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敏
摘要:現(xiàn)階段,研究學者對新課程改革理論基礎的問題存在多種爭論,因此,本文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進行研析,以及新課程改革基礎的理論是否為“多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 改革 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1-0030-02
在教育領域。素質(zhì)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這一舉動主要是以新課程改革為依托。截至目前,包括一些一線教師在內(nèi)的許多人對于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仍然是處于一知半解的認識階段。因此,理論基礎已經(jīng)成為推行新課程改革的瓶頸所在。由于我們對新課程理論基礎缺乏系統(tǒng)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困惑,這往往又會阻礙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近年來,一些報紙和期刊開始廣泛關注新課程改革這一實踐活動。并就其理論基礎展開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討論。研究的內(nèi)容包括“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究竟是什么”“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等等。暫且擱置上述觀點的內(nèi)容,針對其中所彰顯的共性問題,研究者大都陷入困惑。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地探討新課程改革理論基礎,以更好地解決其所所帶來的種種困惑。
一、“理論基礎”“政策文件”“指導思想”的概念及其關系
首先,“理論基礎”指的是一個事物存在與發(fā)展的理論根基,客觀性較強。而“政策文件”的主觀性較強,是人們的主觀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和表達。在一個事物的發(fā)生或發(fā)展過程中,“指導思想”主要是發(fā)揮指示教導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思想與理論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思想有時會缺乏論證,系統(tǒng)性不足。其次,在實踐活動中,“政策文件”“理論基礎”“指導思想”都有指導價值,但是“政策文件”和“指導思想”的宏觀特點更為顯著。確保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性,而“理論基礎”則適用于微觀層面。更具體。因此,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只能是更具指導意義的具體理論,而不可以是過于宏觀的指導思想。
二、新課改的理論基礎
(一)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教育理論
教育研究對象和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可能會存在交叉的情況。但是教育學有其本質(zhì)特點。也即能夠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研究教育對象。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F(xiàn)象指的是“實質(zhì)對象”,是學科研究中的一個個具體的問題,而問題則是“形式對象”,主要是研究這個主題“是什么”的問題。在教育研究過程中?!皩嵸|(zhì)對象”更像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結(jié)”。涵蓋著多種心理狀態(tài)、社會關系以及文化成果。這也就是說,在對一個教育現(xiàn)象進行深入分析的同時。要注意將“教育”及時地還原為相應的“心理問題”“社會問題”或“文化問題”,也就是一些交叉學科如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等的研究內(nèi)容。這些交叉學科的共性在于,都以教育過程中的現(xiàn)象為研究焦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僅僅研究教育現(xiàn)象的某一方面。并且多是關注“非教育問題”。所以,教育理論和“與教育相關的理論”不可同日而語。在新課改實踐活動中,與其他理論相比,教育理論更具根本性的作用和決定性的地位。所以是我國新課改的重要理論基礎。
(二)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怎樣的教育理論
在教育科研領域,在分析新課改的理論基礎這一問題時,研究者常常會搬來建構主義或后現(xiàn)代主義的理論。但是。即使是西方“先進”的教育理論體系,我們也不可盡信之。一些人認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這一問題無任何研究價值,這一觀點是極其錯誤的。那些認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應該是西方相關的“先進”教育理論的觀點同樣也是不可取的。英國的約翰·懷特指出,我們要正確、客觀地對待“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論”的實際價值,要學會辯證地應用,避免學術上的“媚外”。一定社會的教育取決于諸多因素,如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總之,本研究認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至少要符合兩個要求:第一,以我國現(xiàn)存的教育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第二,以推進我國的新課改實踐為研究目的。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西方“先進”教育理論或“與教育相關的理論”僅僅能夠為我國的新課改實踐提供一些觀念、啟示或事實材料、理論依據(jù),其作用十分有限,不可被任意夸大。一般而言?!袄碚撘罁?jù)”指的是一個事物存在或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或必要基礎。
三、作為新課程改革基礎的理論是否為“多元”
(一)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多元”
首先,在教育過程中,教育現(xiàn)象屬性的復雜性就決定了新課改的理論基礎的多元性,這里的多元意為多種屬性?!敖逃F(xiàn)象”在教育過程中也被稱作是“社會現(xiàn)象”“心理現(xiàn)象”或“文化現(xiàn)象”。研究時可對應“社會問題”“心理問題”或“文化問題”,進而研究時也對應著“社會屬性”“心理屬性”或“文化屬性”?!敖逃F(xiàn)象”是新課程改革的研究焦點所在,這也就決定了新課改的理論基礎的“多元性”。在學術領域中,任何科學研究都習慣于一個特定的“研究傳統(tǒng)”。這里的研究傳統(tǒng)集中表現(xiàn)為一整套的理論體系,常常是一系列的指導原則。具體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具體的本體論,另一個便是方法論。其次,新課改實踐也需要多元的理論基礎。在制定教育目標、課程實施方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足夠的學科理論支撐和引導。比如,確定課程目標后,研究者就需要借助于課程理論、教育哲學、教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等理論體系進行研究和分析,需要借助于上述理論基礎開展新課程改革實踐活動。再如,一些研究者認為,在課改實施環(huán)節(jié),要重視“概念重建”,這一指導思想應貫穿于知識、學習和課程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也應該被舍棄。但是,教育工作者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往往又是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的,并會與新的教育觀念持久地對抗。造成這種矛盾局面的原因在于,一切領域所既有的觀念都屬于哲學層面,均屬于認識論的范疇。這就要求我們要引以為鑒,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要重視教育哲學理論基礎的指導意義和價值。
(二)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是如何得出的
靳文中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始終是新課改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有研究者指出,和諧教育思想應該貫穿于新課程改革的始終。而這一指導思想的哲學基礎正是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所以,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應該是新課程改革的重大理論基礎。之所以要深入探討新課改的理論基礎,其目的就在于為新課改實踐尋找切實可用的指導思想,所以要避免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泛化。此外,方法論是哲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方法論基礎”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其一般不作為“理論基礎”而存在。我們在探討新課改的理論基礎時,要高度重視“研究對象”,避免泛泛地還原。趙汀陽指出:“在現(xiàn)代研究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學者習慣于把問題簡單化。研究過程中錯誤地舍去背景因素,雖然會迅速地解決問題,獲取某個簡單結(jié)論,但是卻難以獲取真正有價值的結(jié)論?!币虼耍蓮南聢D1得出新課改的理論基礎。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