師共享文本知識,分享文本體驗,表達生命感受。
在閱讀教學探索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閱讀教學設計從靜態(tài)設計轉變?yōu)閯討B(tài)設計,無論是對于老師還是學生,都是一個充滿未知的挑戰(zhàn),這挑戰(zhàn)根源于學生閱讀的置入性、對話性和表達性的多元、豐富與部分不可知。但是,要適應這種新鮮的教學設計與實施,富有探險般的刺激與魅力。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動態(tài)生成設計核心要義在于“動態(tài)”二字。一方面,于教師而言,在與學生的深度交流、廣泛探討中,逐步加深對學生已有經(jīng)驗與體驗的認識與掌握;而同樣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借此進一步確證了自身經(jīng)驗與體驗的生命方位,確證了與老師、同學、文本對話的審美定位,也確證了自己在課堂這一生命化的場所中展開生命表達的價值與人文取向需要以及努力的方向等。另一方面,在以較長時間段觀察動態(tài)教學設計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師生間在長時段例如一個學期甚至一個學年的交流與討論中,教師的意見與學生的想法會發(fā)生嬗變,進而在審美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形而上層面,教師和學生均有正向變化,尤其是學生,變化尤其顯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著重指出,閱讀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我們認為,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深刻體會和把握學生閱讀的三個維度,即置入性、對話性和表達性,以教學設計學生前端參與為起點,化靜態(tài)設計為動態(tài)設計,對于落實課程標準上述要求具有很好的實踐意義,可以更好地激活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活力,真正實現(xiàn)語文學科之于學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