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國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這筆優(yōu)秀的歷史遺產(chǎn)是以文言文為載體保留、傳遞下來的。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由于時間的久遠和語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在教學中受到文字、讀音、文意、句式、修辭、官名、典故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很多中學生對古文的學習望而生畏,不得要領,教學效果不甚理想。主要是長期以來,初中文言文教學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所以,我們教師在文言文教學時,必須改變教法,少教多學,注重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放手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知文言文的音樂美,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步入意境,最終獲得思想的啟迪,達到積累祖國語言,提高審美情趣的目的。
一、“讀”字為先,培養(yǎng)語感
新課標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比绻苁熳x成誦,即使學生暫時不能體會文中之味,隨著知能的日積月累,終會反復“咀嚼”“慢慢消化”。郭沫若說過,兒時背下的書,像一個大冰山,入了肚子,隨著年齡增大,它會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財富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自己悟得的,比老師教、被動記效果要好得多。在讀過幾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詞句不理解,可查閱詞典、字典,或請教他人。這時,你想要知道這些知識,就會格外用心,記憶也會格外深刻,就像人餓了吃什么都香一樣。同時,對于自己真正不會的知識一定要及時記筆記,反復記,達到熟練,才能真正變成自己的知識。
二、授之以漁,交給方法
授以翻譯的方法,這是在學習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正如寶庫之門要用鑰匙開啟,由于時間的久遠和語言形式的不同,要順暢地理解一篇文言課文的大意、寫作主旨、主要內容,并做到學以致用,必須具備“古文今譯”的方法,對文言文的翻譯應遵循三個原則:首先要忠實于原文;其次是語句要通順,表意要明確,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再次是文字優(yōu)美,力求用簡明、優(yōu)美,富有文采的語言把原文的內容形式及風格準確地表達出來,即留、刪、調、補、換。
留,文中的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物名等,可照寫不誤;刪,文言詞語里有些虛詞只起湊足音節(jié)的作用,不具有詞匯及語法意義,可以刪去不譯;調,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成分在位置上有一些不同之處,如賓語后置,謂語前置,定狀語后置等,在翻譯時必須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語言習慣加以調整;補,文言文的省略現(xiàn)象比較突出,為了更完整地表達原文的內容,翻譯時,應該把這些省略成分補充出來;換,有些詞,在文言文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已不常用或者根本不用,翻譯時,就要用現(xiàn)代詞將其替換掉。
只有把這翻譯的方法教給了學生,學生才能拿著這把鑰匙去開啟文言學習的天地。
三、指導預習,自讀自悟
在教學文言文時,給學生一個自由閱讀、積極體驗的空間至關重要。自讀自悟就是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閱讀的有效方法,讓學生自行閱讀、自行感悟,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v觀教材中的文言文本,大多注釋詳盡,學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釋及工具書去閱讀、去感知。但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并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在這個階段,老師要給予提示和明確要求。
一是在讀的程序方面,可以指導學生按“標題—作者—出處—文本注釋—內容結構—文章主旨—疑難問題”的程序進行閱讀。二是在讀的具體過程中,要提出明確的要求。三是對自讀情況要落實檢查,要求學生把自讀的結果以書面作業(yè)的形式呈現(xiàn),把自讀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的作家作品常識、重點字詞的解釋、課文翻譯、主題思想的理解等內容整理在作業(yè)本上。這樣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性,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四、合作交流,說說議議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因此,在文言文教學方法上,應廢除以教師過多講解,學生機械記憶、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應還學生話語權,充分讓學生說。
在前邊自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膽地說了。一是在說的方式上,可以單個說,小組內說,可以提名說,可以自由說,互相探討,互相交流;二是在說的內容上,以前由老師來完成的環(huán)節(jié)都可以讓學生去說,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作者的了解,說說自己對課文字、詞的理解,尤其是文中的通假字的讀音、解釋,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字的意思,詞類活用現(xiàn)象等,也可以說說自己對課文句子的翻譯、理解,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寫得精彩的句子,表達作者情感、觀點的句子,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文中的名言警句等。也可以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和疑惑。這時就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探討交流,以全面理解課文。
五、精思課文,加強思想教育
學習文言文必須深入挖掘課文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教育因素,提煉主題,達到了解和認識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燦爛文化,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例如,學習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狼》,先熟讀課文,再精思課文,可以領會到狼的貪婪、陰險、狡詐,更能認識到屠戶在與狼的斗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機智勇敢。所以我們對待象狼一樣的惡人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善于做一個機智勇敢的人。
六、歸納整理,不斷積累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建立“文言文專輯”,每學完一篇課文,就把本課所學知識點進行歸類整理。
七、注重課外閱讀,遷移知識
《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應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課內教材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一邊要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一邊有必要選擇一些與課文難易相當、人文性較強的課外文言文作為訓練材料來訓練學生,以達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目的。
讓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少教多學的方法,還學生以“學習的自由”,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地還給學生,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堅持讓課堂教學走進學生心靈,讓文言文教學真正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